分享

带着《烟台晚报》去北京,没想到被“哄抢”,这究竟是为哪般?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我们家和《烟台晚报》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她创刊的那一天起,我老爸年年订阅,从未间断过,阅读《烟台晚报》已经成了全家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我父亲喜欢《烟台晚报》到什么程度?说来读者可能不相信。老爸每次出差,总是要带上《烟台晚报》,这样可以在火车上、在宾馆里细细阅读,把一些由于工作原因漏掉的内容看完。

我母亲则是全家人第一个登上《烟台晚报》的。母亲退休后喜欢书法,时常到一些古玩店去淘宝,时不时淘回来一些小玩意,摆在家里。有一次在淘宝过程中,她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有一些好看的纹路,仿佛一行字,让母亲笑得合不拢嘴。恰巧,《烟台晚报》一位记者路过,见我母亲淘宝时的高兴劲儿,抓拍了一张照片,还对我母亲做了采访,发表在《烟台晚报》上。母亲单位的同事在报上看到后,直夸我母亲成人物了,消息传开,一时成了她们单位的大新闻。

《烟台晚报》创刊后不几天,开始招聘通讯员,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了。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我未能如愿,但喜爱《烟台晚报》的情结却一直未变,每期报纸都细细品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庆节前,我提前近一个月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天天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还到邻居家要了足足半个月的《烟台晚报》,塞满了整整一大包。

几天后到了北京,我赶忙找了一个便宜的旅馆住下。因为离国庆还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没事可干,就在旅馆休息,养精蓄锐。白天,我就拿出带的《烟台晚报》看。由于我住的旅馆人很多,全国各地哪里人都有,我们就互相介绍。他们好多人都走南闯北,知道很多外边的事,说起什么地方,总能说出一大堆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当我说起自己是烟台人时,很多人立马来了兴致,向我询问有关“蓬莱阁”“烟台山”“毓璜顶”的事儿,甚至连刚开发的“幸福新城”都问,仿佛他们知道的比我都多。

很快,彼此都熟悉了,当我拿出《烟台晚报》看时,他们纷纷跟我索要,无奈我只好忍痛割爱拿出几份报纸分给他们。他们看完后又跟我要,我不得不把带来的报纸全部拿出来。一眨眼的功夫,报纸全被抢走,一张不剩。看着他们互相传阅、津津有味地阅读《烟台晚报》,我的心里犹如打翻了蜂蜜罐一样。

看到他们埋头看报的精气神,我忽然想起那些常年在烟台工作的外地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人人都称赞烟台气候宜人,是个做生意、休闲、养老的好地方。久居烟台,我原来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哪曾想到烟台对外地人的吸引力这么大!

你可能还想看:

我和晚报的故事 | 52年后,我找到了当年那个泪流满面的6岁男孩

烟台街·往事如昨 | 准女婿埋头大吃,老丈人只得三番五次地喊:“再切些来!”

烟台街·烟台故事 | 他每收一名学生,就种一棵柳树,于是就有了万柳村

烟台街·烟台故事 | 烟台开埠之初,我的曾祖父创办了这家油漆店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