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身“支前大军”,父亲是个真正的英雄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再过几天,我将与20多位家人去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祭奠我已经走了整整八年的父亲。翻阅父亲生前留给我的《招北县担架团淮海战役战勤纪实》《金城烽火》《山东党史资料》3本旧书,书里面对整个“山东民兵斗争历史”做了真实、系统、详细的描述。关于我父亲刘丕典,《招北县担架团淮海战役战勤纪实》中有这样的记录——

刘丕典,男,1926年生于招远县东良村,为人忠厚热情,能团结群众。日寇投降后,他在本村民兵工作中,表现得最为积极。

1948年秋,年仅22岁的刘丕典,在村中动员支前的村民大会上,自动报名参加支援济南的常备民工行列,后在招北担架团第二中队六分队任小队长。从同年9月14日起,奉命到招远县夏甸村集结,随队向西南进军。

“支前大军”资料图

由于战事激烈,要求干部、民工徒步急行军,迅速到达目的地。刘丕典一行人过平度、进高密,到达诸城以北后,转而向西到安丘境内。他们本是农民,现在过着晓行夜宿的军事生活,有的人就不大习惯。有的人思想动摇,怕越走越远,不能回家,心情沉闷不乐;有的脚上起泡,行进困难,就口出怨言;个别队员闹情绪,装起病来……作为担架队小队长的刘丕典同志,耳闻目睹,内心十分焦急。他向上级汇报了队员的思想状况,自己主动在宿营时做队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他开展“老大哥与小弟弟(指战友)比困难、比艰险”的思想教育,明确了支前的目的,解除了个别队员的顾虑。对所谓的“病号”,就“假戏真演”抬他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对方……

通过长途行军,刘丕典深深体会到,炊事工作的好坏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他认为根本问题是两条:1.有热水,及时洗好脚,解乏能走。2.饭菜可口,身体健康,才能保证支前的任务。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从这两个方面改善小队的生活,保障大家的士气。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无微不至的努力,这个29人的担架小队精神面貌改换一新,跟随大队伍再次踏上征途。

9月25日,刘丕典一行由安丘南下到麻站兵站。通过兵站工作人员知道,济南已经解放。这时担架队员们有的很高兴地说:“咱的运气真好,3个月的任务没到1个月就完成了,到达宿营地就好复员了!”但刘丕典不这么想。当夜到了高桥,第二天就听到上级报告说:要整训待命,为迎接新的任务做必要的准备。此时,刘丕典首先想到的是:深秋已过,寒冬将至,时间一长,棉衣是个问题!他一面做队员的思想工作,一面考虑御寒棉衣解决的办法。中队部提出:各队要发扬团结友爱精神,相互帮助解决防寒棉衣问题。刘丕典主动拿出自己从家里带的3块银元,买了棉花,分给队员做棉衣。全小队在他的影响下,纷纷献钱拿物,互相调剂,制作棉衣。这个办法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11月中旬,济南太平庄一带的战斗相当激烈。在运转一个重伤员的时候,正是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刘丕典主动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自己却顶寒风、冒战火,抬着伤员急速奔驰,胜利完成了转运伤员任务。

是年冬,在江苏、安徽的萧(县)永(城)之间,支援部队合围国民党杜聿明残部时,从12月16日起在阵地休整待命。刘丕典提议:“咱小队现在是5人抬一副担架。如今部队已做调整,为了迎接总攻大战的到来,咱们也要用实际行动,照顾好战斗中受伤的子弟兵,把每担人数缩减为4个人,这样全队就能增加一副担架。”经过大家讨论,统一思想后一齐行动,众人自筹器材,制成了一副新担架,在总攻战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9年2月,在山东兖州,评功发奖时,刘丕典被评为“民兵英雄模范个人”,他所辖小队被华东支前委授予“打不垮、拖不乱,无一人掉队的钢铁小队”光荣称号。由于在支前过程中功绩显著,经二中队总支批准,吸收刘丕典为共产党员。

刘丕典的入党志愿书   作者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刘丕典先后在水产、商业和工商局等部门工作,他为人低调,对当年成为“英雄”的事绝口不提。单位在城里分配房子,他却推辞不受,悄悄地回到乡下住;按照相关规定,他本来可以享受离休待遇,单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办了退休手续,他却欣然接受……父亲临走的时候,给我留下了《招北县担架团淮海战役战勤纪实》《金城烽火》《山东党史资料》三本书,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的英雄常常是“无名英雄”,而我的父亲,就是个真正的英雄。

本文由刘胜华/口述 于九涛/整理

你可能还想看:

老“福山八景”之一“石门春波”究竟在哪儿

洗着海澡踩花蛤,花蛤开卤吃面条,爽!

那碗又酸又辣又香的生海蜇汤,我一直记在心里

掀起锅盖,满满的一锅起馏呈现在面前,酸溜溜、甜丝丝的味道弥漫开来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