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车后遗症”发作的恒大人寿

 每日财报 2023-03-27 发布于北京



对于恒大人寿来说,如何走出困境还任重道远。




文/机构投资家 王慧宁

很少有一家地产公司能像恒大一样,持续保持着市场舆论的“热度”,与之相关的话题比其他所有房地产公司加起来都多。不过,今年以来,恒大的这种热度,关联的可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与之相伴随的,恒大旗下公司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比如扎根保险业的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大人寿”)就是被外界关注的公司之一。

成长脉络

恒大人寿前身为中新大东方人寿,成立于2006年5月,注册地位于重庆,新加坡的大东方人寿和重庆市地产集团各对其持股50%。2013年8月,外方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25%股权转让给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方股东将其持有的25%股权转让给重庆财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2015年11月,原投资方重庆市地产集团和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均将其持有的本公司25%的权益转让给恒大集团子公司恒大集团(南昌)有限公司,自此恒大集团(南昌)有限公司持股50%。当恒大集团入主后,中新大东方人寿正式更名为“恒大人寿”。

数据显示,恒大人寿在恒大入主前一年的保费收入仅8.34亿元,在入主后几年保费收入迅速攀升,2015年至2017年保费收入分别对应13.05亿元、34.7亿元、281.0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恒大人寿借着保费收入暴涨的东风,实现净利润12.44亿元,强势扭转盈亏。与此同时,恒大人寿资产规模也实现了三级跳,2015年到2017年分别为201亿元、731.38亿元和1038.43亿元。

(恒大人寿2015年~2017年保费收入与资产规模表)

至于“开挂”般业绩逆转的原因,《机构投资家》研究发现,恒大人寿是选择了借势“万能险”迅速做大保费规模,这是此前很多中小保险公司弯道超车的惯用做法,比如安邦就是典例。但主要代价就是为满足万能险较高的结算利率需要,恒大人寿就要实行更加激进的保险资金投资策略。

转型困局中

可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恒大人寿借助万能险入驻千亿大关的高光时刻并没能持续太长时间。

2017年一季度末,中国保监会发布《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保监罚【2017】14 号)》,恒大人寿被限制股票投资业务一年,并给予时任恒大人寿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刘浩禁入保险行业5年、时任恒大人寿投资管理中心股票投资部总经理吕海龙禁止进入保险业3年的处罚。

当时恒大人寿作出回应称,“坚决贯彻落实,认真整改,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一定坚持'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

但其可能没想到的是,此次监管只是个开始,随后监管压力变得愈加强势。直到后来致使恒大人寿股票投资规模直线下滑,2017年从112.16亿元降至9.35亿元,再到2018年年末仅剩4.17亿元。

至此,恒大人寿不得不展开战略转型。可另一面,恒大人寿规模已经庞大,而基础又太薄弱,这就导致其转型之路荆棘丛生,直到今年仍没有彻底改善。

公开数据显示,恒大人寿过去几年,一直在努力出清退保金飙升带来的压力。自2014年到2018年,恒大人寿的退保金高速增长,2018年一度达到94.58亿元,到去年有所降低到20.74亿元。高度依赖的银保渠道也让恒大人寿付出了巨大的手续费,到2020年手续费开支达到46.95亿元。

今年以来,恒大人寿也受到大股东恒大集团的波及,这让公司更加步履维艰。

据其最新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前三季度恒大人寿净亏损达11.14亿元,综合偿付能力仅有104.55%,处在及格线上;其保险业务收入到三季度末为130.4亿元,同比下降了53.85%。

对于恒大人寿来说,如何走出困境,还任重道远。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