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堂谒诗圣:茅屋秋风犹在耳,何人可比杜少陵?

 人生佳茗 2023-03-27 发布于云南

    作为一名钟情于唐诗宋词多年的读者,杜甫草堂可以说是我此次到成都最想打卡的地方。3月14日下午三点钟,从省博物馆参观东坡主题展出来后,立马直奔杜甫草堂。

    沿着一条好像是叫做浣花路的道路走了一小段,先看见一个诗圣广场,然后就看见大名鼎鼎的千诗碑、诗词路。

    又往前走了几百米,就看见杜甫草堂的大门。在门口询问讲解员时,管理人员告知要到另一道大门口才有讲解。按照指示走了半圈,终于来到另一处也挂着“杜甫草堂”匾额的大门,然后被告知没有讲解员了。

    想到来到诗圣旧居大门口,怎么能不进去拜见呢,杜甫诗咱也会背好几首呢,没有讲解应该也看得懂吧?于是购票入园。

    结果一进门后没有见到草堂,看见的却是一个什么“大雅堂”,里面展示的是屈原、陶渊明、陈子昂、李白、王维、李商隐、白居易、黄庭坚、苏东坡、陆游、辛弃疾和李清照12个名人的雕像和他们的作品。心里有些纳闷,虽然这几位都是俺敬佩和喜爱的文人,但毕竟今天咱可是专门来看杜甫的,怎么主人不见,倒是先迎来一堆客人呢?

    简单浏览,和这些不同时代的客人们“寒暄”了一下,继续往里走,又看见各种书画室、文创产品区、休息区等,愈发郁闷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我们走错门了,居然是从后门进去的。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逃难至蜀都,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于是有了“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这两句诗出自杜甫诗《怀锦水居止二首》,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后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杜甫草堂内知名的景点主要有大廨、诗史堂、工部祠、柴门、浣花祠、茅屋、花径等,因为没有导游和讲解,我们毫无章法地一路走去,错过了好些重要景点,留下不少遗憾。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就是《甄嬛传》里的十七爷哦)。

   大廨是杜甫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考虑到杜甫曾经做官,应该有办公的场所,大廨便由此得名。大廨正中杜甫的铜像是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史堂”因此得名。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创作的杜甫塑像。

     柴门是杜甫草堂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建筑。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如此命名。当天我们也错过了,或者是走过却忘记拍照。回忆起来,应该在这个附近。

    工部祠是五重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一重。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工部祠前有清人何绍基撰写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工部祠正中设杜甫神龛,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

   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为一厅两厢独院。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

    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杜甫曾居于京兆(长安)杜陵,杜陵在长安城东南,汉宣帝在此筑陵,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亦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称杜甫为杜少陵。

    遗憾的是,我们当天居然没有到“少陵草堂”碑亭打卡。一是因为之前功课做得不够,二是上午先去了武侯祠,下午两点又逛了省博物馆,三点多钟才来到杜甫草堂,走得实在有点累,加之没有导游讲解,所以就漏掉这么重要的一个景点。位置应该就在这个附近了。

     花径是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关于这句诗引起的故事,我曾在文章《小扣柴扉,蓬门不再》提到)。如今杜甫草堂中一处连接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红墙夹道,也被称作花径。

    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据说当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在这两个字前久久凝视。

    杜甫茅屋故居。茅屋是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的,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泥巴墙,屋顶铺着茅草。虽说为后世重建,但也可想见其简陋。想到这几间茅屋陋室,曾住过济世怀民的诗圣,心中泛起崇敬之情。

    茅屋后有几棵高大的树木,屋前有篱笆、竹林、池塘,春花开得正好,茅屋旁有亭子供游人休息、喝茶。

    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走近茅屋,里面有仿造的桌椅、床榻等简单的家具,看见这简陋、寒酸的陈设,心里涌起难言的辛酸和苦涩,心头不由地涌上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来惭愧。年少时的我,并不怎么喜欢杜甫的诗,觉得他的诗太过沉重伤感,我更喜欢李白的浪漫飘逸,东坡的潇洒豁达。当年第一次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这老头真可怜,还有点滑稽。茅屋上的茅草被风卷走追不回来,还作了首诗。

    如今,站在这座万千文人心中之圣地的茅屋前,在心里默诵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心中有深深的崇敬,也有浓浓的惭愧: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住在破茅屋里的人,心里想着的是天下寒士,杜甫悲天悯人的胸怀是年少的我所难以理解,让心里只有柴米油盐的小女子汗颜不已。

    就在这间简陋的书房里,在这张看起来破败得摇摇欲倒的书桌上,杜甫写出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等流传千古的佳作,让一千多年后的我,怀着崇敬、喜悦又悲伤、酸楚的心情,在诗句中一遍又一遍憧憬着那个被诗歌渲染成传奇的朝代。

    杜老头:此刻,站在你曾经生活了4年的草堂前,让我在心里默默背诵一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此来表达对您的敬意吧。微风拂过屋顶的茅草,吹绿了草堂前的枝条 ,这是个晴朗的春日,不用担心“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春光明媚,世道太平,草堂繁花今又开,“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你可以终于可以好好地睡一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