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乾州蕞娃:哀婉的传奇故事,悲惨的人生事故——《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W行走在人世间 2023-03-27 发布于陕西

【前言】读完《穆斯林的葬礼》这部50多万字的小说,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有一种愿望得到实现、缺憾得到满足的喜悦,也有生命、爱情逝去的沉重。这部小说中,有很多人物值得我们仔细思考,本文只想说说韩君璧、韩子奇和郑晓京。

哀婉的传奇故事,悲惨的人生事故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乾州蕞娃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霍达用“玉”(《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和“月”(《月梦》《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月魂》)两条线索,一表一里(玉为表,月为里),一主一辅(月为主,玉为辅),串联起了一个穆斯林家族的故事,六十年间的兴衰更替、悲欢离合,三代人的情感变化、命运沉浮,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其实,最早接触《穆斯林的葬礼》是在1994年,那时候我正在乾县师范学校上学,学校会定期组织我们看电影。有时候在校内,由学校电教室的殷展望老师播放;有时候在校外,学校组织我们去乾县剧院集体观看。《穆斯林的葬礼》是在乾县剧院看的。在小县城,看电影是一件很不错的文化享受。

因为当时没有看过小说,直接看电影,加之看的时候不是很认真,所以只记住了韩新月和楚雁潮之间的爱情故事,模模糊糊地知道韩子奇和梁氏姐妹(姐姐梁君璧和妹妹梁冰玉)之间有感情纠葛,被韩新月和楚雁潮之间的爱情所感动,为这一对有情人不能长相厮守而垂泪。我们当时都认为这部电影拍得太好了。

看完电影后,文选老师赵维在上课的时候组织我们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说了些什么,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只是还记得赵老师对我们没有看小说原著,直接看电影表示遗憾,希望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看看小说,真正感悟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魅力。

很遗憾,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看到小说原著,谈起《穆斯林的葬礼》时,所凭借的还是电影中所获得的那一鳞半爪的记忆。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成为一种生活的缺憾。直到2023年三月份,在整理U盘资料时,发现早已收集的《穆斯林的葬礼》电子版,于是借助微信读书APP,我用了一周时间,听完了这部小说。

因为有之前的电影基础,所以文中的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句话都是对原有记忆的唤醒和补充。读完这本书,我对小说中塑造的韩新月和楚雁潮并不十分感兴趣,却对梁君璧和韩子奇以及他们的儿子天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说说为人坚强、做事果断、态度强硬的梁君璧。在小说中,这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坏人。且不说,她逼迫自己的妹妹、情敌梁冰玉远走他乡,也不说她拆散了妹妹的女儿韩新月和楚雁潮之间的爱情(甚至在她生命垂危之际说出“我宁可你死了,也不要你留在世上丢人现眼”的激烈言辞),就说她拆散了天星和荣桂芳,让沉默寡言的儿子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就足以让人深恶痛绝。更恐怖的是,她的这一切居然是打着爱的旗号,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帜。我固执地认为所有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不会纵容罪恶的发生。但梁君璧却用自己的言行改变了我的这一认识,为了逼迫荣桂芳自动退出和天星的恋爱,她无中生有、挑拨离间、煽风点火,可谓是极尽所能。这绝对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的作为。

当然,梁君璧变成这样,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与丈夫抛弃她和儿子远赴英国以及丈夫与妹妹的结合有关,但是这一切不是因为她的固执才有的吗?韩子奇当时是要全家出国,是她执意不肯。妹妹和丈夫的结合也是因为大洋阻隔、音讯不同,加之妹妹感情两度受挫、生命垂危,战争疯狂、极度悲观的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感情依赖。更何况,这一切爱恨情仇只应该和三个当事人有关,而与韩新月、楚雁潮无关。在干涉韩新月上学及爱情时,她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而实际上,她很少关心爱护过韩新月,一直是姑姑在照顾韩新月的成长,韩君璧只是处处与孩子作对。一句“也不知从哪里传下来的贱根儿”,暴露了她一生中无法解开的心结。

韩太太是一个绝对真理的代言人,在她的潜意识里自己永远是正确的,错都是别人的。说她是无知者无畏,是有点残忍,但事实确实如此。看看她对韩子奇的态度,看看她是如何对待奇珍斋的账房老侯以及其他伙计的就知道了。她只接受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物,除此之外的,她一概排斥。韩太太的性格悲剧在父亲韩亦清死后的那几年形成的。父亲去世、琢玉坊破产、奇哥哥离去,娘三个孤苦无依,只能靠她卖茶水艰苦支撑,没有人可以信任、没有人可以依靠,她只能心无旁骛执着地坚信自己的选择,这边是一切悲剧的根源所在。

其次,说说忍辱负重的韩子奇。他的一生以英国归来为界限,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他有理想有抱负,为了理想信念不择手段的人。后半生,唯唯诺诺,毫无担当。对他的崇敬,在于他能够忍一时的屈辱,投到蒲绶昌的门下学艺,完成师傅的心愿,完成宝船的雕刻。同时,偷学技艺,和英国商人沙蒙取得联系,结成盟友,光大师傅的产业,建立奇珍斋。在沙蒙的指导下,深入学习中国玉文化,收藏玉石,传承中国玉石文化。

对他的失望,有两次,一次是他为了玉石抛妻弃子远赴重洋,一次是为了玉石抛弃梁冰玉。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他的做法还是不能为我所接受。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社会的一份子,身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责任是与生俱来,始于生而终于死。“贪嗔痴”是人生很多痛苦的根源所在,贪念过重、痴迷于玉石,是他的悲剧所在。他买下“玉魔”老人的“博雅”宅,不惜重金,寻访天下美玉,收入囊中。在儿子出生的百天,又别出心裁搞了个“览玉盛会”,赢得了“玉王”……但这无限风光的前半生背后,隐藏着他苦不堪言的后半生。为了玉石,他伤害了所有的人,包括梁氏姐妹、包括天星和新月兄妹。可以说,他这个家庭一切悲剧的根源。

但这一切,直到他生命结束的时候,他才认识到,才幡然悔悟,只不过为时已晚,他所犯下的错误已经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唯一不知道的是,这伤害会不会延续?

为了伤害不再延续,摘抄小说第十五章《玉别》两个片段,和大家分享:“六十年一个花甲,他这六十年已经经历了一个轮回,从流浪儿变为富翁,又从富翁重新回到一贫如洗,和原来一样,得到的又都失去了,等于什么也没得到,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把他戏弄够了,摧残够了,他也老了,这才懂了。

“那些玉,本不属于他这个“玉王”,也不属于当年的'玉魔老人,不属于任何人,他们这些玉的奴隶只不过是暂时的守护者,玉最终还要从他们手中流失,汇入滔滔不绝的长河。”

最后,说说党员、班长、系党总支的宣传委员郑晓京。这个穿旧军装的北京姑娘有着出色的组织才干,是天然的学生领袖、小政治家。她说起话来自信自如,对待同学照顾忍让,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也许是因为年轻气盛,也许是因为社会时代的影响,她觉得自己手中真理在握,所以高于一切普通群众,这在她对待老师、对待楚雁潮和韩新月之间爱情的态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是不喜欢这类人物的。不过这种时代的产物,最终还是会被风吹雨打去。因此,对于郑晓京的最终遭遇就不细说了。

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由这部小说想到了想到了《简·爱》《廊桥遗梦》,想到了风姿绰约的女主人弗朗西斯卡与摄影记者罗伯特之间的风流韵事,想到我多年前杜撰的词语“美丽的错误”(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本身是一种错误,虽是错误却令人感动不已)。一直认为“一个人没有故事,是可怜的”,很多流传下来的故事都是美丽的错误,但不能把“故事”变成“事故”,出人命可不是好事情,一切都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和韩冰玉之间本是一段传奇故事,却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事故,让人们不堪承受生命之重。

一直认为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不是这部小说的终结,要不断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阅读分析,从中汲取教训,让生活中多一些传奇故事,少一些悲惨事故,这样才有美好的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