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中农信:人与事,以及农村金融十年悲喜

 文野 2023-03-27 发布于山西

现在,距中农信的消散已近25年,俱往矣,社会终又站在了乡村振兴的'大门口’。

图片
三农问题是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共同难题,中国近现代所有努力,至少一半均付诸三农。改开至今四十多年,不仅起始于农村转型,相关发展也是一路延续。进入新时代,脱贫之后全国正努力迈上乡村振兴新台阶。

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温故知新不可或缺。而若要回顾,一家涉农金融大型企业,从1987至97十年间由生至灭的历程,堪称典型样本。

回顾其十年跌宕历程,对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演变、农村经济状况,曾经尝试农村改革的一系列理论、 战略和战术动作,以及农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应该都裨益良多。

这家公司,叫“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农信”。

1


198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农信公司。成立批复称其为“经营性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企业注册资本的两亿元,“大部分由国家在“七五”增加的农业投资中按3%的比例逐年划拨,,一九八八年先由财政部从征收的耕地占用税中拨付五千万元;所需的一百万元开办费,也是从征收的耕地占用税中拨付。”

图片

中农信虽然是一家以金融为主的综合性大型联合企业,而且还是世界银行对中国农村部门调整贷款的执行机构, 但家底却非常薄。其长期资金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一笔政策性贷款,除此,背后没有稳定的财源支持,其它的钱要到市场上去找。

这意味着,从诞生之初起,中农信就如同乡镇企业一样,被早早逼入了市场。

按照批复,中农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长由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担任。

图片

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首任总经理姓王。王在中农信只干了一年多,之后就去了建行。

图片

2


中农信运营初期,经营范围非常有限,在资金运用上主要经营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另外就是随88年全国债权市场起步,跟着做了一些国债投资与交易。

图片

当时中农信第一笔二级市场债券交易的操盘手叫李全。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后,李全来到中农信银行部工作。

很快,他通过两位在武汉国债交易中心工作的熟人帮忙买了500万的现券,这笔债权投资给中农信带来了超高的收益。

现在,李全已成为新华保险首席执行官、总裁。

除了此类投资操作,中农信还有一个负责世界银行农村项目贷款的办公室,当时出任办公室主任的人叫陈峰,就是之后南下海南搞海航的那位。

1988年,国内农村依然处于”包产到户”这一农村改革的第一个阶段,接下来的第二步改革方案,即如何把农村合作化用市场方式运作,就是由中农信通过这个世行贷款办公室设计。其模式被概括为“大公司、小农户、大市场”。

彼时,中农信设了8个农村改革试验区,陈峰负责管理试验区,并争取世界银行的贷款。他们先在河北省成立了一个公司,引进美国种鸡,让1000个农户养鸡,每户饲养1万只。

中农信则为他们到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担保,同时给农户提供饲养技术、防疫、建造鸡舍,56天后,鸡长成两斤半的大鸡,公司再收回来统一加工,运到京津沪地区去卖。这样,一只鸡能净赚1块钱,1户养1万只鸡,56天就能培养出一个万元户。

此种模式的目的是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由国家信托担保,生产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再由大公司统一加工销售,这样就把农户带到了大市场的链条中来。

中农信的这个项目当时得到了世界银行的高度认同,世行不仅为此提供了3亿美元的支持,甚至评价称:“这一农村合作市场化模式,几乎可以与日本明治维新、法国工业革命相比。它会很快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1988年的3亿美金,无疑是一次相当大手笔的资金运作。

次年,中农信并入国家计委,名称里增加了两个字“发展”,成为“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

之后就遭遇众所周知的风波,农村合作市场化实验也因此而流产。随着原主要领导的离任,中农信历时一年出头的第一个阶段就此落幕。

3


在这段时期,除了以上这些农村市场化的实验、创新,中农信还有一项奠定、开启中国资本市场大幕的尝试,就是参与发起成立“联办”。

“联办”是“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的简称,其前身为”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后来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

联办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发起者,参与设计了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直接设计、创建并管理了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系统);提出并以”总协调”身份直接组织了三次国债承销试点;并于1992年下半年参与设计证监会。

图片

“联办”的成立,源自1988年9月8日(一说为7月9日)召开的“万寿宾馆会议”。

图片

这场会议是由国家体改委和人总行体改办主办,主题是研讨一份方案,该方案由中农信和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创”)这两家公司负责人发起,名曰“关于《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方案”。

因此,这场“万寿宾馆会议”的全称即为:“金融体制改革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备研讨会”。

中农信办公楼当时就在万寿路,离万寿宾馆很近。散会后第二天,头天与会者又来到中农信吃饭,商议编写《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工作所涉及经费、场所等问题。

最后,是中创拨了10万块钱,才有了经费得以继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来专题讨论和研究在京成立全国性证券交易所的可能性和具体实施步骤。

次年3月15日,北京香格里拉饭店,“联办”成立签字仪式正式举行。

最终在成立“联办”协议上签字的创始会员公司共有9家,左起至右分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康华发展总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

图片

9家公司,每家公司各出50万元人民币,总共450万元,在“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的基础上发起成立“联办”,希望就此继续开展在北京建立证券交易所的筹备工作。

图片

不过,还是因为历史原因,北交所当时未能成立,而是在步入90年代后分别成立了上海、深圳两大交易所。

直到三十多年之后的现在,新的北交所才横空问世,也算是一场因缘际会。

图片

4


九十年代,经历波折之后,转型重新上路。此时,原先那些宏大的叙事突然远了,社会告别理想主义,走进欲望满满的现实主义。

图片

中农信也迎来一位新任总经理,翟新华。此君49年出生,69年内蒙知青,大学学了微生物,先在农场任职,期间率先尝试实行“工资浮动” 。之后又历任7家大中型企业领导,90年6月执掌中农信。

图片

接下来的几年,中农信在全国可谓狂飙突进,有成绩也有教训。

中农信公司给自己立下的三大定位是:1、坚持为乡镇企业服务;2、扶植农民合作基金会,用农民的钱办农民的事;3、开发中小城镇,推动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进程。

90年代起初两年,中农信资产规模迅速跃升:91年40亿,92年90亿,当年利润达到1.66亿。至当年年底,向2000多家乡镇企业累计投放贷款67亿。

5


此间,中农信最瞩目的一项尝试就是率先构想并创建了乡镇企业投资基金。

1992年11月11日,中农信牵头,联合淄博市信托投资公司等5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淄博基鑫”)。

图片

这是国内第一家较具权威性、规范性的公司型契约式投资基金,募集资金3亿元,存续期8年。1993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早挂牌上市。

图片

淄博基金的设立揭开了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序幕,并在当年引发了短暂的投资基金热潮。但基金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性和积累的其他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多数基金的资产状况趋于恶化。从1993年下半年起,基金业的发展又陷于停滞。

图片

除了乡镇企业投资基金,中农信还代理发行乡镇企业股票、债券,积极参与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在此过程中,中农信开始向“多种经营、资本运作”模式演进。这也为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所谓多种经营,即是“啥来钱快搞啥”,中农信中后期的主要业务转向搞地产、炒期货、炒股票、倒外汇这些投机色彩浓烈的业务。在此过程中,其资产规模急剧膨胀,从成立之初的3.1亿,到96年末已至301亿。

在此过程中,发放贷款的对象也出现鱼龙混杂。比如1994年,资本玩家、德隆系实控人唐万新,就是通过国债回购业务,向中农信进行大笔融资。

图片

从中农信与海南华银信托处合计融资总额达3亿元。正是靠着这笔不菲的资本金,唐万新将新疆德隆发展战略从“项目投资”转为“行业投资”,实施产业并购整合,开始构筑起一个“金融帝国”。

6


除了多元经营,中农信还迅速在全国广泛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在中农信众多“地方分舵”里,浙江分公司最为“辉煌”。

图片

1991年,时任浙江组织部调研室主任的傅建中被派驻到中农信担任淄博基金的课题组长。次年,四十出头的傅彻底离开机关,回浙江筹建中农信浙江公司,并任公司总经理。

图片

8年时间,傅建中掌管的中农信浙江公司搞了13家房地产公司,建起了当时宁波第一高楼——38层的中农信大厦,以及嘉兴中农信广场等。直到现在,宁波中农信大厦顶楼的旋转餐厅依然是标志性打卡地。

图片

傅建中之后在2003年下海成了资本玩家,曾主导过ST琼海重组,发信托收购哈高科未果,后成立新洲集团重组上海白猫,几年后又与浙报集团交易,至今仍因浙数传媒相关纠葛,其名时常见诸财经版。

中农信陕西办事处也是一家主要分支,1992在西安设立,办公地址为南大街70号,旗下也开办了两家地产公司。

7


如今的许多“金融大佬”当年都有过在中农信任职的经历,除前述外,还有现在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新,国民信托曾经的董事长杨小阳,招商银行首席投资官赵驹,新华人寿前总裁康典曾在中农信任副总,等等。

随着摊子铺得越来越大,为吸收存款中农信开始遵从所谓“高进高出”的利率法则,逐渐陷入违规经营泥潭难以自拔。

1997年春,人行无奈宣布,中农信因资不抵债破产,由建行接管。

图片

当时,该事件被视为“国内版的巴林银行事件”,震惊程度可见一斑。

现在,距中农信的消散已近25年,俱往矣,社会终又站在了乡村振兴的“大门口”。

图片

✍撰文 | 新三农君   👨‍💻编辑 | 青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