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2023-03-27 | 阅:  转:  |  分享 
  
第七章 力第一节 力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木块,一木块上放一铁块,另一木块上放一个条形磁铁。把两木块放在
水面上,让它们相距较近距离,再松开手。【学生观察现象】两木块相互靠近。【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木块会相互靠近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
师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2页至第5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力的作用效
果(1)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拿起一本书、打篮球、背书包等等)。(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哪些效果呢?教师课堂演
示图7.1-2的有关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手边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然
后进行交流、评估。学生探究活动:所用器材有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物体施加力时,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
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③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教师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
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一袋方便面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70kg的成年人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700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
点【学生探究】 (1)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是否不同。(2)用方向不同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塑料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塑料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
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教师讲解】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
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学生练习】 画出铁块受到的水平向左的拉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课本图7.1-6,
能得到什么启示?【教师总结】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的时候,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列举生
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因此一个物体是施
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3.力的大小和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也能改变物体的形状。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6.力的示意图:用一根
带箭头的线段粗略地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关于力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
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B.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D.力是可以脱离物体存在的答
案 D2.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B.来回摆动的钟摆C.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D.
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答案 A3.图(a)、(b)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________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
变;图________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选填“(a)”或“(b)”]。答案 (b) (a)4.用力的示意图画出下面的力。
(1)起重机用5000N的力吊起重物。(2)物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某人用200N的力沿与水平方向成45°角向右上方拉物体。5.见《
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力1.学生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
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3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
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知识。第二节 弹力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同学们一定看过跳水运动
员在跳板上用力跳起,向下压弯跳板,然后高高跃起,在空中做出各种漂亮的动作,落入水中。请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跳水运动员要用力向下压弯
跳板呢?如果在平地上,我们能够跳得那么高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6页至第7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弹力(1)弹性和塑性【教师点拨】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
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手有力的
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让学生看课
文,撑竿跳高等都要利用弹力。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弹力的例子,如: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板跳水、蹦极等都利用了弹力。【教师总结】 任何物体
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2.弹性限度【教师演示】 取一根小
弹簧,先在一定限度内拉,然后超过限度拉这根弹簧。让学生观察这两种情况下弹簧是否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学生从实验看到:弹簧拉伸到一定的长
度后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强调】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了。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说使用弹簧应注意
的事项: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3.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演示实验】 分别在大弹簧下挂1
个、2个、3个、4个完全一样的钩码,依次在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拉力和弹簧的长度。实验次数弹簧受到的拉力F/N弹簧原长l0/c
m弹簧长度l/cm弹簧伸长(l-l0)/cm1234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
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让学生比较弹簧的长度与伸长的区别。【教师归纳】 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
道理制作的。学生看课文图7.2-3,了解形形色色的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学生用手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
0N,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N、5N、10N的力。学生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上用力拉头发,(用力均匀,使弹簧测力计弹簧
逐渐增长)读出头发拉断时拉力大小。学生实验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
注意事项,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①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②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
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③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④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
否灵活?实际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的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弹
性、塑性和弹性限度(2)弹力(3)弹簧测力计①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物体和弹簧测力计之间的拉力等。②原理:在弹性
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③构造:主要是由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盘等组成。④使用方法A.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量
程(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刻度处,应该调节指针指在零刻度线;或者记下初始读数,测量后记
录数据时,应该加减初始读数。C.使用时,必须使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方向沿着测力计弹簧的中轴线,避免测力计的弹簧、指针与外壳之间产生
摩擦而带来较大的误差。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C.人对墙的推力
D.地面对人的支持力答案 B2.在选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用弹簧测力计测任意大小的力B.拿起一张稿
纸所用的力也可以用物理实验室里的弹簧测力计测出C.作用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D.某同学的拉力的大小可以用实验室里的弹簧
测力计测出答案 C3.一根弹簧长15cm,其下端挂5N重物时,弹簧伸长4cm,当其下端挂3N重物时,弹簧长________cm;若
弹簧长20cm时,它所受的拉力为________N。答案 17.4 6.254.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它的量程是_________
_N,分度值是____________N。图中的手对弹簧测力计挂钩的拉力是__________N。答案 5 0.2 1.65.见《
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一、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弹性形变。二、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
簧伸长越长。2.使用前的注意事项:量程、分度值、零刻线。3.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沿轴线方向用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力
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
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
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
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说明
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方式逐步获取,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三节 重力一、创设情
景,明确目标你还记得牛顿吗?就是那个看到成熟的苹果落向地面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人。他说,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到太阳,小到灰尘之间,都
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并把它叫做万有引力。有同学不禁要问,既然有万有引力,为什么我没有被别的同学吸引走,也没有同学被我吸引过来?让我
们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重力。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至第12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
成目标1.重力【教师演示】 (1)拿住一支粉笔,让手抡起圆圈做圆周运动。在抡过两圈后,松开手,看看脱离手后的粉笔还能不能做圆周运动
。(2)用一根细线拴住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思考: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学生思考讨论】(1)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失去
支撑时,为什么会落到地面上?(2)为什么吊灯把悬线拉得很紧,书本会压在桌面上不会四处飘荡?【教师点拨】 例如: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万有
引力,月亮就是因为受到了这个引力,才不会飞离轨道;地球和人造卫星之间有万有引力,所以人造卫星会绕地球转动;地球和树上的苹果之间有万
有引力,所以苹果熟了会落到地面上。(1)由于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撑的时候都会落向地面。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见到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因此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
,受力物体是研究的对象。2.重力的大小让学生用手分别拿起一块橡皮和一本书,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你觉得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
)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
于物体所受的重力。(2)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质量m/kg重力G/N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你
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点拨】 质量越大的物体,就越重,重力跟质量的比值g=是定值。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得出的这个比值是
__9.8N/kg__,我们如果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就可以用公式__G=mg__计算出物体的重力。3.重力的方向【学生思考讨论】 (
1)抛出去一块橡皮,橡皮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2)一根线悬挂橡皮,橡皮静止时,悬线为什么总是竖直的?【教师演示】 用一细线系一小石
块,提起线的另一端,让石块自然下垂,认识悬线的方向,比较一下与水平方向的关系。【教师点拨】 重力的方向总是__竖直向下__的。在建
筑中建筑工人可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确定竖直方向,以此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实际上,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有关系,它们间的关系是相互__
垂直__,用这个道理还能利用上面的方法检查窗台是否水平。4.重心(1)让学生看课文,使学生知道: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
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说明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2)对于质量均匀形状
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正方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
。(3)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4)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时当身体出现
不平衡时摆动长杆的动作,是因为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方便的调整重心。【学生思考讨论】 月
亮为什么会绕地球转动而不会跑掉?【教师点拨】 牛顿分析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找到了一个真理: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
,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重力的概念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
做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大约是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10N/kg。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或G=mg。(3)重力的方向重
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形状不规则、质
地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或支撑法来确定。(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
是万有引力。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春节快到了,妈妈让小明在墙上挂一幅年画。为了判断年画是否挂正,小明采用了如右图所示的方法,小
明所采用的方法依据的是________。答案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在飞船里宇航员拿出下列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不能正常进行的是
(  )。A.天平测量压缩食品的质量     B.弹簧测力计测量两手臂的拉力C.温度计测量体温 D.摄像机拍摄太空景观答案 A3
.男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运动员射出的子弹在空中高速飞行。下列对空中飞行的子弹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A.受到重力和空气的阻力
B.只受到空气的阻力C.只受到枪膛内高温燃气的推力 D.只受到高温燃气的推力答案 A4.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练习。板书设
计万有引力1.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
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于应用
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还是不太熟练,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如果你站在公共汽车上,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你
会向后倒,而当汽车急刹车时,你却会向前倾,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思考后引出课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16页至第19页
,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师演示】 课堂演示图中所示的实验。【提醒学生】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每次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分别是什么,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教师点拨】 三次实验都是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
下,保证小车在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开始水平运动的速度相同,这是相同条件,三种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使小车在平面上受到摩擦阻力不同
,这是不同的条件,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三个虚线小车标志着小车在三种表面上停止的位置。请同学们讨论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分析的结论填在表格
里。【师生共同分析】(1)在相同条件下(小车在三种不同物质表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小车在三个平面上,水平方向没有推力或牵引力作
用时,仍然向前运动。这说明物体只要运动就得受力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可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在三种表面上由于存在阻力
,总要阻碍小车前进,最终要停下来。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得越慢,小车前进得越远。实验次数表面材料小车速度变化
快慢小车受阻力大小小车前进的距离1毛巾快大短2棉布较快较大较长3木板慢小长 【实验总结】 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它前进得就越远。
2.牛顿第一定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教师讲述】 (1)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一切物体而言的,条
件是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结论是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
得出来的,它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学习牛顿等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
神,为科学的发展做出新贡献。3.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原有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4.
惯性现象(1)做教材演示实验。将四个较大的象棋竖直叠放在水平的讲台上,用尺子迅速地打出最下面的一个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
来的静止状态,失去了第四个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棋子的状态。(2)分组实验。将纸条放在水平桌面上,把光滑的石
块压在纸条上,迅速地抽出纸条,石块会怎样?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提问】 上面的两个实验都说明静止的物体的惯性
,那么运动的物体有没有惯性呢?(3)演示实验。将小车放在水平的讲台上,木块竖直放在小车上,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由于惯性向后倒。如图
(a)所示;在水平方向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由于惯性向前倒。如图(b)所示。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教师归纳
】 物体是运动的,由于惯性,物体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物体是静止的,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知识拓展】 请同学们回想乘车
时的情形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汽车突然启动时,突然刹车时,转弯时,车上的乘客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点拨】 在回答汽车转弯时的惯
性现象,要分析乘客具体在哪边的位子上。如汽车向右转弯时,乘客由于惯性保持继续向正前方运动,原来在车中站立的乘客要倒向左方。而坐在车
厢左侧的乘客要受车厢向右的推力。(4)惯性的利弊。①人们可以利用惯性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的方便,如将东西扔出去、将衣服上的灰
尘拍打掉等等。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惯性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思考。例如,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
行驶中的汽车和自行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下来,即使是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才能停下来。②为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想一
想,我们的交通部门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布了哪些禁令?【学生讨论后回答】 行人要走人行道,自行车要走慢车道,机动车在不同的道路上要有
不同的限制速度。有些城市还有明确的快车道、慢车道与单行线。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防止在紧急刹车时受
到伤害。(5)我们把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那么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呢?【教师点拨】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时
间、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由于惯性表现出的运动规律,其实质是说明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
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2.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任何物体
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3.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定律,是指力和运动关系的规律,而惯性是指物体的一种特性;牛顿第
一定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不受外力),而惯性是指一切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的性质。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正在加速滑行的雪橇,如果
其所受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则雪橇(  )。A.速度越来越快 B.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停下来C.做曲线运动 D.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 
D2.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下来B.力是使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C.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D.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答案 B3.下列
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B.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容易摔倒C.短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能立
即停下来D.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答案 D4.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汽车安全带的作用
是(  )。A.防止惯性的产生B.防止汽车启动时把人从后面甩出去C.防止汽车速度突然增大时,人向前“冲去”D.急刹车时,对人体运动
起到缓冲作用答案 D5.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
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意义:力学基础定律之一。二、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有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2.惯性现
象。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之所以运动是因为力的作用。如推一个物
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
的概念,这是为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时物体
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2.对于惯性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所以理解不深。因此,在上这一节内容
时,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
实践动手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
课堂十分轻松活跃。第二节 二力平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小丽同学听到头顶上有一阵轰鸣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架商业用直升机拉着巨幅广
告静止在空中。请同学们思考:扔出去的铅球、踢到空中的足球会落向地面,为什么这架直升机却能停在空中不动呢?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
自学教材第20页至第22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平衡状态【演示实验】 用小刀将铅笔竖立在手指
上的实验,让学生思考铅笔为什么不倒,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点拨】 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这时铅笔处于平衡状态。
【讲解】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二力平衡(1)教师举例
:吊在天花板上的日光灯、正在匀速降落的跳伞运动员。(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教师总
结】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3.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教师点拨:力的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从这三个要素来考虑。(2)学生选择器材,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最后由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如右图)①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
__平衡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②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
。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③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
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3)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
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即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满足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学生回答
:[书本(重力、支持力);电扇(重力、拉力)等等],观察图中的平衡力。5.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教师强调】 平衡力必须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
个力就彼此平衡。3.力和运动的关系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
运动状态不会改变。4.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异同点相互作用力平衡力相同点大小相等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区别
作用对象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作用时间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时间关系力的作用效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
物体上,一般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两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平衡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一个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
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此二力(  )。A.一定是平衡力          B.一定不是平衡力C.可能是平衡力 D.条件不足,无
法判断答案 B2.如图所示的各物体中,所受的两个力彼此平衡的有(  )。答案 C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处于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时,一定只受两个力作用B.物体如果有外力作用,不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C.两个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的D.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在不断改变,它受到的力一定不平衡答案 D4.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
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B.球对弹
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答案 C5.如图所示,连接弹簧测力计的绳子
各挂10N重物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10NB.20NC.0ND.无法确定答案 A6.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
配套部分。板书设计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二、二力平衡1.条
件2.应用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探究二力
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二力平
衡的条件。第三节 摩擦力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当你的墨水瓶的瓶盖难以拧开时,你可以用一块较粗糙的布包上,用力就能拧开瓶盖;当你的自
行车骑的时间长了,你会给车轴等经常转动的部位上润滑油,这样,自行车骑起来就轻松多了。其实,你所做的这些看起来不很起眼的小事,都与一
个重要因素有关,那就是摩擦力。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23页至第26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1.什么叫摩擦力?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试一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
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教师点拨】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__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__阻碍__相对运动的力
,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摩擦力的方向?让学生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摩擦力的方向。【教师点拨】 摩擦力的方
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3.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里所提的摩擦力指滑动摩擦力)当你在拉桌子时需要一定的力,是
因为桌子受到了地面的阻力(摩擦力)。拉空桌子比拉装满书的桌子轻松,说明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点拨】 影响摩擦力的因
素可能有很多我们在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常我们采用下面的实验。在实验中,图中甲、乙所示的实验是在接触面相同的前提下,改变木块
与木板之间的压力,比较它们拉力的大小。甲、丙两图所示的实验是在压力相同的前提下,改变木块与木板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比较它们拉力的大
小。【归纳总结】 (1)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1=F,拉力F的数值可以从弹簧测力计上直接读取,于
是就测出了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实验桌面要水平,沿水平方向拉木块,要沿直线且要匀速,只有匀速才是二力平衡。(2)由甲、乙两图可得
出摩擦力的大小跟__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在接触面相同的情况下,__压力__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由甲、丙两图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跟接触面的__粗糙程度__有关,而且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__粗糙__,滑动摩擦力越大。【知识拓展】 为了验证摩擦与接触面积
的关系,我们该如何进行实验验证呢?4.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摩擦力对我们是有利还是有害?如何去利用和防止?(1)机械工作时,运动的
部件间产生摩擦,不但白白消耗动力,而且使机械磨损;自行车车轮转动时,如果摩擦过大,人蹬起来就非常累。(2)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是利用粉
笔与黑板间的摩擦;走路时,鞋底的花纹可防止我们走路时滑倒;传送带靠货物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把货物送到高处;火柴头与火柴盒之间的摩擦使
温度上升,点燃火柴。【归纳总结】 摩擦力有时对我们有益,有时对我们有害,为了增大有益的摩擦力,我们可以采用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
粗糙程度。如为了防止打滑,我们将鞋底、汽车轮胎做成凹凸不平的花纹;为了减小有害的摩擦力,我们除了减少压力和使接触面变得更光滑外,还
可以采用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接触面彼此分离。如汽车的轴承就是采用变滑动为滚动的方法,而磁悬浮列车、气垫船就是采用使两个接触面彼此分
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的。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
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相对运动的表面粗糙不平,相对运动时凹凸部分对运动产生阻碍。2.摩擦力的
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
大;二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4.摩擦的利用与防止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或使接触面变
得更粗糙等。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将接触面做得尽量光滑;使接触面互相分离;用滚动代替滑动等。五、达标检测,反思
目标1.关于摩擦力,下列各种叙述中错误的是(  )。A.静止或运动的物体都可能受到摩擦力B.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一定不受摩擦力,
在做变速运动时才受到摩擦力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无直接联系D.甲物体受到乙物体对它的摩擦力,则乙物体也同时受到甲物体
对它的摩擦力答案 B2.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一个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若增大拉力,当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变为8N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N。答案 53.用30N的力握住盛满油的瓶子悬空静止不动,若此时将
手的握力增加到40N,则手与油瓶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答案 不变4.在家里的浴室中
,为了防止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A.浴室地面应铺上带有凹凸花纹的地砖B.人沐浴时穿的拖鞋鞋底带有凹
凸花纹C.脚底下放一条毛巾D.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答案 D5.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汽车最终将停止,这是因为(  
)。A.汽车所受的重力与支持力平衡 B.汽车受到摩擦力作用C.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作用 D.汽车不受力作用答案 B6.见
《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一、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
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二、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压力的大小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四、摩擦的利用与防止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
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思想。“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
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验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探究活动。第九章 
压强第一节 压强(2课时)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向同学们出示图钉,提出问题:为什么图钉帽做得较大,而它的头却磨得很尖?激发兴趣,引
出课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29页至第32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压力(1)
压力概念: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2)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表面。(3)压力的单位和符号:用F表示
压力,单位是牛顿,符号为N。(4)压力与重力的区别:①压力不是重力,方向也不一定与重力相同。②压力和重力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力。
(如图所示)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到结论,并与同学进行交
流。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学生实验】 细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通过弹簧测力计使木条对橡皮泥产生压力,由橡皮泥的形变判断压力的作用效
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然后改变细木条与橡皮泥的接触面积,由弹簧测力计来保证对橡皮泥的压力一定,由橡皮泥的形变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还跟受
力面积有关。【思考】 用别的器材、方法,能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如按图钉,用小桌压泡沫、塑料、海绵等)【教师总结】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①与压力大小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②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
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3.压强教师引导学生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差异分析后,简要概括:有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明显,有的物体产生的效果
不明显。(1)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程度的物理量。(2)压强概念:物体所受的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3)压强公式:
p=,单位N/m2.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m2.4.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1)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压强减小或增
大?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思考:为什么背双肩书包比单肩包舒服?(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如:推土机为何要有宽大的履带?又如:铁轨铺在
一根根路枕上,这是为什么?再如:斧头为何具有很窄的刃?(3)教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实验结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许多
地方的压力不便改变,因而通常用改变受力面积的方法来改变压强。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压力①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②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的表面。③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④大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重力不是一回事)。⑤作用效果:使受压的物
体发生形变。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变量法探究①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大。②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
,作用效果越大。3.压强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②公式:p=。③单位:1Pa=1N/m2.4.应用①增大压强的方
法。②减小压强的方法。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甲、乙两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甲物体重是乙物体重的6倍,甲的底面积是乙的一半。若甲对
桌面的压强是p甲,则乙对桌面的压强p乙与P甲的关系为(  )。A.p甲=12p乙 B.p甲=3p乙  C.p甲=6p乙 D.p甲=
答案 A2.某同学穿钉鞋赛跑时,脚对鞋的压强为p1,鞋对跑道的压强为p2,则(  )。A.p1p2 C.p1=p
2 D.条件不够,无法比较答案 A3.物体________叫做压强,1帕斯卡压强表示作用在______面积上的压力是_______
_。答案 所受的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1m2 1N4.把质量是8.9kg的正方体铜块,放在面积是1m2的水平桌中央,求铜块对桌
面的压强(ρ铜=8.9×103kg/m3,g=9.8N/kg)。答案 8.722×103Pa5.一名初中学生的质量是45kg,他每
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为1.5×10-2m2,当该学生行走时,求:(1)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力F为多少?(2)学生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为多少
?(g=10N/kg)答案 (1)450N (2)3×104Pa6.下图中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的事例是(  )。 答案 
B7.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1.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
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在本
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2.在分
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由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课题,让学生观看课件,然后结合压强的定义式p=,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思
考,寻找它们的共性,分类整理,归纳方法。最后,还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举例,进一步强化。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
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定义式,为运用定义式进行压强的计算打下坚实基础,起到
双重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新课程理念。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当人站在齐胸深
的水中时,为什么会感到有压迫感?潜水员在深水中作业时为什么要穿上特制的服装?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至第37页,
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液体压强的特点(1)产生的原因①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②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的侧壁也有压强。(2)测量液体的压强:常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如图所示就是液体压强计。引导学
生认识压强计的作用、构造、测量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动手来熟悉它。(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①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
素有:A.液体内部的深度h。B.液体的密度ρ。②探究方法:由于多个因素影响压强的大小,所以在研究某一个因素时,必定要保证其他的因素
相同,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教师强调】 ①实验前应检查套在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连接用的橡皮管及连接各处是否漏气。②不能让压强计管
中液面差过大。避免部分液体从管中流出。③在探究过程中要记录的数据有:深度/cm橡皮膜方向水(盐水)压强计左液面/mm右液面/mm液
面高度差/mm3朝上3朝下3朝侧面6……9…… 【教师点拨】 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端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
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越大。【演示】 ①把探头浸没在水中,观察U形管两边示数变化情况并记录。②将压强计探头浸没在水中,保持探头在水
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橡皮膜的朝向,使之朝上、朝下、朝侧面,观察U形管两边示数变化情况并记录。【归纳】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
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演示】 改变压强计的探头深度,观察U形管两边示数变化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探头在水和盐水中
同一深度处时U形管两边示数变化情况。【归纳】 在同一种液体中,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也越大
。【拓展】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我们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质量、体积、物体的密度等因素无关。【提问】 那么液
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进行推导,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归纳】 可以发现液体密度
越大,且物体所处的深度越深时,物体受到液体的压强越大。有关系式为p=ρgh,其中“ρ”是液体的密度,“h”是物体所处的深度。2.连
通器(1)怎样判断锅炉内有多少水?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所出示的几种容器来思考:这些容器在构造上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总结】 它们都是上
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把它们称之为连通器。(2)连通器中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为什么总是相同的?引导学生从液体压强的角度来考虑,如果
连通器上某一个容器的水面比其他的高,那么水会流动。【总结】 当连通器中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同。锅炉的水位计就是利用
这个原理工作的。【学生思考】 茶壶的盖子为什么要留一个小孔?【知识拓展】 我国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
上下游的水位差可达113m。巨大的落差有利于生产可观的电力,但也带来了航运方面的问题:下游的船只要驶往上游,怎样把这些船只举高一百
多米?【学生讨论】 船只是怎样通过船闸的。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液体存在压强①现象:液体不但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而且液体
内部朝各个方向也有压强。②产生原因:液体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2.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①当液体深度不变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②当液体密度不变时,深度越深,压强越大。③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p=ρgh,其中ρ表示液体的密度,h表示液体自由表面到液体中被测位置
的竖直距离。3.应用——连通器①定义:上端开口底部相通的容器。②原理:静止在连通器中的同一种液体与大气接触部分的液面总是相平的。五
、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如图所示,一个封闭容器内盛有一定的液体,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1,若将此容器倒置,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2为
(  )。A.p1=p2 B.p1p2 D.无法判定答案 B2.关于液体压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
体压强是由液体重力产生的,因此液体只有竖直向下的压强B.由于液体有流动性。液体不仅有向下的压强,还有对容器侧壁的压强,但没有向上的
压强C.同一深度,不论什么液体,产生的压强都相等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 D3.如右图所示,在一个直玻璃筒的下端扎有一个橡皮膜,如
果向直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则橡皮膜的形状是________的,如果将直筒缓慢地插入水中,则橡皮膜的形状将逐渐________,当直
筒内外的水面相平时。则橡皮膜的形状是________的;如果直筒外的水面高于筒内的水面时,橡皮膜的形状是________的。答案 
向外凸起 改变 平整 向内凹陷 ,第4题图),第5题图)4.如右图所示,是某同学研究液体压强时,绘制的甲、乙两种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关
系图象。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为ρ甲________ρ乙(填“>”“<”或“=”),其中______液体是水。答案 
> 乙5.如图所示,两个粗细不同的容器内都盛有水,容器底部用橡皮管相连,管中部有一个开关S,左边容器中水面较高,当开关S打开后( 
 )。A.水从左边流向右边,最后两边水面相平B.右边容器粗,水重量大,水从右边流向左边C.水不会流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 A6.
一平底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150g的水,杯子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是10cm2,如右图所示,求:(1)水对杯底的压强;(2)若桌面
受玻璃杯的压强是2.7×103Pa,求玻璃杯的质量。解析 (1)水对玻璃杯底的压强p水=ρ水gh=1.2×103Pa(2)由p=得
桌面所受压力F=p·S=2.7×103Pa×10-3m2=2.7N,杯中水重G水=m水g=1.5N杯重G杯=F-G水=2.7N-1
.5N=1.2Nm杯===0.12kg7.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一、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
动性。二、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
密度有关。三、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四、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1.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为什么深海潜水
服比浅海潜水服要厚重一些?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帕斯卡裂桶实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利用身边的器材,设
计实验让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分析学生所做的实验,探究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液体压强有大小之分;并根据实验的现象为依据,猜
想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好实验,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后分析论证,探究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再理论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
公式。2.液体压强的应用,要多举些例子进行说明,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洗衣机的排水管、卫生间的排污管等。在知识上不宜作过高要求
,只要常识性了解就行了。课后说一说船从下游经船闸到上游的简要过程,只要说清楚“阀门”、“闸门”的开、闭顺序就可以了,不必要求用书面
的形式写出来。第三节 大气压强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演示实验:(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
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来)(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立过来(暂不放手),问:如
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没有掉下来)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与交流,很自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
没有水时纸片就掉下来,而装满水后纸片和水都掉不下来呢?尝试解释原因,带着原因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
39页至第43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大气压的产生(1)空气有重力,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空气具有流动性,也像液体一样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所以,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大气压
的存在(1)教师解释纸片掉不下来的原因,解除学生心中的疑问,并结合教材中的图9.3-1中的现象,简要概括:大气压强是确实存在的,大
气压强通常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2)教师做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去解释鸡蛋进入瓶中的原因。(3)你还能设计实
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吗?引导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器材去思考,自己去设计实验,并相互交流。如饮用完盒装饮料后,继续用力吸空盒子,观察现
象。又如把两只橡皮碗正对,然后用力挤出皮碗内空气,松手后再用力去拉开它们,感觉有什么不同。(4)实验演示:找学生上台做马德堡半球模
拟实验,让学生能更生动直观地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初步感觉大气压强很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思考】 一个乒乓球不小心踩瘪了一点,
怎样想办法把它恢复原形呢?①指出乒乓球内部也有气体,球内也有气压,球外有大气压。②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因而可以加热
乒乓球内部气体,增大气压使凹陷部位恢复原形,如用开水烫。③想办法减小凹陷部位的上方气压,使外部气压小于内部气压,也可使乒乓球凹陷部
位恢复原形,如外部抽气降低气压。3.大气压的测量(1)怎样设计实验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大小呢?学生分组互相协作完成“想想做做”实验后,
粗略计算出大气压强的数值。(2)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①第一次测量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②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步骤:多媒体展
示托里拆利实验。A.取一根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1米长的玻璃管,往里面注满水银。B.把开口一端朝下,浸没在水银中,且将玻璃管竖直放置
。C.用刻度尺测出水银柱的高度,即为所测的大气压的值。【学生思考】 玻璃管竖直放置时和倾斜放置时,管中水银柱的高度怎样变化,水银柱
的长度怎样变化。(3)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1标准大气压强相当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13×105Pa,约105P
a。(4)托里拆利实验的注意事项:①托里拆利管中要充满水银,不能留有气泡。②在做实验时要将玻璃管竖直放置。③测量高度是指水银槽的水
银面到玻璃管中液面的垂直高度。④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只随外界大气压强变化而变化,与管的粗细、倾斜角度、管的长度及将玻璃管提起还是压下无
关。【学生讨论】 1.013×105Pa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估算大气对指甲盖的压力有多少牛顿?相当于多少千克的物体压在了指甲上?
4.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跟高度有关: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的值不同;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教师点拨】 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的大小。晴天的大气压比雨天大,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大。(2)气压计:用来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气
压计分两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如果无液气压计的刻度盘上标的是高度,就变为高度计。(3)液体的沸点在气压减小时
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5.大气压的应用把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端,然后把针孔插到水槽的水中,提起活塞观察到水由低处往高处流动,这对我们
有什么启示呢?【教师点拨】 活塞上提,由于活塞下方没有空气,作用在注射管外的大气,将水槽中的水压进注射器,使水随活塞上升。活塞式抽
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都是靠大气压把水压进泵体的。【学生思考】 ①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②教师利用投影或挂图介绍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
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大气压现象——大气压的客观存在①纸托水杯②吸管吸饮料③马德堡半球实验2.大气压产生的
原因:大气受重力作用且气体具有流动性。3.大气压值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105Pa4.大气压的变化海拔越高,大气
压的值越小5.大气压的测量气压计:无液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6.大气压与人类生活高压锅与高山反应。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下列例子中
不属于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A.把药液吸进注射器         B.活塞式抽水机C.给自行车打气 D.吸在挂衣橱玻璃上的
挂衣钩答案 C2.下列有关大气压的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气压的数值在不同的地方一般不同B.同一地方的大气压也是不断
变化的C.离海平面越高,大气压的数值越大D.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答案 C3.为了在高山上能把食物煮熟,可采用
的方法是(  )。A.把炉火烧得更旺一些 B.不盖锅盖,加快锅口水蒸气的流动C.加热时间长一些 D.在锅上加密封圈,使蒸气不逸
出答案 D4.用活塞式抽水机抽取煤油,最多可将煤油抽到________高处。(煤油的密度取0.8×103kg/m3)答案 12.9
m5.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1.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大
气压的测量(1)大气压的大小(2)测量大气压的仪器(3)大气压的变化1.本节内容多,大气压概念抽象,学生感受不像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么直观,大脑对知识刺激产生的痕迹不很深。2.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展示不够,学生对实验过程不很清晰,对现象的语言叙述不明了。3.大气压
与人类生活(1)气压与高度的关系(2)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3)应用: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4.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不明确,
课后了解了他们哪些知识未听懂。主要有:(1)大气压到底是怎么产生的;(2)为什么大气压朝向各个方向;(3)为什么大气压等于高为76
0mm汞柱产生的压强。这些教师需要作必要的说明,告诉他们本节课只要认识到什么程度,至于他们的疑问,有的不需要掌握或者暂时还很难讲清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学生实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这两张纸应该怎
样运动?猜一猜,然后再做做看,检验你的猜想。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至第46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大胆猜想,然后作简要的概括。(2)气体压强与流速有
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归纳】 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气体流速越小,压强越大。【实验演示,学生观察】 在一张纸片的左边吹气,纸片运动方向;右边吹气,纸片运动方向;在两张纸片中间吹气,
两张纸片的运动情况。【思考】 用别的器材和方法能否探究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①用两只充气的气球,相隔一定距离平行地挂起来,对着两气
球中间吹气,观察气球的运动情况。②点燃两根蜡烛,使烛焰相距10cm左右,对着一根蜡烛侧面吹气或对着两根蜡烛中间吹气,观察蜡烛火焰摆
动情况。③在离桌边2~3cm的地方放一枚硬币,在硬币前10cm用直尺架一个栏杆,高度约2cm在硬币的上方用力吹气,观察硬币的情况。
④演示实验:将漏斗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中,用手指顶住,从漏斗细的一头吹气,观察乒乓球运动情况。【学生讨论】 乒乓球为什么没有从
漏斗中掉下来呢?让学生观察两种办法使乒乓球不掉下来,一种方法是从漏斗窄的一头吹气,另一种方法是吸气,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原因,引起学
生的兴趣。2.飞机的升力(1)学生看课本中图:机翼上下气流的路径,分析比较机翼上下方空气流速的大小进而分析气压的大小关系。【教师归
纳】 机翼下方的气体流速小,压强大,机翼上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机翼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使飞机获得向上的升力。(2)通过小轿
车外形与机翼的形状比较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小轿车在快速行驶时,顶部的气压小,底部气压大,小轿车的速度越大,这种气压差就越大,车对地面
的压力就越小,车就轻飘飘的,容易翻车。3.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现象【举倒】 当一辆汽车从地上快速驶过,地上的落叶纷纷在车
后向上飞舞。【教师点拨】 汽车快速驶过落叶上方,带动叶子上方空气快速流动,叶子下方气压大上方气压小,叶子就向上飞舞。【学生思考】 
你还能举出一些气体流速与压强的例子或应用吗?①龙卷风卷起物体;②窗户被外面大风刮开;③喷雾器喷水。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气体和
液体的特性——流动性。2.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是在流速较小的位置压强较大;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3.飞机的升力来自于机翼上下
表面的压力差。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飞机之所以能够腾空而起是因为飞机的动力在拉着飞机上升B.当
用手握着两张纸,使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间向下吹气时,会发现两张纸会张开,这是因为空气的压强跟空气的流速有关C.课本中小实验“吹硬币
”时,硬币跳起来是因为吹出的空气的浮力的原因D.“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中,清风能翻书是因为空气流速跟压强的关系,风吹过时,书表
面上的空气流速比书内部要大。这时书表面的空气压强比内部要小,产生了内外的压力差,所以书页会翻开答案 D2.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
,在站台边缘1m左右的地方标画有一条黄线,叫做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上候车,请分析,为什么当火车驶过时,如果人站在安全
线以内,即使与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非常危险的?答案 当火车奔驰而过时,在火车的带动下,车身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快速流动的空
气压强会变小,而稍远处的空气流动较慢,更远处的空气没有被火车带动。这些地方的空气压强较大,两处空气的压强差,就有可能把火车附近的人
或东西卷吸到高速气流之中,吸向火车。这是很危险的。为了防止气流吸力造成伤亡事故,故在站台上都画有安全线。它是根据列车进站时的最高速
度设计的。3.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一、实验表明: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大的位置,压强较小。二、机翼上下方的
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1.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跟我学、跟我做的教师讲授型模式
向我要学、我要做、我要说的学生探究型模式转变,整个课堂90%的时间是学生说、学生做。通过问题情景的层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了开放的、合作的、创新的、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大家在轻松中学,在动态中学。2.充分
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理,由于流体力学本身就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光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出
来流体流动的特点和作用在机翼上、下方的压力大小,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感性认识,真正体会到神奇的升力。第十章 浮力第一节 浮力一、创设情
景,明确目标传说,古罗马军队统帅狄杜有一次出师大捷,捉到不少俘虏,他命令把战俘全部投入死海,出乎意料的是,战俘们不但没有沉下,反而
一个个都平安地漂浮在海面上,全部被波涛送回岸边,这是什么原因呢?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至第52页,完成学生用书
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浮力的含义(1)教师演示实验:将木块放入水中,木块浮在水面上。(2)铁块、石块等在水
中受不受浮力作用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总结】 浮在水面的物
体受到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演示】 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石块后,再浸没入水中称,看一看两次称的示数。(3)通
过以上实验,引出浮力的概念。【教师强调】 ①在定义中规定的“一切……都”是指无一例外,包括能浮起来的物体和放在液体内就沉下去的物体
;②“浸入”的正确理解是:物体一部分浸入液体中叫做浸入,完全浸入液体下(浸没)也叫浸入;③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总与重力的方向
相反。【归纳】 先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出物体重G,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G′,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液体
中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即F浮=G-G′。这种方法叫做弹簧测力计法测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F浮=F向上-F
向下。2.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A.液体的密度             B.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C.物体浸没的深
度【教师点拨】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两个,则在探究时应利用控制变量法。即先保证一个因素不变,然后探究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另一个因素的关
系。【演示】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石块的重力G,再将石块分别浸没在水中和盐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
况。【归纳】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演示】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再将石块部分浸在水中,读出了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将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归纳】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
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演示】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G,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改变石块在
水中的深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较两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归纳】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无关。【总
结】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3.
浮力的大小(1)二次称重法:F浮=G-G′。(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铁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是________对________的作用,它的方向是________。答案 水 铁块 竖直向上2.弹簧下悬挂一物体,在空气中称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9.2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4.2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物体的体积是_____
___。答案 5N 5×10-4m33.一长方体木块平放入水中,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为5N,受到水的浮力为9.8N,则下表面受到
的水的压力是________,方向是(竖直向上)。答案 14.8N4.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1.浮力的定义:浸在
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3.浮力的大小:(1)二次称重法:F浮=G-G′(2)压
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学
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
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
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一、创设情景,明确目
标传说古希腊的一个国王要金匠给他做一顶王冠,做王冠用的金子事先称过重量,王冠做好后,国王听说王冠里掺了白银,但无证据,不能定金匠的
罪,国王就去找阿基米德去鉴定。据说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的时候发现水从盆边溢出来了,由此想到了办法。同学们想知道阿基米德揭开这个秘密的
原理吗?并且想知道这个原理的内容吗?二、自主学习,明确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53至56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1.阿基米德的灵感【提问】 空的易拉罐放入水中后浮在水面上,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浸入水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讨论。【教师总结】 把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称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由上一节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它受到的浮
力就越大。那么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是不是和排开液体的质量有一定的联系呢?排开液体的质量是不是和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一定的联系
呢?浮力的大小会不会和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一定的关系呢?2.浮力的大小【提问】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什么定量关系?【教师强
调】 (1)溢水杯中装满水。(2)先测空桶的重力,再用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测出总重力。(3)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次数石块重G/N小桶
重G桶/N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小桶和水总重G总/N浮力的大小F浮/N排开水所受重力G排/N123 【演示】 (1
)测出石块所受的重力G和小桶所受的重力G桶。(2)将溢水杯装满水,把石块浸入溢水杯中,让排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F,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水的总重力G桶。(4)算出F浮与G排,并比较。【归纳】 阿基米德
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ρ液gV排【强调】 阿基米德
原理也适用于气体,公式中ρ液要改为ρ气,则F浮=G排=ρ气gV排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阿基米德的灵感影响浮力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
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2.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同样重的实心铜块和铁块,都浸没在
煤油中,________(选填“铜”或“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同样重的实心铜块和铁块,铜块浸没在煤油中,铁块浸没在水中,这时___
_____(选填“铜”或“铁”)块受到的浮力大。(ρ铜>ρ铁>ρ水>ρ煤油)答案 铁 铁2.小华将一支质量为140 g、体积为1.
8×10-4 m3的牙膏浸没在水中时,牙膏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g取10 N/kg)答案 1.83.一个在节日放飞的气
球,体积是620 m3。这个气球在地面附近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设地面附近气温是0 ℃,气压是1×105 Pa,空气
密度是1.29 kg/m3,g取10 N/kg)答案 79984.小明用细线系住重为5 N的物体,使其一半体积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
,物体排开的水重为2 N,此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N。将物体浸没在水中,此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N,物体排
开的水的体积为________m3。答案 2 4 4×10-45.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1.阿基米德的灵感影响浮
力的因素2.浮力的大小(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2)用公式表示
为:F浮=G排=m排g=ρ液gV排。本节我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原理的内
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
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验证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主动地
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第三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2课时)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演示:让学生观察相同形状和体积的铁块和木
块,然后一同浸入水中。同时松手,让学生观察。提出疑问:为什么铁块下沉到水底而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像铁块一样
密度比水大的实心物体,放在水中会下沉,像木块一样密度比水小的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会上浮。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57页
至第59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物体的浮沉提问: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这是
什么原因呢?【教师点拨】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应该分析它的受力情况。【启发学生分析总结】 当F浮>G,物体上浮;当F浮=G,物体
悬浮在液体中;当F浮 密度跟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描述。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ρ物<ρ液,物体上浮;如果ρ物=ρ液,物体悬浮在液体内任何地方;如果ρ物>
ρ液,物体下沉。【分析比较】 物体悬浮与漂浮之间的异同点。【总结】 相同点: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浮力都等于重力,F浮=G。不同点
:“漂浮”是物体在液面上呈平衡状态,物体只有部分浸入液体,V排 部,V排=V物。2.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1)能否使密度比水大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呢?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通过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学生分析讨论】 怎样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呢?【教师点拨】 采用空心的办法
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2)学生看课本,了解人类利用空心办法增大浮力的应用历史过程。3.轮船(1)钢铁做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而且能运载大量货物呢?引导学生从上面实验结论中去思考:怎样能使船的运载量更大呢?(2)轮船的排水量。【教师讲解】 轮船的大小通常用
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船按设计的要求装满货物——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学生思考讨论】 排水量为15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
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多少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多少N?若轮船自身质量为1000t,则最多运载多少吨货物?【练习】 一艘轮船从海里驶入
河里,它受到的重力大小是否变化?它受到的浮力是否变化?它排开水的体积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4.潜水艇【学生思考】 潜水艇怎样实现在
水中的沉浮?【教师归纳】 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重力变小,小于浮力,实现上浮;当向水舱进水
时,潜水艇重量增加,大于浮力,实现下沉,上浮和下沉过程中浮力保持不变。5.气球和飞艇(1)让学生阅读教材气球和飞艇部分的内容,了解
气球和飞艇的发展过程。(2)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的呢?【教师归纳】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
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学生分析讨论】 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到地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到地面,有什
么办法?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物体的浮沉条件①F浮>G 上浮,最终呈漂浮状态;②F浮=G 可以停留任何一处,呈悬浮状态;③F浮
来表示轮船的大小。排水量是指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3.采用“改变自身重力”的办法,实现上浮和下沉。例如:潜水艇通过充水和排水改变
自身重力实现浮沉。4.利用密度小的气体,增大体积,改变浮力大小。例如:气球、飞艇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实现升空的。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船从河里开到海里,船所受重力大小________,浮力大小________,排开液体的体积________(填“变大”“不变”
或“变小”)。答案 不变 不变 变小2.鸡蛋放入清水中会下沉,这是因为鸡蛋受到的浮力______它的重力;在清水中倒入适量的浓盐水
,鸡蛋会上浮,这是因为鸡蛋受到的浮力________它的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答案 小于 大于3.一块重为9.8N
的木块浮在水面上,它的密度为0.5×103kg/m3,木块受到的浮力是9.8N,要把木块全部浸入水中,需加________方向的力
________。答案 竖直向下 9.8N4.体积相同的实心铜球和木球,放在水中达到静止状态时,其所受的浮力是(  )。A.铜球大
于木球  B.木球大于铜球    C.大小相等    D.无法判断答案 A5.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露出水面部分占总体积的,现将木块
切成相等的两块,将其中的一块仍投入水中,那么这一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占它体积的(  )。A. B. C. D.无法计算答案 C6.质
量相同的铜、铁、铝三块金属,投入水银中达到静止状态后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F3,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A.F1>F2
>F3 B.F1=F2=F3 C.F1 变鱼鳔的体积,鱼可以轻易地改变自身的浮沉,这时鱼控制自身的浮沉,主要是改变(  )。A.所受浮力 B.所受重力 C.液体的密度
D.身体密度答案 A8.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一、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 上浮―→漂浮F′浮=GF浮 沉F浮=G 悬浮二、浮力的应用轮船      空心潜水艇 改变重力气球、飞艇 改变浮力1.本节课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有积
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本节课我设计的探究内容使学生跳一跳,自己也能摘到果子,以此让成功获取知识的过
程积极作用于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使学生的自我概念得到积极发展,自信心得到加强。而这一切正是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其次,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善于解决问题到敢于提出问题转变、从善于单一思维到勇于发散性思维转变,有利于学生形成协
作意识。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在课堂中营造出民主、合作、互助的气氛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
”进而学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2.上节课由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变形得到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之后,这节课提出如何使
铁块漂浮的问题,学生自然会想到减小密度的方法。通过对密度公式的分析得出轮船和潜艇的浮沉原理。这样的安排,使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层层
递进,利于学生接受。据此得到“空心”这一实现密度大的物体漂浮或悬浮的重要方法,最后我们还共同探讨了气球和飞艇的升降原理。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第一节 功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暴风雪过后,一辆汽车陷进了雪堆里。你帮司机把车周围的雪铲开,试着把车子往后推,司机则发动
了车子,但车轮只是原地空转。尽管你已使出了全身力气,车子还是纹丝不动。10min后,你已是精疲力竭,而车子还是卡在雪堆中。【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你对车的力产生了效果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62页至第64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力学中的功(1)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1.1-1和图11.2-2。【教师点拨】 在物理学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
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教师举例:工人师傅用力推着煤车前进100米;起重机将货物竖直吊起20
米。【思考】 一个力要对物体做功,应该满足哪些条件?【教师总结】 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
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 一个力在对物体做功的过程中,这个力应始终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由于惯性而继续前进,前进过程中再没有受到这个
力的作用,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如果力作用在物体上,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那么这个力同样也没有对物体做功。2.功的计算(
1)试着比较功的大小;【举例】 小亮扛着200N的课桌从一楼爬上二楼;小丽扛着50N的凳子从一楼爬上二楼。【思考】 谁做的功多?为
什么?【举例】 小亮扛着200N的课桌从一楼爬上二楼;小亮扛着200N的课桌从一楼爬上三楼。【思考】 小亮哪一次做的功多?为什么?
(2)分析得出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功的国际单位:焦耳(焦,J) 1J=1N·m即:1
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米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焦。(3)功的公式应用: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
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3.功的公式: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4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N·m”,专门名称是焦耳,简称是焦,符号是J。1J=1N·m。5.弄清物理学上“做功”的概念及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讨论功时,要抓住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从物理意义上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我们遇到不做功的情况归纳起来有三
种情况:有力但在力的方向上无距离;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垂直;物体不受力,由于惯性物体运动一段距离,没有力对物体做功。五、达标
检测,反思目标1.某人用60N的力将重30N的石块抛出10m远,则石块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人对石块所做的功是(  )。A.600J
 B.0       C.300J       D.900J答案 B2.以下事例中,重力做功的是(  )。A.冰球在水平的冰面上滚
动 B.皮划艇在平静水面快速滑行C.跳水运动员下落 D.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答案 C3.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
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大约10m高的四楼才回到家,则他在回家的过程中对书包所做的功约为(  )。A.0J B.
400J C.2000J D.2400J答案 B4.下列机械中,能省功的机械是(  )。A.扳手 B.天平C.剪刀 D.以
上三个均不能省功答案 D5.重物G在平直路上受水平向右恒力F作用,由A经B到C,且AB=BC,如右图所示。已知AB段路面较粗糙,B
C段较光滑,则拉力F在AB段和BC段对重物做功大小关系是(  )。A.WAB>WBC B.WAB=WBC C.WAB<WBC D.
不好判断答案 B6.利用任何机械工作时(  )。A.能省力,也可以同时省功 B.可能省力,但一定不可能同时省距离C.不一定省力,
但可以省功 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 B7.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功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定义公式单位功是能量转化
的量度。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它,
就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工作”概念的影响,学
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未动,人推车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
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第二节 功率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情景1.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块砖运送到楼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1)如人工搬运,(2)滑轮组搬运,(3)杠杆搬运,(4)
吊车搬运上述四种方法哪种最快?情景2.要在地面上挖坑栽树,也有好多方法,人工用铁锨挖和挖掘机挖那种方法快?分析这两个情景,要做同样
多的功,有的机械完成得快,有的机械完成得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6
5页至第66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教师举例: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4楼用了40秒,而乙同学把同
样的一桶水提到4楼却用了60秒。【思考】 谁做功快?【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 做相同的功,用时短的做功快。2.进一步提问:如果甲物体
1分钟做了600J的功,而乙物体30秒钟做了360J的功,问谁做功快?【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多少来判断
做功的快慢。做功多的做功快。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明确以下知识:(1)功率的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
:功与时间之比叫做功率。(3)功率的定义式:P=(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5)1瓦的物
理意义: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4.思考:在物理学中或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的快慢?【拓展】 人口
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物体振动频率等。5.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运动物体的功率。6.学生阅读例题。教师讲解并强调解题注意事项。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功率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②定义:功与时间之比。③功率的计算:P=【强调】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
理量,与功的多少和做功的时间都有关系。推导式:P===Fv④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1kW=103W五、达标检测,反思目
标1.关于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B.做功越多,功率越大C.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D.完成相
同的功,做功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小答案 A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多B.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C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多D.所有机械的机械效率都小于1答案 D3.星期天,小明和爸爸一起去登山。小明用了20min登上山顶,爸爸用
了25min登上山顶,爸爸的体重是小明的1.5倍,则小明与爸爸登山时所做功的功率之比是(  )。A.5∶6 B.6∶5 C.1
5∶8 D.2∶3答案 A4.用180N的水平力拉车在1min内使重30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前进20m,重力做的功是____
____J,拉力做的功是________J,拉力的功率是________W。答案 0 3600 605.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
练习。板书设计功率P含义概念公式:P=测量单位:瓦(W),千瓦(kW)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材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热
情不高。本节课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
生认识功率,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第三节 动能和
势能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924年,在欧洲曾举行了一次汽车大赛,比赛非常激烈,不少观众停在路旁为运动员加油。路旁有个卖西瓜的老农
看到赛车运动员们满头大汗,心想送个大西瓜给选手们解解渴。于是他挑了一个大西瓜朝迎面而来的赛车中的运动员扔过去,没想到车身竟被西瓜砸
坏了!运动员也受了重伤,浑身是血!思考:西瓜一碰就碎,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呢?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67页至第6
9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
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
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
物体的能量越大。2.动能(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
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2)探究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课本图11.3-2)。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
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分别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斜槽中部的位置释放,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
离。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
越大。3.重力势能(1)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在地球表
面附近,物体由于高度所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2)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
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
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
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4.弹性势能(1)举例: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中,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
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
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2)演示实验:将两个性质相同的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同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观察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
度。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5.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6.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
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
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符号是J。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动能的概念与动能大小有关的因素:质量和运动快慢。2.势能:①
重力势能的概念与重力势能大小有关的因素:质量和被举的高度。②弹性势能的概念。③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注意】 解题时很容易
把不同形式的能混淆,要注意不同的原因,具有的能不同。特别要注意弹性势能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有些物体虽然发生了形变,但由
于不是弹性形变,因而不具有弹性势能。3.能量的单位:动能和势能的单位都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神舟”
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航,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当飞船减速着陆时,航天英雄杨利伟的(  )。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 B.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C.动能减少,重力势能不变 D.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答案 D2.下列物体具有哪种能(1)推出去的铅球,落
地具有__________;(2)正在上坡的自行车,具有__________;(3)被拦河坝拦住的河水具有__________;(
4)在跳台上准备跳水的运动员,具有__________;(5)钟表里卷紧的发条具有__________;(6)从枪膛里射出的子弹具
有__________。答案 (1)动能 (2)动能和重力势能 (3)重力势能 (4)重力势能 (5)弹性势能 (6)动能和重力势
能3.有甲、乙两个物体,已知甲物体的质量比乙物体的质量大,甲物体的运动速度比乙物体的运动速度小,比较这两个物体的动能关系是(  )
。A.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大 B.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小C.甲乙两物体的动能一定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答案 D
4.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用书。板书设计势能重力势能质量动能速度高度弹性势能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动能、势能的概念、探究动能
和势能的影响因素。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只能通过有关的物理现象来肯定它的存在。而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
单一性,思维处于感性阶段,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物理概念,对抽象的“能”的概念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初步理解动能、势能的概
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蹦极作为一项娱乐健身活动,安全可靠,越来越受到青年们的喜
爱。思考:在蹦极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71页至
第73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演示:手拿一块橡皮停在空中,松手后橡皮
下落,引导学生分析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教师点拨】 从高处下落的橡皮,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讨论】 
在上述现象中,橡皮的动能变大,是从何而来?橡皮的重力势能变小,又到哪儿去了?对此你有何猜想?【演示】 如右图所示,把一个金属小球用
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A处,然后放开,发现小球在A、B、C之间来回摆动。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分析小球在各个阶段动能和势
能的大小,判断其中能的转化。【教师点拨】 A→B的过程中:小球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B→C的过程中:小球动能
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教师归纳】 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
转化【讨论】 既然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演示】 如图所示,在水平槽里竖立一个弹簧
片,它的下端固定,让木球从斜槽滚入水平槽,撞击弹簧片,观察木球与弹簧片的碰撞过程,并思考其中能的转化。【教师点拨】 在甲图与乙图中
,木球接触弹簧片,速度越来越慢,最后静止,动能为零,弹簧片的弹性形变越来越大,弹性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在乙图与丙图中,木
球开始静止,后来受弹簧片的作用,速度越来越大,动能变大,弹簧片弹性形变越来越小,弹性势能变小,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教师归纳】 动
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机械能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识机械能及其单位。【教师归纳】 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机械能。机械能的单
位是焦耳,简称焦,用符号J表示。4.能量守恒【思考】 在上述实验1中,小球不断来回摆动,动能和重力势能不断地相互转化,发现它上升的
高度一次比一次低,最后停止不动。这说明小球的机械能总量如何变化?在上述实验2中,木球被弹回的高度一次比一次低,最后静止在水平面上。
这表明木球的机械能总量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知识应用】 如图所示,用绳子拴住苹果并悬挂起来,把苹
果拉近自己的鼻子后松手,苹果将向前摆去,接着又反向摆动回来,你原地不动,苹果会打到你的鼻子吗?苹果在不断的摆动过程中,距离你鼻子的
距离有什么变化?【教师点拨】 在这个实验中,苹果__不会__(填“会”“不会”)打到鼻子,距离鼻子的距离__变大__(填“变大”“
不变”或“变小”),这表明苹果的机械能总量__变小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教师归纳】 由此可见,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过程中,机械能总量可能会减小。5.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分析。如图所示是很多地方使用的一种利用新能源的路灯,它“头顶”
小风扇,“肩扛”太阳能电池板。小风扇是小型风力发电机,它和太阳能电池共同向路灯供电。这种路灯的发电装置分别把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风
力发电有什么优缺点?自然界中有哪些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小组之间再进一步的交流分析,阐明观点。
从学生对课件问题的认识中,教师引导得出在生活中人类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在自然界可直接利用的能源有水能和风能。四、总结
梳理,内化目标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而竖直上升过程中,高度增大,速度减小,所以重力势能在增大,动能在减小
,这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它的重力势能在减小,动能增大。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物体的弹性形变的程度增大
时,弹性势能增大;当物体的弹性形变的程度减小时,弹性势能减小。【注意】 在具体事例中,要分析物体的速度、高度、弹性形变大小间是否存
在着相互联系的变化关系,从而确定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否发生相互转化。3.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①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叫做机械能。②如果只有动
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③如果物体在进行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除重力和弹力之外再没有别的力对
物体做功,物体也不克服重力和弹力之外的力做功,则机械能守恒。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1.注: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
时能量是守恒的。2.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课件设疑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然后以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来感
悟物理知识,起到乐中求学,学中求乐,不知不觉中总结出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转化。为了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印象,再进一步举出
生活事例进行分析。由于现象皆从身边来,故讨论时都踊跃发言,经过一定的“争吵”讨论出的结果不但正确而且全面。经过这样热烈的讨论,学到
的知识一定印象深刻,从枯燥无味的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另一番乐土。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第一节 杠杆(2课时)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如
果有一天,你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想跟你一起跷跷板,但他的体重比你的体重小得多,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他能够和你一起玩跷跷
板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76页至第79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杠杆仔细观察
如下所示的几幅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教师点拨】 (1)如图所示的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根硬棒,在
__力的作用__下能绕着固定点__转动__,这根硬棒就叫杠杆。(2)为了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对照图来熟悉几个名词。支点:杠杆绕着
转动的点,图中的__O__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F__;有时也用符号F1(或F动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图中
的__G__;有时也用符号F2(或F阻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1__表示;有时也用符号l动表示;阻力
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2__表示。有时也用符号l阻表示。(3)通常我们把杠杆的__支点__、__动力__、__
阻力__、__动力臂__和__阻力臂__称作为杠杆的五要素。2.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阅读】 课本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
学生思考讨论】 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
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教师点拨】 (1)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
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如右图所示)。(2)对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将实验数据填到表格中,对它们进
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__动力臂__=阻力×__阻力臂__(或写作F1l1=F2
l2)。对于不能确定究竟哪个是动力哪个是阻力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假定,但必须力与力臂对应,不可混淆。3.杠杆的应用如果在使用杠
杆时,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存在着相等或者不等的关系,动力与阻力将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学生讨论
后教师总结】 根据在使用杠杆时的动力臂与阻力臂长度不等时所用的动力与阻力的关系我们可以将杠杆分成三种类型:(1)动力臂比阻力臂大的
,使用这种杠杆时所用的动力比阻力__小__,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__省力杠杆;(2)动力臂比阻力臂小的,使用这种杠杆时所用的动力比
阻力__大__,这种杠杆叫做__费力__杠杆;(3)还有一种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相等,使用这种杠杆__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能
改变力的方向__,我们把它叫做等臂杠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一根硬棒。2.杠杆的五要素:支
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杠杆力臂的画法: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力臂。4.杠杆的平衡条件(即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5.杠杆的分类(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如图所示,各式
各样的剪刀都是一对对杠杆。要剪开较硬的物体,使用哪种剪刀最合适(  )。答案 B2.某人分别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
行走。甲图中肩受到的压力________乙图中肩受到的压力;甲图中手施加的力________乙图中手施加的力(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答案 小于 小于3.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转动;OA=0.3m,OB=0.2m。A点处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G
,B点处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物体G的重力大小为______N,力F的大小为______N。(取g=10N/
kg)答案 20 304.如图(1)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F2的示意图。答案 如图(2)所示。5.见《名
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1.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
,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还不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另外,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
究的能力。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领悟到杠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且让他们知道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
妙地应用,大约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井上汲水的桔槔,还有能够做精确称量的天平和杆秤。第二节 滑轮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我们的祖先以进行巨大的工程建设著称。遗留至今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便被誉为古代世界的伟大奇迹。为了和平建设、日常生活和赢得战争,早在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出许多简单机械:除了杠杆外,还有轮轴和斜面等,它们都被广泛应用。引出课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
自学教材第81页至第84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动滑轮和定滑轮【教师介绍】 中心有轴,周边有
凹槽可以绕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图(1)【分析比较】(1)按照图(1)甲、乙所示的方法将重物提起,感觉有什么不同?(2)
按照图(2)甲、乙的做法,比较甲、乙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它们的关系是__相等__。拉力的方向__相反__。【教师点拨】 像甲图
这样,中间的轴__固定__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时,它虽然__不省__力,但却能__改变力的方向__。其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支
点在滑轮的__中间,力臂就是滑轮的__半径__。(3)按照图(2)丙的做法,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较甲、丙的示数大小,它们的关系
__F丙=F甲__。拉力的方向与甲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__相同。(动滑轮的质量要尽量小一些)【教师点拨】 像图丙所示,和重物一起移
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所用的拉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关系是F=G,它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滑轮组【提问】 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定滑轮虽然不能省力,但它却能改变力的方向,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机械,它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呢?【演示实验】 把两个滑轮按照右图中的方法进行绕绳,上面的滑轮是定滑轮,下面的滑轮是动滑轮。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前面单独使用
动滑轮和单独使用定滑轮在力的大小上面有什么不同?方向呢?【学生讨论】 除了图的绕法外,你还可以怎样绕制滑轮组?【教师点拨】 (1)
将__定滑轮__和__动滑轮__组合起来组成滑轮组,既可以省__力__,又可以改变__力的方向__,但却__不能省__距离。(2)
组装滑轮组时,要会确定绳头固定端,一般情况下,若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n为奇数,固定端位于动滑轮的框架上;若n为偶数,固定端位于定滑轮的框架,可用“奇动偶定”四个字帮助记忆;穿绕绳子时,从固定端出发,由里向外,逐个绕过滑轮,每个轮子只能穿绕一次绳子,不能交叉、重复,最后检查一下能否像一根绳子一样通顺。3.轮轴和斜面【提问】 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有的省力,有的不省力;除了这些以外你还见过或者用过哪些简单机械?【教师点拨】 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并且都是绕固定的轴线转动的机械。轮的半径大于轴的半径,轮和轴连接在一起,工作时轮和轴都绕一个共同的轴线转动,轮的转动能带动轴的转动,同样,轴的转动也能带动轮的转动,并且转速相同。轮轴的应用很多,如图(1)中的各种轮轴。使用轮轴可以省力。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使用斜面也可以省力,斜面越平缓,越省力。但同时也就越费距离。斜面的应用很多,如图(2)的盘山公路就是斜面。 【学生思考】 在使用各种简单机械时,有的可以移动较短的距离,有的却要移动更长的距离。你认为省力或费力、省距离或费距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归纳】 使用任何机械,省力的必然费__距离__,省距离的必然__费力__。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要费一倍的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滑轮组: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物。4.轮轴和斜面。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关于滑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B.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还能改变力的方向C.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D.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答案 B2.使用一个定滑轮将一重物提升2m,则绳子自由端拉过的距离为______m;如果改用一个动滑轮来提升重物,且提升同样的高度,则绳子自由端拉过的距离______m。答案 2 43.如图所示,物体A重20N,滑轮重1N,绳重不计,弹簧秤示数为25N,则物体B的重为______N。答案 124.用滑轮组提升重1000N的物体A,如果每个滑轮重50N,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00N。请在图(1)中画出绕绳方法。答案 如图(2)所示。5.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板书设计1.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要费一倍的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滑轮组: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物。4.斜面:省力但费距离的机械。1.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以后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对滑轮特点的理论分析,再次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我首先从实物引入,通过让学生认识滑轮、利用滑轮、区分滑轮;然后让学生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并从理论上分析滑轮的实质。2.在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后,指出如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可以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接着研究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最后介绍了另两种常见的简单机械——轮轴和斜面,通过图片、录像等多媒体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对简单机械的利用情况,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三节 机械效率(2课时)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现代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处处都要讲效率;例如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使用机械做功时也要研究机械效率,什么是机械效率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85页至第87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有用功和总功学生看课本图12.3-1,教师引导学生计算拉力做的功,并分析哪些功对我们有用?哪些功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教师点拨】 有用功:为达到目的,我们必须要做的功叫有用功。额外功:克服机械自身重及摩擦力而又不得不多做的功叫额外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跟总功之比,用符号η表示:η=【强调】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是一个总小于1的值。(2)教师结合课本中的例题的计算,拓展η的经济意义。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性能优良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节约减排,提高经济效益。2.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思考】 既然机械效率有高低之分,那么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斜面省力的多少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讨论实验探究方案,分工合作,得出结论。【教师点拨】 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反之越低;动滑轮个数相同的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的机械效率高低与绳子绕法(段数)无关。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的理解。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①改进结构,使它更合理、更轻巧。②在使用中按照技术规程经常保养,使机械处于良好的状态。4.正确理解机械效率及机械效率的测量。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如图所示(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小于物重G),用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F甲<F乙 B.F甲>F乙C.η甲<η乙 D.η甲=η乙答案 BD2.小华同学利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将重400N的货物抬高20cm,手向下压杠杆的力是220N,手下降的高度是__________cm,小华做的总功是__________J,有用功是________J,这根杠杆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答案 40 88 80 90.9%3.在建筑工地上用一滑轮组有五段绳子吊着一箱货物,已知动滑轮重25N,货重2000N,若将货物提升10m,实际所用的拉力为800N,则W有=__________,W额=__________,η=__________。答案 2×104J 2×104J 50%4.把木板搭在汽车上,把一个重为600N的货物推到车上,这时木板成为一斜面,已知斜面长为3m,高为1m。求:(1)设斜面是光滑的,人的推力为多大?(2)实际斜面不光滑,人的推力为250N,斜面的摩擦力为多大?(3)斜面的机械效率为多少?(4)额外功为多大?答案 (1)W=FS=Gh=F×3m=600N×1m得F=200N(2)f总=250N-F=250N-200=50N(3)η===80%(4)W额=W总-W有=250N×3m-600N×1m=150J5.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方法。板书设计有用功:必须做的功额外功:不是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机械效率概念公式:η= η总小于1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一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功的基本概念,而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要研究机械做功的问题。一谈到机械做功就不得不谈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这节课将更多地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上课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献花(0)
+1
(本文系教育启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