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2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老泪纵横:咋就剩我一个了,你们都在哪儿

 历史探奇 2023-03-27 发布于河南
咋就剩我一个了呢?你们都在哪儿?”1986年,已经62岁的杨成武站在泸定桥边,摸着桥边斑驳的铁索,泪眼婆娑的感慨道。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历程中最惊险最紧急的时刻之一,身后敌人的步步紧逼让红军部队退无可退,只有想办法渡过这座已经被敌人拆的只剩铁索的桥,才能够闯出一条生路。
二十二个勇士,二十二个战友,虽然距离那段峥嵘岁月已经过去了50年,但是杨成武一辈子也忘不了,当初这二人十二名勇士为了部队的顺利通行,奋勇争先爬上这座已经被敌人拆掉的桥上,拼命地向前爬去的情景。
泸定桥夺下来了,可是这二十二名勇士,又在哪里呢?
内容图片
1935年,是红军历史上最惊险最黑暗的时刻之一,随着“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后退。
在毛主席和朱德等人的带领下,红军部队一路渡过了金沙江,跨过千难万险,却被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拦住了去路。
大渡河的水势比金沙江要急的多,就算水性再好的人,也不敢轻易的在这片水域中涉险。
可是敌人此时正在身后紧追不舍,他们必须尽快打开通路,才能够找到一条生路。
为了尽快抢占对岸,红一军团派出了17名勇士,凭借几条借来的船,顺利突破了敌人的封锁,到达了对岸。
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仅凭这几条船,根本无法顺利脱险,因为红军的队伍十分庞大,仅仅凭借这几条不算大的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战士们全部转移过去。
内容图片
现代艺术创作
他们必须借助其他的“工具”。
很快,毛主席和朱德等人就将目标放在了距离这里有320里远的泸定桥上,只要有了这座桥,红军的三万将士,一天之内就能够全部通过大渡河。
5月27日,毛主席和朱德一致认为时间已经不能再拖,当即下达指示,让杨成武等人带领着红四军团,三天内赶到泸定桥边,从敌人手中将这条生路夺过来。
这条指令一级一级的传达下来之后,所有人都傻眼了,当时红军行军的最快记录,是一天奔走160里地的记录。
而当时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到泸定桥边看似只有320里的距离,实际上的距离却比320公里要远得多,因为这里毕竟不是平原,绵延起伏的群山,曲折的羊肠小道和前路未知的惊险,都远比此前要困难的多。
内容图片
林彪在下达指示的时候,甚至用的是“突破”一词,可见这次疾行究竟有多么困难。
可是杨成武等人并不怕困难,他们怕的是无法及时地完成任务,导致红军遭受更加严重的损失。
因此一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杨成武和王开湘等人很快就带领着部队上路了。
这一路上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山中的气候寒冷,再加上一侧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虽然已经是5月,但是山中的积雪竟然还没有完全融化,行走起来竟然彻骨的寒冷。
而将士们身上那单薄的单衣,根本起不到任何保暖的作用。
“将士们,我知道现在的条件很艰苦,你们也很辛苦,可是现在革命的希望就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必须要完成任务,中国才有希望!你们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吗?”
有!”战士们的呼声响彻山谷,就连积雪都被抖落了。
内容图片
他们一路上一边高声歌唱,一边前行,仿佛永远不知疲倦一样。
虽然沿途遭到了国民党的伏击,但是在战士们英勇的反击下,这些国民党悉数被击退,再也不敢轻易阻拦。
历经千难万险,他们终于顺利抵达了泸定桥边。
可是当杨成武看到泸定桥之后却傻眼了,这座从康熙年间就修建好的桥,竟然被国民党拆的只剩下光秃秃的铁索了。
原来沿途国民党和他们交锋的时候,就意识到想要拦下他们前进的步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们才打算依靠这道天险,截住红军将士们的脚步。
这几条铁索横亘在湍急的河流之上,有风吹过就摇摇晃晃的,显得十分萧条。
内容图片
没有了能落脚的地方,他们就只能想办法攀着铁索爬过去。
可是眼下敌人已经在对面用沙袋堆起了一道防御线,几十挺机枪的枪口就正对着桥面,一旦他们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中,面临的可就是枪林弹雨了。
这下该怎么办呢?杨成武感到有些头疼。
可是看到将士们坚定的目光,再想到临走前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那信任的目光,杨成武就重新鼓起了信心。
他趁着部队休整的时候,仔细观察了两岸的形势,他发现红军想要过桥,并不是没有胜算的。
虽然两侧的山峰高耸入云,悬崖陡峭,但是自己这边的地势是略高于对面的,也就是说,双方枪战的时候,红军有极大的可能能够凭借地势高的优势,对对面形成火力压制。
内容图片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杨成武欣喜若狂,他很快就做好了进攻方案,由一支小队沿着铁索攀爬行进,红四军团的全部将士们,则是集中火力进行掩护,吸引敌人的注意,让敌人分身乏术。
杨成武对这一战充满信心,因为他知道,除了红四军团之外,中央早就已经做好了双重的保险。
几天前乘坐小船渡过大渡河的红一师和干部团,也会在中央的指示下,从对岸一路疾行到泸定桥边,从背后偷袭敌人,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此时敌人的目光已经全部集中到了对岸,一定想不到他们的身后会有红军偷袭。
制定好夺桥计划之后,杨成武很快就将这条指示通知了下去,并对将士们进行了动员。
可该由谁来渡河呢?
内容图片
开展作战会议的时候,杨成武也拿不定主意,只好将这个决定权交到了其他将士们手中。
令人大为感动的是,面对这样艰险的条件,各个连队的连长还是踊跃请战,纷纷带头表示一定要拿下泸定桥,尤其是2连和3连的连长,争得不可开交。
最终还是团长王开湘率先开口,这才决定让2连担任先锋队,3连拿着木板在后面铺桥。
指令下达之后,2连连长廖大珠作为突击小队的队长,很快就带领其他的将士们做起了准备。
他们戴好头盔,每个人都在腰间别了十几个手榴弹,拿着最好的冲锋枪,做好了随时为党为国牺牲的准备。
战斗打响后,廖大珠看准时机,当即带领部队冲了上去,他们一边沿着摇摇晃晃的铁索攀爬,一边拿着手中的冲锋枪,朝敌人射击。
内容图片
廖大珠等人只觉得耳边不断响起子弹划过的尖锐的声音,但是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拼命地像前面移动。
而杨成武和王开湘则是拿出了红四军团压箱底的武器,200多挺机枪一同上阵,超对面疯狂的倾泻弹药,大量的炮弹落在了对面的阵地上,炸得对面的部队人仰马翻。
除了地势优势之外,红四军团的火力明显是优于对面的,因为对面负责守桥的是川军刘文辉的部队,川军因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长时间没有充足的供给,因此装备十分落后。
王靖宇将军曾说:“刘文辉的部队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枪根本不能用,那些能打响的,也不过是声音大雨点小,根本就打不准。
战斗打响没多久,红四军团就占据了全面的优势,对面的敌人连头都不敢漏。
他们怕了,所有的将士们,跟我冲啊!”廖大珠朝大声喊道。
尽管枪炮声不绝于耳,几乎将他的声音淹没了,但是听到他的指令,其他队员们感受到了莫大的激励,拼命地向前推进着。
内容图片
眼看马上就要抵达对面的时候,敌人竟然朝开始用火驱逐他们,可是连子弹都不怕的将士们,仅凭这点火又如何能抵挡得住呢?
率先到达的廖大珠一跃而起,朝着敌人就冲了过去,小队中的其他人也很快就跟了上去,越过火堆冲进了敌人的人堆中,和地方展开了白刃战。
紧跟其后的3连也很快就将木板全部铺完,杨成武带领着大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感到了河对岸,加入到了战斗中。
此时敌人已经完全慌了神,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红军竟然真的能够在枪口下渡过只有铁索的桥,不少人纷纷抛下阵地开始向后撤退。
这个时候敌后方的炮声骤然响起,竟然是刘伯承等人的部队赶到,刚好和红四军团来了个前后夹击。
内容图片
最终敌人终于无力承受这双重夹击,抛下泸定城就逃跑了。
胜利的呼声很快传遍了整个红军部队,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带领着部队及时赶到,顺利渡过了大渡河。
这场战斗结束之后,中央要对当时渡河的22个勇士进行嘉奖,只可惜这22名勇士只剩下了18个,另外四名勇士在冲锋的时候不幸牺牲了。
为了嘉奖这些幸存的勇士,中央特意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一套印有“中央军委奖”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搪瓷碗还有一双筷子。
虽然东西简单,但是对于当时行军困难的红军来说,已经是相当具有丰厚的奖励了。
至于牺牲的将士们,虽然无法享受这份荣耀,但是中央为他们举办了追悼仪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们的事迹。
内容图片
后来红军继续长征之路,而这些将士们也纷纷被分配到了其他的部队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身为“飞夺泸定桥”的指挥人员,杨成武心中一直惦记着当年渡河后还存活着的18名勇士。
1986年,已经60多岁的他甚至再次回到了泸定桥边,摩挲着已经锈迹斑斑的铁索,怀念着那些勇士们以及自己和战士们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
你们都去哪儿了?怎么一个都不见了呢?”杨成武满含热泪地感慨道,那一声声的呼唤,让不少人潸然泪下。
他曾派人尝试过寻找他们,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令人颇为遗憾。
内容图片
由于当时他们没有记录名字,消息传播也远没有现在这般迅速,想要在偌大的中国寻找到十几个不知生死,没有名字的人,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呢?
但是幸运的是,杨成武还真的找到了其中的几个人。
从3连中被抽调过去的刘梓华同志,在长征结束后又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只可惜在1951年之时,因为身患重病,在北京病逝。
刘金山同志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授予了大校军衔,一生为了党的事业而奋斗,不仅从来不提自己的英勇事迹,还多次拒绝中央给予的优待,主动让级,生活十分朴素,一直活到了91岁,1999年因病离世。
李友林,新中国上校,和刘金山一样,也是一个一心为了祖国发展的好同志,他先后在多个部门中工作过,1958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成之后,进入了科学院工作,成为了一名科研人员,1982年从科学院离休。
除了他们之外,赵长发、杨田铭、王海云以及曾参加过腊子口战役的不知名的“云贵川”小伙子,都是曾经参与过“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而当时牺牲的4名勇士的名字在后来也得到了确认,他们分别是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
内容图片
李友林
22名勇士的名字有12名都得到了确认,他们的名字都被刻在了泸定桥的桥桩上,让后世颂扬。
没能找齐22名勇士,是杨成武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2004年,杨成武因病离世,追悼会当天,上万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了能够最后送一程杨成武将军。
他坎坷的一生在这一天画上了句号,但是他的英勇的事迹,却永远的留在了人们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