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2、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 3、脏邪要调腑,腑病要调脏。祛邪不伤正,阴病要出阳。 4、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5、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6、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7、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8、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9、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用四物汤常配参芪补阳气,用四君子汤常配归芍以养精血。 1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1、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2、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13、肝阳上亢,水不涵木。故六味地黄丸能治水不涵木之眩晕,滋水涵木,其木自柔。 14、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故古人以利小便为治病捷径,利小便非独用通利药也,必阳气气化,小便始能出。 15、养生则以实脾为本,治病则以疏膀胱为要。 16、肝气别通于大肠,心气别通于胆,心包之气别通于胃,脾气别通于小肠,肺气别通与膀胱,肾气别通于三焦,五脏邪气要找六腑通道来排。 注:本文为家庭健康知识参考和科普知识,不作为治疗依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并科学治疗,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声明:文本所用的资料与图片来源于网络和文献,仅作医学知识的科普所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
|
来自: 沙澧闲人个人馆 > 《病机,医理,临床感悟与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