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历与闰月

 北京的骑士 2023-03-27 发布于广东

写在前面
今天是2023年3月27日,上周二的3月21日,是农历二月三十,到了下一天的3月22日,又变成了闰二月初一。为什么会有一个闰月呢?闰几月又是怎么确定的?这是本文想要解答的两个问题。

图片

图片

中国自古是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关系到王朝的正常运转,因此帮助农民在正确的时间进行农业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图片

因此中国产生了一种专门针对农业的历法,正式学名叫做阴阳历,也可以叫做农历。一个冷知识是,农历和阴历并不是一码事。
另一个冷知识是,所谓阳历、阴历和现在的农历,都是西方传进来的,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舶来品。
阳历最早由罗马帝国制定,然后一直在debug,逐渐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历法,简单说就是看太阳,一个太阳回归年等于365.2422太阳日。
阴历是伊斯兰历,顾名思义,只看月相,月相变一圈为一月,一年为354355天,这样一个月为29.5天,每30多年就误差1年。
阴阳历,最早起源于中国,是夏朝制定的,所以最初被叫做夏历,是又看太阳又看月亮的,只不过后来误差越来越大,在明朝末年由德国人汤若望帮助制定了一部新的历法,就是农历的前身。
回到农历这里,农历最典型的设置是有闰月,因为阳历一年为365.2422天,阴历一月为29.5天,阴历12个月与阳历一年相差11天。
那么能不能简单的改变一月的长度呢?其实是不太方便的,月相的从没有到满月是一个非常直观的现象,为了满足月相和回归年的融合,所以中国古人发现了一个数学计算公式:
10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总长度等于19个阳历年。
这就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十九年七闰法”的“闰章”。
简单计算一下,19个阳历年=365.2422x19=6939.6天;用这个数字除以126939.6/12=197。
这解释了闰月的产生,但是没有解释闰哪个月,比如大家都盼着的2262年是闰正月,要过两个春节,放两个长假。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能在每个19年中出现7次呢?

图片

这是因为唐代有一个叫李淳风的人,他设制了《徳麟历》,规定“在缺中气之月置闰”,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没有中气的月不能单独称一个月,要设置闰月来保持原有的中气。
要解释这个“中气”是什么,就要从节气开始讲起了。
中国古代历法用“恒气”来确定节气,把一年平均分成24份,是为24节气,每一节气平均15天多一点。

图片

而现行的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在360度的圆周黄道上,以春分为0点,每15度确定一个节气点。因为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其实是椭圆,开普勒说了,行星距离恒星近那么跑得快,距离恒星远就要跑得慢,因此实际上从一个节气到另一个节气,可能不到15天,也有可能超过16天,所以只能采用定气法,以确定每年的春分、秋分必然处在昼夜平分的那两天。
无论怎么样,节气是确定了,共有24个,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们分12节令和12中气,节令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中气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前面提到了,两个节气的平均长度为30.5天,而一个阴历月为29.5天,长此以往下去,必然出现一个只有节令而没有中气的月。按照李淳风的理论,这样的月并不能单独存在,要闰一个月。
所以回到本文的“写在前面”,2023年,农历二月,有节令惊蛰(202336日,农历二月十五),中气春分(2023321日,农历二月三十),目前一切正常。这个月的下一个月,有节令清明(202345日),而中气谷雨(2023420日),是农历的三月初一了,已经是下一个月的了,所以出现了一个只有节令而没有中气的月,所以要闰一个二月,因此今年的清明节,农历是闰二月十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