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问三不知尚可,四不知就不及格了。

 cgpcgp456 2023-03-27 发布于江西
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播报文章


怎么判断一个当官的是否是一个好官,孔子说,要德行佳,要有恭敬心,要知道何为惠民,但这些都太笼统了,一时也判断不出来。

可当年毛主席,在视察河南时,面对河南的父母官,仅仅用了几个问题,就让这个当官的无地自容。

按理说,一个官员面对大领导的提问,一个都回答不上来,这放在古代,都够被革职流放的了。


可是毛主席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用这几个问题,让官员们悟出了其中深意,就是放在今天,毛主席的用意与想表达的道理依旧适用,且相当重要。

当年毛主席问了什么,又有何深意呢?

准备“充分”的南阳县委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整个国家有了新气象,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与不足。身为这个国家的掌舵人物的毛主席,为了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国家,掌握时事动态,民情民心,不止一次的深入各地视察。

这视察并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而是全面把控,从整顿官僚主义到严惩贪官污吏,再到治理水患,深入农家。


在不同的地方,毛主席视察的细节也不同,这让广大的官员很是摸不着头脑,不知应该以哪方面为重点,才能让毛主席满意。

在得知毛主席会深入河南视察之后,河南的一众官员便开始了细致的准备工作。

当然我们所说的“准备”并不是造假,而是作为官员,真实的查找资料,了解时事,为的就是能够做到在主席问到自己的时候,自己能有问必答,且不出错。

当时毛主席在河南郑州召开了他视察河南以来的第一次会议,河南的地方官员大多都出席了这次会议。来的一共有11个人,4个是地委书记,还有7个是县委书记,这都是毛主席选定的。


其中南阳的县委书记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南阳来汇报工作的人选,并不是县委书记为魏兆铭,因为这位魏兆铭虽是个干实事的人,但在言语表达上却差了些意思。

可主席却点名要各地的县委书记来参与会议,于是不得已,这份重担就落在了魏兆铭的身上。

魏兆铭本就家境普通,能当上这个县委书记,是因为他确确实实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办事,有了些成就,才被推举上来的。

可是他的文化水平也的确是拿不上台面,早些年国家动荡,各地都在打仗,河南自然也没能幸免。


魏兆铭这个小老百姓能躲开炮火,好好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还有精力去读书,去考大学呢?

于是,在文化水平上,魏兆铭的确是比别的当官的低了些许,当得知自己要参加会议的时候,可把他紧张坏了,连忙开始准备,对于南阳发生的大事小情都整理了一遍,还专门找有学问的人总结了一番,整理成了文稿。

可又一想,万一主席问起来自己拿着稿子在念,这样又不好,于是他便开始背,想着把这些背下来总是没有错的。

他本以为自己准备的足够周全,足够用心,但是当他见到主席,主席跟他聊起他自认为了解的南阳的时候,他傻了眼。


主席的问题,没有一个在他的准备范围之内,每一个问题都精准的踩在了他知识的盲区上,他一个都没回答上来。

先回顾历史,再放眼当下
如果毛主席问的是南阳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什么?该做些什么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或是如何把控合作社的联动与平衡?

这些对于魏兆铭来讲有些高深的问题,魏兆铭还事先做了一些准备。可是偏偏主席问的并不是这些。

当毛主席在会议上得知魏兆铭就是南阳县委时,还小小的惊讶了一下,因为此时的魏兆铭才30多岁,比其他人都要年轻。毛主席还感慨,真是年少有为啊。


见毛主席看向自己的眼神中带着笑意,很是温和,魏兆铭原本已经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了一放。可当毛主席一张口提问他,魏兆铭彻底慌了。

毛主席问:“南阳可是个虎藏龙的好地方啊,听说诸葛亮还在那里住过,你知道诸葛亮是哪里人吗?”

魏兆铭心想,毛主席好像在问南阳,但又好像不是,诸葛亮他的确知道,可是究竟是哪里人,他是真的一点不知。

于是,魏兆铭的脸红了个透,但是话却一次没说。毛主席倒也并没有难为于他,仿佛自问自答地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诸葛亮是山东琅琊阳都人”,魏兆铭在心里一阵感慨,也算是涨知识了。


可当他还沉浸在诸葛亮的故乡是琅琊的时候,毛主席的下一个问题来了。

你知道所谓的“二十八宿走南阳”中的二十八宿是谁是第一吗?

魏兆铭当时的心情已经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了,只恨自己当年为什么没有多读些书?他根本就不知道毛主席问的是什么,又怎么会知道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呢?

其实,参与会议的这些人里面不见得有谁真的能答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很类似的。


曾经国家被炮火纷扰的那段日子里,他们也没有得到多少安宁,学问也都不高,自然都答不上来毛主席的问题,魏兆铭只不过是被拎出来问道的那一个。

这个问题毛主席依旧是自问自答的。他说“是邓禹,也是你们南阳人。他在刘秀的身边在为将,是个相当有本事的人”。

我们在上学时之所以要学习历史,为的就是从历史的发展中铭白各种各样的道理,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人人都要学历史,为官之人自然也该如此。

毛主席的前两个问题,提到的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知名人物,而且他们都还是南阳人,作为南阳的地方官员,应该对他们有所了解的,这并不为过。


“以史为鉴方知兴替”,这便是对于学习历史的最好的总结。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结合在其中。

从古到今,学习历史,不忘历史一直是我们从未改变过的根本追求。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个相当爱阅读的人,有人说主席读过的书中,历史相关的可以占到百分之八十,这也就是主席之所以随口一问,就能点到南阳的历史人物的原因吧。

毛主席那么忙,都能把历史研究透彻,魏兆铭这样的地方官员更应该如此。


毛主席问魏道铭的问题,便是在警醒在座的所有官员要学习历史,这个“学”,不只是要阅读,而是要学会应用,能够信手拈来的了解,才是真正的了解。

诸葛亮也好,邓禹也罢,他们的成功是为何?他们都有哪些益处可以值得后人借鉴,这才是重点。

而且在历史中不是有人物,还有事件。历史上发生的所有事件,有开端,有经过,有结果,虽然我们并未经历,却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了全过程。

了解历史的时候,就要汲取其中的成功法则或者失败经验。


再灵活的把这份经验用到现实中来,才能够更好的解决眼下的问题,才能够领导人们百姓走正确的道路,有幸福的生活。

走进群众,以民为本
毛主席见魏兆铭低垂着头,一副深受打击的样子,说“我看你对历史懂得也不多啊,那问你一些别的吧。”

魏兆铭一听,终于要问到南阳相关的事情了?心里还有一些跃跃欲试,毕竟自己准备了那么多。

毛主席见魏兆铭此时终于抬起了头,问“你知道现在百姓们一个月吃几两香油吗?”


魏兆铭是准备了很多关于南阳的情况资料,有大事,有小事。可他没想到会让毛主席这个一国之首关心的事情,竟会是是这样的小。

他只能默不作声,毛主席的问话就此结束了。作为南阳县委的魏兆铭一个也没回答上来。

本以为自己的为官之路可能就要到此为止了。毕竟在毛主席问话之后,主席的脸色就已经不再像之前那般温和含着笑意了。

可是直到毛主席离开河南,魏兆铭都并没有等来他心中预想的坏消息。此时与会的所有官员才铭白,毛主席的会议上的问话并不是为难魏兆铭,而是别有深意。


最后一个问题,虽然毛主席问的是一个月的香油吃多少,但是若改成每天会用多少柴火,一个月吃多少米,这样的问题魏兆铭大抵也是答不上来的。

因为作为地方官员,他把小事定义的还是太大了,像毛主席问的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不曾关注。

有很多为官之人都是这样的,对于当官,就要办实事,他们的确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他们的眼光都太高了,甚至瞧不上这样芝麻大点的小事。

但是老百姓的事哪有小事呢?这个问题早在当年雍正在位时便有所体现。当年雍正为了一个田文镜看站在了一众王公大臣的对立面。


田文镜是谁?他是凭借着一己之力让河南粮价变低,让百姓吃的上饭,让物价变低,让百姓都过得好的这么一个官。

众臣上奏参他,说他是暴吏,但雍正却力保他,只因为他为百姓办了好事。

粮价便宜三钱,布价便宜一半,这听起来并不是什么大事,可却实实在在的惠及了每一个百姓,像这样的关注民生的官,便算得上是一个好官。

毛主席问的香油,便是在告诫所有人要关注百姓的生活,小到香油,大米,大到良田,房产皆不可落下。


毛主席在视察各地的时候,时常会与官员开会,探讨问题。也会实地走访百姓,进入到百姓家里,与百姓闲话家常,从家中几口人到平日吃什么,以何为生,都会尽力了解。这便是毛主席关注基层民生的方式。

魏兆铭本应有更多时间去走访,去探查民生,可是他却没做到,这便是他的失职。

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百姓就是水,国家就是舟,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安定。

为官之人,是官不假,可是他的根本还是民,做官是有权有利,但同时要做的是为百姓谋福利,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如何造福百姓,首要的便是了解百姓,知民心,掌民情,这样做出来的事,才能是真正有利于百姓的。

魏兆铭没有回答上来关于香油的问题,就从这一点,毛主席便知道他作为地方官却没有将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他怎会不恼,但是他却并没有急着把这个问题挑铭,也没有急着处置魏兆铭。

因为他知道作为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是有功绩在的,他需要的是提点,是领悟,而不是贬职与惩罚。所以他并没有对其作出任何处置。

事实证明,一个年纪轻轻,但没什么大学问的人,能够走到县委书记这个位置的人并不是什么愣头青与草包。


魏兆铭领悟到了毛主席的深意,并且把他领悟到的在这两点运用在了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之中。他参与毛主席这次会议实在1958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魏兆铭不止在充实自己,也在关注民生。

短短六年,便从当年的答不出问题的南阳县委书记,变成了能够代表一方发言大的人大代表。他在任时,百姓大多与他熟识,大家都说魏兆铭平易近人,关心群众,而且工作认真严谨。

在当官这件事上,百姓认可他中央自然也认可,这位一心为民的老干部后来被一升再升。直至他过世之后,人们在提起他,还纷纷竖起大拇指。


可见魏兆铭是真切的体会到了当年毛主席的用意。

知晓历史,会用历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成为被人民记住并且夸赞的好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