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不会写诗,看二点就够了!

 当代诗歌评论社 2023-03-24 发布于重庆

会不会写诗,看二点就够了!
作者:无枪的将军

    在众多的诗学理论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都是以“意”来作为“诗歌的构建主旨”进行延展和解构(这里的构建主旨是指诗歌中必须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及潜在的)。


    今天的实用性诗学探索,我们则是要彻底抛开对“意”的解读,把重心放在让普通诗人或者读者能“瞬间”就看出作者写诗的水平上。


    当然,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诗学探索论题,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这样的探索,是绝对有助于诗人更加透切地认识到诗歌写作的一些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从文学作品的“文本特性”开始谈起(所谓的“文本特性”是指文本内容的构成的直观性,这里主要是指文本内容在“表象”上最直观的一面):

     如上释义所述,“文本的直观性”,其实就是我们与作品交集的第一感觉,说到这里,有些沉不住气的读者可能就有疑问了:“怎么可能一眼就能看出诗歌的水平,这绝对不可能!”但是,我们想告诉你“一切皆有可能!


    从文本的构建关系来看,“文本的直观性”,无外乎就是“分行”建构模式)与“字面”文本内容展现)而已,然而,在现代诗歌的建构原理中,其“分行”并无一定的规则限制,也就是说,它可以以任何形式、方式来对句式采取不定性的组合排列,因此,具有“直观性的分行”也不是我们今天探索的重点!

或许,很多人还是不太理解“字面”文本内容展现)的意思,那么,我们就简单的来解释一下,所谓的“字面”(文本内容展现)是指“表象下文字在文本中呈现出的形态”,简单来说,就是文字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与状态。

下面,我们就用两点来简单说明一下,“字面”所反应出的一些直观问题。


一、“形容词”“的”字过度使用

“形容词”是一种修饰性词汇,通常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及属性”,在文学作品中,“形容词”的过度使用(这里指夸张的手法),的确有助于推动事物(故事)层次感以及给读者带来生动、形象、鲜明化的身临其境般阅读感受,但是,如果诗歌中出现了,“形容词”的过度使用(夸张的手法),明显,就会与诗歌所倡导的“含蓄、委婉”背道而驰了,因而会导致“画面的美感、意境以及张力、尺度”自然性弱化。

     另外就是“的”字的过度使用,我们知道“的”字是起到一种词组(句式)间的关联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语气类助词,如果,通篇拥有大量“的”字使用,就会造成“句式的断裂、停顿与不完整窒息感”,显然,这样的处理也会给阅读造成一定困难和障碍,因此,我们认为,一首诗中,过度“的”字的使用,也是一种诗歌水平低下的间接表现。

(◎便于文章论证无指向性,以下例诗均为作者所作
例诗:


他,张开的血盆的大口
露出的几颗尖刀般的牙齿
凄厉的笑声 像划破的天际
如雷贯耳的
让我顿时有了几分的胆颤的心惊


二、“比喻”句的过度使用

修辞手法共有63种之多,而,“比喻”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种,它又分为12种不同的形式(也说11种,此处暂且不论),其实,在写作中,我们使用得最多(常见)的,也只有“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借喻”三种而已。

如何从“直观性”角度出发来“瞬间”判定诗歌呢?显然,在这样的命题之下,也只有“明喻”具备了这种“瞬间”的直观性,事实上也是如此,一首诗中,若连续性,或者过多的出现“明喻”比如:像、好像、好似、如同、恰似、仿佛......),不但,会拉低诗歌的意象深度,而且,还会给人感觉如同生活化的转折造句一般,索然无味,亦无半点诗感可言。

例诗:

好像 是他悄悄从我面前走过
恰似一阵风 走过
仿佛 抚摸了
我脸庞
又仿佛 一场雨
悄无声息  如同被打湿的
又好像是我心房



以上所列举的两个问题,只是对诗歌“直观”的一种判断(我把这里也顺便解释一下:所谓的“直观”判断,也就是以文本投射出的第一感觉,来作为基础判定;可能,有的诗歌即使存在这两个问题,也依然能读出一些味道,但是,这些所谓的味道,只是被读者情感优化后,建立起的一种自我安慰式狭隘感知而已,所以,当我们去评判一首诗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从批评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么,你有一双发现问题不被盲从左右的眼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它们(两个问题)在不同的诗体中,出现的形态可能也会与“例诗”形式有所差别,但是,不管形态如何变化,只要一首诗中多次出现了以上问题(这里“多次”是指一种过于突出、杂乱、无美感、纯白描、空洞、无韵味状态),无论他是著名诗人有意为之(个性创新),还是普通诗者无知无畏,我们都可以毫不留情的说,他()对诗歌的认知度,绝对还不够高。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就这两点怎么可能就判断别人诗歌不好,是不是有点太武断了?

    对于这个大多数人想问的问题,我们觉得也有必要解释一下,首先,从“人性”来说,我们对一个物体的喜好厌恶,往往第一眼“直观感觉”就已经决定了三分之二的可能性。

比如,你遇到一个陌生人,你首先注意的是他()什么?

显然,我们与陌生人的接触,往往就是取决于他()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而后,才会决定是否值得去继续和交往。

    同理,一首诗,给我们的第一眼就产生了不好的“直观感觉”,就算它真的“意境高远”,我想,能真正读下去的,一定也是少之又少!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軍,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歌评论社【评诗论道】主笔,独立诗评人、批评人、诗歌理论研习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