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名医验案:竹叶石膏汤

 新用户5616Y0eR 2023-03-27 发布于辽宁

竹叶石膏汤

【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5克)人参二两(6克)甘草二两(3克)粳米半斤(15克)

【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温服)。

【原文】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6)

【解说】

热病后期,气津两伤,而见形赢少气,气逆欲吐。治当以补气养阴,清解余热为法。本方为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以竹叶、石膏清解余热;人参、甘草益气生津;麦冬、粳米滋养胃阴;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妙在以辛温之半夏与寒凉滋润之石膏、麦冬相配,一则使石膏凉润而不致呆滞;再则使半夏降逆而不致温燥。于清热养阴,和胃降逆方中用此最宜。

在实际运用中,凡于热病过程中,见有气阴两伤,身热有汗不退,发热,烦渴,呕吐,虚烦不眠,舌红少苔,脉虚数等,使用本方皆有较好疗效。

图片【运用】

一、发热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71岁,1994年5月4日初诊。因高血压心脏病,服进口扩张血管药过量,至午后低热不退,体温徘徊在37.5~38℃之间,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不思饮食,头之前额与两侧疼痛。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

辨证属于阳明气阴两虚,虚热上扰之证。治当补气阴,清虚热,方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2克,生石膏40克,麦冬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2克,粳米20克。

服5剂则热退,体温正常,渴止而不呕,胃开而欲食。惟余心烦少寐未去,上方加黄连8克,阿胶10克以滋阴降火。又服7剂,诸症得安。

按语:本案发热于午后,伴见口渴欲饮,短气乏力,不思饮食,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属于“阳明气津两伤“无疑。胃虚有热其气上逆,故见气逆欲吐。正与竹叶石膏汤证机相合,用之即效。

图片二、肝癌发热

陈家俊医案:许某某,男。原发性肝癌,行B超导引下肝癌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当进行到第3次后,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检查无异常发现。用解热镇痛药等无效。证见面色晦黯无华,气弱倦怠,身热微汗。舌干燥、舌质黯红,苔根黄,脉虚数。

证属气阴亏虚,邪热未清,治拟养阴益气,清除邪热。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12克,生石膏(先煎)60克,太子参、山药各30克,半夏、银柴胡各9克,麦冬15克,甘草6克,红枣10枚。3剂后周身掀热渐退,汗已止。又服3剂,热退,予平补之剂善后,直至疗程结束未再出现发热。

按语:癌证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每见气阴亏损,邪热不尽,与竹叶石膏汤证病机相切。据报导,本方治癌证发热,效果较佳,方中石膏用量可达60~100克。

图片三、呃逆

徐炳银医案:陈某某,男,26岁,1977年8月23日初诊。呃逆月余。两月前热病失治。二旬后热退,遂生呃逆,初服阿托品类药可暂安,后渐失效。诊见:呃声急促,频频发作,声音低沉。低热心烦’渴喜冷饮,嘈杂不食,气短难续,语言无力,怠惰嗜卧,呵欠作。

形赢肉脱,面唇俱红,舌赤、无苔、中有裂纹,扪之无津,脉数无力。此乃热病后期,津伤气损,胃失濡润,气失和降。投本方加味。处方:竹叶6克,生石膏I00克,红参、法半夏、炙甘草、柿蒂各10克 粳米50克,麦冬、鲜石斛各20克,玉竹15克,5剂。药尽呃止。

按语:热病后气阴两伤,胃气上逆,切合本方证机,数投即效。

图片四、消渴(糖尿病)

王琦医案:一女患者,56岁。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自觉神疲乏力,口渴引饮,溲多。诊得脉细数,舌红少津,身形消瘦。凭证参脉,系胃热内盛,气津俱损,宜清胃热,益气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

竹叶12克,生石膏30克,麦冬12克,法半夏6克,甘草3克,北沙参12克,天花粉12克,淮山药18克,粳米一撮。服3剂后,口渴显著减轻。续服3剂,后未再复诊。

按语:消渴证临床以气阴两虚者最为多见,故竹叶石膏汤为其常用方剂,《类聚方广义》明确指出本方“治消渴食饮木止,口舌干燥”,本案脉证所现,概为胃热灼津,气阴两伤。故以本方加花粉、淮山药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五、咳嗽

李进爵医案:孙某某,女,33岁,1965年7月22日门诊。咳嗽气粗,口渴多饮已一周。脉来数而有力,舌赤苔微腻。身热不已,咳嗽兼喘,痰少而稠粘,呼气烘热,面赤,烦渴引饮,小便赤涩,咽喉干痛。处方:

竹叶15克,生石膏60克,党参6克,麦冬9克,半夏6克,生甘草3克,知母6克,川贝母6克,粳米15克(荷叶包),雪梨汁一杯(冲服),并嘱多食雪梨。

7月24日二诊:身热烦渴大减,咳嗽已稀,小便转清。原方石膏减30克。服药1剂,尚有咳嗽,改用止咳化痰药调治。

按语:肺热咳嗽,见大渴引饮,小便赤涩,咽喉干痛,有津气损伤之虞,故用竹叶石膏汤以清热生津止逆。

六、吐泻

施启谟医案:徐某某,女,72岁。夏日吐泻不止,前医以桂附理中及真武汤与之服,反增烦躁,证势危笃,邀余诊治。症见面黑唇红,目赤声嘶、眼眶凹陷,头汗淋漓,肤冷肢厥,两足抽筋,口干舌燥,渴欲饮冷,指甲青紫,指头螺纹陷瘪。舌紫苔黄,脉微欲绝。

此证系暑热内侵,迫为吐泻。其肢厥脉绝,乃热邪蕴闭之症,所谓“热深厥深'之象。不宜以虚寒论治。拟用人参白虎汤加味:
洋参9克,生石膏30克,麦冬9克,半夏6克,甘草3克,粳米30克,淡竹叶9克,黄连4.5克,竹茹9克,生姜3克。水煎服。另用黄土一大块,用清水煎待冷澄清频饮。连服3剂,病即痊愈。

按语:吐泻不止,又加累用桂附理中及真武等温燥之品,必伤阴津,阴亏阳盛则口干舌燥,渴欲饮冷,烦躁不安。至于肤冷肢厥,指甲青紫,乃热邪郁闭之故。当以清热益气、生津润燥之品救之,竹叶石膏汤正与之相切,果三投而愈。


图片经方一百首   049、竹叶石膏汤

[组成用法]
竹叶15g、生石膏30~50g、半夏10g、人参10g、麦冬20g、炙甘草6g、粳米6g。先煎煮他药,再加粳米,待米熟汤成去米,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身热、多汗、口渴、或咳嗽,痰涎胶着难去,咽喉枯燥不适,或干呕。
2.精神委靡,消瘦憔悴,少气,心烦。
3.舌红少苔,舌面干燥无津,脉虚数。

[现代应用]

1.肺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等外感热病的恢复期多见本方证。
2.手术后感染、肿瘤病人的放疗、化疗、硬化剂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反应也有应用机会。
3.其他方面如日射病、口腔炎、小儿夏季热、红斑狼疮、糖尿病、神经衰弱等。

[经验参考]

《伤寒论》说本方仨治足”伤寒解后”,可知本方的经典用法主要针对热性病的恢复期,余热未尽兼有津伤。此时,病人可以不发热,也可以表现为低热。病人经历了高热的消耗,体质自然也相对衰弱,故经文说“虚羸少气”。

浅田宗伯治中川左右卫门之弟,刚满20岁,患暑疫(夏季热性传染病).数日高热不解,体瘦而衰,舌上无苔而干燥,喜饮冷水,绝谷数日。烦躁已处于危笃之状。于是与竹叶石膏汤,2~3日烦渴消解、食欲增进,但脉频数仍如故,气血枯燥又大便难,与参胡芍药汤徐徐恢复,免于危急。热性病,小便色赤者竹叶石膏汤效佳(《橘窗书影》2卷)。

又治今井氏之女,外感后实热数日不解,咳嗽吐痰,食欲大减,渐渐显著消瘦如患肺结核之状。服柴胡剂数百帖无数。余诊之,此乃暑邪内伏不得解,宜祛暑逐伏热,故与竹叶石膏汤加杏仁,5~6日热解咳嗽止,食欲增进,与人参当归散调理,元气恢复(《橘窗书影》3卷)。

“气逆欲吐”是气阴两伤,胃失和降所致。除了表现为呕吐之外,在热病后期还可表现为呃逆。如徐炳银治陈某呃逆月余,两月前热病失治,二旬后热退,遂生呃逆。初服阿托品类药可暂安,后渐失效。珍见:呃声急促,频频发作,声音低沉。低热心烦,渴喜冷饮,嘈杂不食,气短难续,语言无力,怠惰嗜卧,呵欠连作。形羸肉脱,面唇俱红,舌赤无苔,中有裂纹,扪之无津,脉数无力。投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6克、生石膏100g、红参、法半夏、炙甘草、柿蒂各10g、粳米50g、麦冬、鲜石斛各20g、玉竹15g,5剂,药尽呃止(新中医,1987';10:16)。呃逆的发生可能与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有关。

本方可看作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再与麦门冬汤的合方。

方证上也是两证合并出现,腹证特点为:胸满、气逆发为喘咳,虚里跳动……腹中软弱……此与白虎汤之腹证稍区别,不可不知。

其病机特点是既有阳明气分燥热,又有肺胃津液枯竭夹痰。若遇热重者可酌加知母、石斛,并以鲜梨服食;阴伤更重甚或伴出血者可加生地、阿胶;若治流行性出血热,可重用鲜白毛根;若呃逆,呕吐重,可重用鲜芦根;治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胸肺壅塞痰饮偏多者可加葶苈子、大枣;治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若阴损及阳.出现刚虚或虚脱之势可酌加附子,此即《张氏医通》所载之既济汤,亦寓王清任之急救回阳汤意。本方证以热盛津伤为主,而以夹痰饮为次,故生石膏、麦冬用量宜大,半夏用量宜小,不可主次颠倒。麦门冬汤中麦冬用七升,本方用一升,若见形体羸瘦,舌体瘦小干燥无津者,可加重麦冬用量。

白虎加人参汤为大烦渴,狂饮不止,而本方证则以咽喉干燥、不适为特点。由于胃中有痰饮,故其烦渴饮水之势不如前方。时伴咳叶米粥样白粘痰,观其舌咽则光亮干燥无津。总之,凡内热燔灼,伴肺胃津伤夹痰者均可选用。但本方毕竟为清热之剂,运用时需注意中病即止,热势衰减,即减少石膏用量,然后择方调养,不可以此为调养之方而久服。

另外,根据阳明病发展变化的趋势,按其方证可归纳为: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麦门冬汤证——复脉汤证。仪供临床参考。

 [原文点睛]
伤寒解后,虚蔗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采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论精选]

吴谦: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门: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日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医宗金鉴》)。

何仲皋:人参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皆治阳明之热证也。以石膏与知母合用,则治阳明之实热,石膏与麦冬同用,则治阳明之虚热,用药之法,固重在主药.尤重在佐使,假使白虎证用麦冬而不用知母,则石膏无以显金飙之神使,竹叶石膏汤用知母而不用麦冬,则石膏无以成甘露之润,医道与治道相通,元首之明股肱之良也(《经方闸奥》)。

《和剂局方》:竹叶石膏汤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即本方(卷十·治伤寒)。

尾台榕堂:竹叶石膏汤治伤寒余热不退,烦冤咳嗽,渴而心下痞硬,或呕或哕者,麻疹痘疮亦同;治骨蒸劳热,咳而上气,衄血唾血,燥渴烦闷,不能眠者;治消渴,贪食不止,口舌干燥,身热不食,多梦寝汗,身体枯槁者,若大便不通,腹微满,舌上黑苔者,前用调胃承气汤(《类聚方广义》)。

徐忠叮:论曰:俗医不知气盛与气逆之不同,概以枳朴伤其至高,又不知中气虚逆,与火逆不同,概以生姜为呕逆仙药。试观仲景竹叶石膏一汤,则虚热之辨,泾渭了然,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为余热所伤,故饮食不能为肌肤也,气逆欲吐,胃弱而余邪复挟津液上逆也。

故以竹叶石膏清热,参甘麦冬粳米固本,半夏散逆。盖竹叶能除新久风邪之烦热,能止喘促气胜之上冲,故以为君,合参麦等用之,治热而无损具事,导逆而不伤其气也。若生姜可以宣偶郁之火,而不能清凝结之热;枳朴可以下客气有余,而不能降热伤之逆,故皆不用也,至石膏—味,因能助肺气清暑热,故有白虎汤之名,今人不察证之阴阳,热之高下,乃真畏之如虎,尤为可笑不知伤寒之邪,皆属阳经,阳经之邪,非沉寒之药所能胜,其余邪上逆,何独不然,故必用之以清邪之原也,每见俗医不忌芩连之苦寒,而畏石膏之辛凉,总由不知辨证耳(《伤寒原方发明》)。

END

图片

- End -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