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身边有人像“祥林嫂”一样爱诉苦、唠叨吗?可以这样帮助他们走出来

 晴日心理 2023-03-27 发布于广东

本文字数约:3738 字       

阅读时间5 分钟

文章节:

01、“祥林嫂”命途多舛的一生

02、总是诉苦、抱怨,其实是遭受了心理创伤

03、如何帮助身边人走出心理创伤?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

“祥林嫂”命途多舛的一生

我们经常将说话絮絮叨叨、逢人就诉说自己不幸的人比喻成“祥林嫂”。但不知大家是否知道,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其实是非常悲惨、值得同情的人物。

“祥林嫂”是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她没有自己的名字,自从二十多岁时嫁给了第一任丈夫卫祥林,这个称谓就一直跟随着她。

结婚没多久,卫祥林去世了。祥林嫂的婆婆想把祥林嫂卖到山坳里给人当老婆,好换来钱给自己的小儿子娶媳妇。祥林嫂不愿意,她一路逃到了鲁镇,到鲁四爷家做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祥林嫂非常勤劳能干,力气比得上男子,做工丝毫不懈怠,试工第三天就转了正,每月工钱五百文。祥林嫂凭借自己的双手,换来了三餐温饱,维持日常生活。

但好景并不长。没过一段时间,祥林嫂的婆婆派人来找她,鲁镇上的人才得知祥林嫂是私自逃出来的。在祥林嫂婆婆的强烈要求下,鲁四爷家清算了祥林嫂的工钱。祥林嫂也被五花大绑,带了回去,准备卖给贺老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再次出嫁的当天,祥林嫂一路哭嚎叫骂,三个男人按着她拜堂,她甚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额头上鲜血直流。可是,她的反抗在封建社会中起不到任何作用,祥林嫂还是被迫改嫁给了贺老六。

好在,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他有自己的房子,两人很快就有了儿子阿毛,也算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但仅过了几年,贺老六因感染风寒去世了,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祥林嫂身上。祥林嫂打柴、摘茶、养蚕、照料孩子,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有一天,祥林嫂认为春天到了,野兽应该不会出没了,便开着门让阿毛剥豆。但没曾想狼居然来了,阿毛被狼叼走了。等到祥林嫂找到阿毛的时候,孩子已经被狼吃了,只剩一副不完整的尸骸。

阿毛去世后,贺老六的哥哥把房子抢走了,祥林嫂举目无亲,只好再次到鲁四爷家做工。但这次,祥林嫂干活的身手大不如前,鲁四爷家也嫌弃她是死过两任丈夫的寡妇,将她视为不吉之人,在祭祀方面的事情从不让祥林嫂做。

而祥林嫂的表情也总是木讷、呆滞,逢人就反复诉说自己遭受的悲惨经历。鲁镇上的人听得厌烦,对祥林嫂也早已没了怜悯之心,还开始嘲讽她、鄙夷她。

图片来源于网络

鲁镇的柳妈还告诉祥林嫂,二婚是个大罪名,将来死后到阴司会被两个死鬼男人争抢,而阎罗大王就会把祥林嫂锯开来分给他们。

祥林嫂被吓住了,她按照柳妈的建议,用一整年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希望死后免于受苦。她还以为,只要赎了罪名,就不会再被当成是不吉之人了,可以重新开始新生活了。

结果,当她捐完门槛,心情轻松地回到鲁四爷家,打算去拿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时,鲁四奶奶依然不让她做,旁人眼神里的嫌弃丝毫未变。

祥林嫂备受打击,她从此怕黑、怕见人,做事效率大大不如从前。鲁四爷家把她赶出来,祥林嫂沦落成了乞丐。她逐渐变得瘦削不堪,脸色黄中带黑,整个人像木刻似的。

行乞5年后,在鲁镇新春祝福时,她去世了。小说中没有交代她的具体死因,只引用了一名短工的话,说是“穷死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祥林嫂在死前曾对小说中的“我”问了3个问题: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书里面没有解释祥林嫂为什么会问这3个问题,但不少书评认为这反映了她矛盾的心理,既害怕死后有魂灵,这样她可能会被锯成两半;但又希望有魂灵,死后可以与儿子阿毛团聚。

小说里的“我”被祥林嫂问住了,只是回答道,“实在说不清楚,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这个回答很可能打消了祥林嫂心中的精神寄托,不排除她最终是自杀身亡的。

总是诉苦、抱怨,其实是遭受了心理创伤

如果祥林嫂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可能我们对待她的心情也是纠结和矛盾的。

她命途多舛,失去了两任丈夫和至亲的孩子,被婆婆强卖,这确实让人非常愤慨、同情。可是,她总是对别人反复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也确实很容易让人厌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祥林嫂的这种性格,其实是她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的。

她第一任丈夫早逝,婆婆又将她绑起来卖掉,强迫她跟贺老六结婚,这是重大的心理创伤。

事实上,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时,她当时会悲伤,但说不上十分悲痛,以至于她后来逃到鲁镇给鲁四老爷打工时,整个人精力充沛,可见丈夫去世对她并没有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她当时的精神状态还是良好的。

这不是祥林嫂没良心,而是当时的时代落后,很多人患病后无法得到有效的医治便去世了,尤其是在底层人民中非常常见。祥林嫂虽然难过,但很快就将此合理化了。

而婆婆将她强行卖掉,这才是最大的打击。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在当时祥林嫂的观念里,“改嫁”意味着道德败坏,被人看不起,甚至可能是后来“柳妈”说的下地狱。

祥林嫂反抗无效,最终还是被迫改嫁了。这次婚姻中她有了一个儿子,贺老六也淳朴老实,这带给了她短暂的幸福。

但还没过上几年安稳日子,贺老六就因感染风寒而去世,很快阿毛又被狼吃了,这是致命的打击!尤其是她目睹了孩子被狼吃完剩下残骸的这一幕,这个心理创伤事件非常重大,足以令她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很多人遇到这种事,可能已经精神崩溃了,可是祥林嫂还是坚强地活了下去,再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可此时的她已经不复往日的活力及能干,别人的鄙夷、嘲笑和贬低,继续对她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

如果从现代科学精神心理学角度来看,此时的祥林嫂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并继发了重度抑郁症。

很多人以为一个人遭受了重大创伤后,应该是沉默寡言、对过去的悲惨经历闭口不提的。其实不然,有一种遭受创伤后的表现是个体反复诉说痛苦,强调自己的不幸,痛斥别人的不是,并从中得到些许心灵上的安慰和情绪上的释放。祥林嫂就是这种类型。

如何帮助身边人走出心理创伤?

我们在临床中也曾遇到过像“祥林嫂”一样的人。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青少年患者,在心理干预后期,他说,“何主任,您能不能给我妈妈也做一下心理干预?她总是在我面前说我爸爸的坏话,我真的很烦。我是她的儿子,又不是她的情人,她为什么要跟我说这些?!”

原来,他的爸爸曾经出轨,对他的妈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从那以后,他妈妈总是忍不住在孩子面前唠叨,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

为了他能更顺利地康复,并征得他妈妈的同意后,我们对他妈妈进行了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他妈妈的情绪明显好转,不再像个“祥林嫂”一样反复诉苦了,家庭环境明显改善了。

所以,如果你身边也有像祥林嫂一样的人,总是反复诉说自己的不幸、痛苦和愤怒,尤其是酒后不停地抱怨,这极有可能是这件事对他们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创伤,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酒后耍酒疯。

想了解“耍酒疯”背后的心理活动,可点击以上视频,欢迎关注视频号“晴日心理”

如果想帮助他们走出这件事的心理阴影,可以参考以下的做法:

第一,我们要理解他们反复絮叨的行为,不要像鲁镇人嘲讽、鄙视祥林嫂那样对待他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心里太压抑了,尤其容易在情绪焦虑、激动,或者是好友聚会、喝酒后进行倾诉。即便他们已经反复诉说过很多遍了,我们也不宜表露出烦躁、不耐烦的情绪,这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伤害,而要耐心地陪伴与倾听,即使反复倾听。

当然,青少年、儿童或者是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并不适合担任这个倾听者的角色,最好有意识地、委婉地回避。这部分群体容易受到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形成一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这也提醒父母们,如果不想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最好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吐槽、怨天怨地。孩子一开始可能会为父母抱不平,但听得多了,他们也会厌烦,轻则会觉得父母“唠叨”,本能般地躲避,重则会觉得父母把自己当做的“情绪垃圾桶”,感到非常痛苦和反感。

第二,我们要避免说一些正确的废话。诸如“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你要学会放下”、“你何必耿耿于怀呢,你要学会释怀”这一类话,对他们其实起不到安慰作用,还有可能增大他们的心理压力,认为是放不下、无法释怀,都是自己的问题。

还有些人还可能会打断他们的话,“这件事情你已经说过了,不要再说了。”虽然能理解这种打断行为,但对于倾诉者来说,这是非常“残忍的”。

他们会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感到别人的厌烦和嫌弃。他们可能会从絮絮叨叨,慢慢变得心门紧闭、不再倾诉,将所有的负性情绪都压抑在心里,最终更容易情绪崩溃。

第三,我们可以通过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及积极引导,不断给予他们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当他们诉苦时,我们可以先与他们共情,表示对他们心情的理解。有些人很可能喜欢喝酒,在酒后吐露心声,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陪着一起喝,拉近心理距离。

共情和倾听结束后,我们可以从现实中,找到一些积极的角度和态度,对他们给予肯定与鼓励。比如“这些事确实让人痛苦,但也让你更坚强了,恐怕后面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你了 ”、“你真的很不容易,不过经过这些事,你在某某方面反而比别人有优势了”.......

他们在倾诉后不仅能释放部分负性情绪,还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这能不断形成新的记忆再次巩固下来,并慢慢覆盖掉创伤所致的病理性记忆。当然,在意识层面对创伤进行修复是相对较低效的,并非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

另外,如果身边的人刚刚遭受了重大的创伤事件,我们要让他们尽快远离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源,避免形成牢固的病理性记忆。

比如他们的亲人好友意外离世的话,最好避免他们看到意外现场。亲人好友火化时,也最好避免让他们在现场目睹,否则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后续还可能演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惊恐障碍,甚至是躯体症状障碍。

我们可以尽量陪伴他们,关注他们的情绪,听他们的倾诉,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等他们渡过这段人生至暗时刻后,我们和他们的情谊也能得以升华,彼此都收获珍贵的亲情或友情。




热门文章:

95后女孩被“卖”和家暴,却蜕变成独立女性!抑郁、双相患者可得到这些康复启发

“茧居族”不出门、不社交,父母如何引导他们走出来?这些建议同样适用抑郁、双相患者

她从初中辍学到香港读博,罹患抑郁、双相的孩子,看清真相后也能逆袭!


重要提醒!
公众号又改版了
为了不错过我们的文章
请给我们
加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推送信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