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上)【傅文兵】

 太行文学l苑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看着现在的年轻人的青春或是斑斓或是残酷,却想不起自己的青春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地方,就如我一贯的生活一样,平淡、平凡才是自己的青春主题吧。

80 年代,自己好像并没有感觉到压力有多大。也许是感觉迟钝,或者是父母正在替自己默默的承受。高考的概念还不是那么的强烈,要是与当下的惨烈比起来,可以说是波澜不惊。

那是个刚刚复苏的年代,还是一个被城乡二元牢牢分割的时代,有了城市身份的那张纸,你的未来几乎就是确定的,谁会想到波澜壮阔、起伏动荡的生活正隐藏在这简单的生活中悄悄地开始了生长呢? 

有了市民户的身份,糊口的工作还是有保障的。不同的是你如果读书出来再工作的身份是不一样的,但那个时候身份的不同区别还不是很大,作为工人的收入比做干部身份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工人阶级还是领导一切的阶级。而自己满脑子都是不想再在校园里浪费时间的冲动,书读到了烦,因为那些枯燥、充满说教的课本是不愿意读的。其实现在想来感觉自己那个时候纯属就是没长大、属于发育晚熟的那种,对社会没有概念,对生活没有向往,甚至现在想起来,身体的发育还远远没有成熟。于是,稀里糊涂地参加了现在单位的招干考试,老天眷顾,居然在前三的名次里。幸亏是在那个时代,连面试程序都没有,体检合格,就算有了正式的单位了。

1988年8 月 8 日,这个属于自己幸运的日子,我成为了自己谋生一辈子的单位一员。 

想想也算是幸运,这一年的公开考试竟然成为很多年后最后一次的社会招聘考试。等到再有社会招聘考试的时候,你得有过硬的学历和背景才能有机会区参与竞争了。

88 年的小城还不是很大,人民广场作为小城的中心实在是小的可怜,但却是小城人心里的圣地。伟人的塑像是小广场唯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那个年代的历史遗迹。老人家目光炯炯静静地注视着正前方那一片叫黄花街的地界。伟人的塑像不像现在只有一座光光的基座,那个时候是有个台台围起来的。闲人们会坐在看台上看着并不繁华的街市发呆。华灯初上会有一个不大规模的夜市环绕着伟人身边依次展开,即使过去了几十年,广场的夜市摊摊那些“美食”仍然是很多人的集体回忆。 

说是城市的中心,其实叫小城的娱乐文化中心也不为过,广场的西侧有当时全城唯一的影城 ——人民电影院,1 毛 5 分一场的电影票不仅仅是大多数人的娱乐、更是一代人感知外面世界的窗口。 

很有缘,我的工作单位就在它的对面。一起报到的几个人很快就分到了不同的下属单位,每个月36 块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我们一起的一位女同学在我们分配被宣布后对我们说了一句现在看来是预见性的一句话,分在基层会很快会发财,分在机关会很快升官。还是懵懵懂懂的我是似懂非懂,发财?她怎么会有财富的概念?升官?她怎么会有这样社会的经验?

刚进单位一切都是新鲜的,新鲜到自己不知所措的地步。在办公室打杂就是自己刚进单位时的主要工作。当时我们的上级单位和其他单位一样还在老地区的所在地办公,刚刚建市,城市的概念还仅仅停留在对别人的介绍中。时不时地去老地区的上级单位取送文件就是自己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哪像现在看文件都成了电子版的,那时总行的文件从早春的北京传达到晋城天气都有点小热了。一大早坐上红色的公共汽车,摇到长治的时候就快是中午了,华灯初上的时候又慢慢地摇了回来。等后来在长治进行短期学习培训的时候,才第一次对城市有了初步的印象和概念,原来城市是这个样子啊,大街、大楼、大广场还有那华灯初上霓虹的夜晚。 

九十年代是个奇妙而美好的年代,1990 年更是如此。这一年我选择了在职学习,在省行系统的干部培训学校开始了为期近两年的学习。

重新坐到了书桌前,还是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成人学校里的学员年龄落差特别的大,最小的是不到二十岁的直升的高中生,最大的已经超过了四十岁,甚至还有做到支行级领导的也来参加脱产学习。

培训学校随着单位的机构改革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段非常重要的学校生活还是记忆犹新。在当时升学率极低的年代,是很多人深造和取得学历的重要一步。 

物质已经开始丰富但还远远未到现在的物质繁华的地步。早餐很简单也很家常,每天中午的主菜不是蒜薹肉片就是辣椒肉片外加永远不变的番茄炒蛋,原本已经保持了10 多年不吃肉的习惯竟被彻底的改变了。

周五和周六的下午是没有安排课程的,这样就有了大把的时间去这个省会大城市飘荡了。海子边去了、迎泽公园去了、晋祠去了、文化宫去了、解放路书店去了、柳巷去了、天龙去了、开化寺也去了。

最是怀念的还是学校门口那个每天早上的方便面摊摊。上海的肉蓉方便面,专为太原人出产的专供面,纸袋袋的包装到今天也没改变,面饼特别耐煮筋斗,可以加蛋也可以加肉,冬天的碗底是一点点切好的羊肉,鸡蛋是打散了再浇滚烫的开水冲散,黄灿灿的蛋花、细碎青绿的葱花、配上焦香的油饼,再加上辣子和香醋简直是人间美味。而晚上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看电影,因为宿舍内没有电视可看。 

看电影是那个年代最霸道的娱乐,几乎每周都有一部国内的新片或是引进的外国影片上映,好在消费不高才可以一睹为快。

一个宿舍的兄弟相处的不错,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成年人的交往会因为一醉方休而称兄道弟。喝酒也就在那个时候接触和学习的。喝的多了,慢慢地便就有了酒量。赵兄是一个再今天看起来还是很帅气的男人,我们一个宿舍的多多少少的舍友都受到了赵兄为人处世的影响。

赵兄是个对人很真诚的人,因为年长几岁的缘故,人情世故、 接人待物都成了我们的典范,和每一个人的相处都非常有分寸感,是会让你觉得特别自在和舒服的交往。

最特别的地方是赵兄和学校里的厨师、服务员、后勤人员的关系都处的像一家人一样,他的眼神是清澈、干净的,尊重全写在自己和别人的眼里。 

两年的生活过的像眨眼一样的飞快,转眼就到了毕业分手的 时候,我给宿舍里每个人的留言都是三个字“向上爬”。

人生不就是一个大陡坡,不进则退。

九二年的春天是个倒春寒。但初春的寒冷,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带给了自己一整年的温暖。 

这一年对于自己来说是个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节点。

五月份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七月份来到了新组建的单位。三月份的时候单位里突然组织了一次非业务性质的知识考试,现在已经记得那些问题是什么了,只记得是自己那次自己是认真作答了。后来才知道,这次其实是对新成立组建单位的一次人才选拔,是为新单位的成立去发现人才。

七月份,我们第一批 30 多人被分到了新成立的单位。我们的小部门只有四个人,新同事郭、曹和美女方。如今的我们早已是各奔四方、各自人生沉浮,但一想起那短短的几年相处,却还是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郭是高平人,正规的专业学校毕业,原先在中支工作,是我们部门的指定负责人,生的人高马大,但写的一手好字,性格开朗、豁达健谈、酒量尤其超强;曹是阳城人,天然的精明能干,年少时岁随父母漂泊在外,能做一手好菜好饭;美女方即使是拿现在的审美也还是一流的美女,美目顾盼但又大大咧咧。

大家年纪相近、缘分使然、相处也算和谐。那时候的泽州路还没有什么大楼和饭店。临时的建筑搭建里而成的简陋的小吃店正好满足了大量进驻单位人员的生活需求,也见证了我们这个新的城市中心的完美蜕变。

单位小、人不多,喝酒的时候挤一挤一大桌就够全行的男员工坐了。我们的小领导郭每次都要充当喝酒领袖的地位,当时的情形,工资不高,但又想聚在一起热闹,AA制的雏形出现了—抓大头,郭总是吃饭拿大头的多,喝酒先走圈,仗的拳术好、酒量大、每次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九三年家里添丁了,看着丑丑的小孩子,原来刚出生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啊。这一年自己开始发胖了,都是饭局惹的祸。自己的酒量也在推盏换杯中被一步步开发了出来。

这一年,全民的经商热情终被邓公的南巡讲话点燃了。财富、致富终于成了可以公开的话题和人生的目标。到处都是做生意的话题,满地都是发财的故事。用邓公的话讲,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大胆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真的发现了财富的新大陆,被压抑、贬低了多年的财富梦点燃了全民的生活希望。有钱就是一切,一切惟利是图。新的价值观击穿了人们原有的固有观念,像脱缰的野马跑奔向了茫茫的草原。

这一切来的太快,消失的也快。一九九四年最重要的事体就是移动通讯的粉墨登场,一场通讯革命席卷而来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也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

这一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激变、转折之年的前夜。过热的经济发展像坐山车一样终于快速驶向了顶端,也意味着离终点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刚刚经历过通胀的人们,又被硬生生地上了一堂冰冷冷的经济紧缩课。大量的银行坏账直到十多年后银行上市才被全部剥离处置。

(东哥和爱人合影)

我的发小东哥,在这一年的早春,蠢蠢欲动,终于给自己下了决 心,赌一把 ——由小作坊去做大买卖了。他承包了单位经营的酒楼,开始了自己从未尝试过的领域餐饮业的奋斗。 有了自己人开的酒楼方便就不用说了。在这里也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等在这个小小的酒楼里粉墨登场、各展风骚。正是由于朋友的这份勇气,才让他在后来的几起几落中,永远会保持别人没有的那份淡定。 

欢喜开场、杯具谢幕。朋友的经历也让我们的一帮朋友明白 了一个道理 ——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违背自然法则和经济规 律。开饭店和做人一样,自己没弄明白的事,切勿盲目跟进。广告不是美味、美味才是广告。做餐饮首先做的是滋味,是那种让人口舌欲罢又欲罢不能的回味。 

店不在大小,怕的是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味道。人的口味不是天生的,是被美味一次又一次地赋予的。方一接触,味成永远。餐饮的核心就是味道,人不会欺骗自己的是对味道的记忆,而味道恰恰是一味定终生。为了一口妈妈红烧肉的味道,演员杨颖说自己从来不会到外面吃红烧肉,直到遇到黄老师做的红烧肉才停不下来,因为那是和自己妈妈做的一样的味道。 

这一年的夏天似乎不是太热,心情也似乎特别的清爽。我又一次遇到了生命里的贵人!因为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小豆腐快,被上级单位抽调到市行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冥冥之中,其实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其实哪有什么天意,都是因为自己的缘起。机关的工作生活在外人看起来就是在每天在重复昨天的枯燥。但能做的风生水起永远都是少数。 

【成文于2023年春】
【成文于2023年春】【作者简介】:傅文兵,山西晋城泽州人,大学学历,现就职于晋城市工商银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