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学·散文·杨虎】17号——怀念老父亲

 新用户8249cTO6 2023-03-28 发布于陕西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189

成家立业的我,衣食无忧,但每年总有那么几次,梦见中学阶段与父亲渡过的那段艰难岁月。1986年至1990年中学阶段,我与父亲,还有他的三个工友5个人,共同生活在13厂的一个约15平米的职工宿舍内,房间序号为17号。
   2013年11月1日凌晨3点,北京学习的我再次从睡梦中醒来,浮现学生时代与父亲共同生活了4年的那栋5层职工筒子楼。想起那积满污水无法下脚的厕所,想起紧邻“兰空”操场的楼西侧面,因工人长期从楼道尽头内向楼外乱泼脏水,5楼至1楼窗口处形成那一道污痕,想起刻入我骨子里的17号宿舍!无法继续入眠。我想我该对此段经历有个记录。
父亲的宿舍为长方形,住4名职工,4个墙角各有一张单人床,中间留一米左右的过道。因我的住入,父亲在他单人床靠墙的一侧,续加了一块40厘米宽的木板,变成了一个“类似双人床”,使原有的过道变得更加狭窄。父亲为了弥补我的存在造成厂里配发粮票不足的窘况,从农村老家带来馒头和面粉,在宿舍用小煤油炉支起小灶,偶尔作一些煮馍或“滴疙瘩”的糊状主食。遇宿舍人员同时在位,15平米的房间,来回走动必须要相互侧身避让——工友们碍于面情,很少当着我这个娃娃说“难听话”,但我明确感知了2名工友对父亲的不满。父亲曾多次于我交待:宿舍学习时不要影响工友休息,早晨起床、晚上睡觉要轻手轻脚,要主动帮助室友到锅炉房打开水,多打扫房子公共卫生等等。我干扰了父亲4年正常的工作生活,父亲是如何忍气吞声、艰难地渡过这4年的?我不堪回顾!——“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父亲当年叹息后的牢骚话,隐约还在耳边。
那个年代的城里,夫妻2人都有工作叫“双职工”,令人羡慕!夫妻中有一方在农村叫“一头沉”,过得最辛苦,父亲是后者。16岁左右的我对父亲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从农村家中返回宿舍躺在床上休息的父亲,不说一句话,闭着眼睛,眼皮却不停地在跳,似睡非睡的样子——他太累了,但放心不下的家事,使他无法入眠。13厂的“运转班” 不但辛苦,而且打乱人的生物钟,如此情况下,父亲在工厂休息之日,回到农村的家中,马不停蹄干庄稼活。我曾见过父亲上班时打瞌睡,实在无法控制之时,到车间门口蹲靠在墙根处抽烟的情景。更为操劳的是,由于家中经济不宽余和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等原因,母亲与爷爷、婆婆、大嫂关系不融洽,加之大哥与大嫂婚姻的不稳定及几个更小儿女的前程未卜…都是那个阶段父亲必须承担和解决的问题。父亲本不是一个胸怀宽广之人,父亲是多么地劳累和焦虑,心理压力是多么大!1989年父亲突发心肌梗塞入院,后转移为脑血栓,经三个多月抢救治疗落下终生的半身不遂!
想起1987年仲夏,我临近中考,我每日在宿舍忙碌着复习功课至深夜,父亲历历在目。有个周末,父亲要求我与他一起回农村参加劳动。当时心中太多埋怨,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耽搁我的学习时间。父亲骑着自行车,后座上搭着我,在过了婆河乡的斗渠上,父亲才道出原委---看见我没日没夜的学习,他想让我放松一下,换一下脑子!那是我第一次发现父亲的细心和对我的爱护。
80年代后半期,老家还很少能吃到肉。有一次,父亲在我不知情之下,破天慌的割了几两猪肉,在宿舍内用煤油炉子给我作了一个肉食小炒,为我庆祝生日。那是我第一个不是吃一个鸡蛋,而是有肉菜吃的生日。10多岁的娃娃,在那个年代,这种情况简直是天方夜谭,我感动地一塌糊涂!我真实感受了父亲的爱,也明白了父亲对我寄予的厚望。
那个时候,冰棍基本普遍,但雪糕仍为奢侈品。父亲的13厂,在夏季最为炎热之时,会给车间工人发放降温用品——雪糕。有一次,我正在宿舍温习功课,父亲从500米以外的车间几乎是小跑到宿舍,为我送回已经有些融化的雪糕。大概记得自己曾向父亲推辞,让他吃,父亲脸上挂着笑容说:你快点吃,等会我回到车间还能吃上!
那个年代父亲担负了太多的责任和重担,扶持5个儿女成家与立业,操持10多亩农田播种和收获,父亲顶住压力、任劳任怨、心怀希望,积极向上。二哥1987年考上军校,家中棉花、麦子和花生丰收,都为父亲带来很大的快乐和幸福。还记得父亲与工友玩笑时,朗朗的嗓门!逢工友便夸自己儿子考上军校骄傲的样子,还有父亲下班进入筒子楼道,那干咳、掸脚和大步走路的声响!
我是父亲生命的延续,受父亲潜移默化影响,现在我的生活中有着太多父亲的影子。父亲每日拉得平展的床单和叠得整齐的被子,穿了8年仍擦拭干净如新的一双皮鞋,每次上街办事草草罗列的计划单,洗完脸后四角拉展凉挂在铁丝上的毛巾,因事外出放在小案板上的留言条……这些记忆都已入进我生命之中,变成了我的习惯。想起伴父亲和我多年的那个绿色小煤油炉子和长方体的铝饭盒;想起那个紧贴床头、内装菜票整日挂着小锁的红木柜子;想起父亲以厚厚的柏油粘实底子、用了数年仍不漏水的那个白瓷铁脸盆;想起1988年父亲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去北京,在茫茫人海中试图追随一位远方亲戚,为自己二儿子大学毕业分配一个好省份的拳拳之心;想起因我犯错,晚上10时许,父亲约我到13厂大门口的白杨树底下,在漆黑夜里蹲坐在地上,对我的严厉批评和谆谆教导……
至此,我想起了《背影》一文,我彻头彻尾感悟了朱自清当年写作的心情!父亲离世快3年了,我对父亲思念无法释怀,如实记录以上,一是怀念父亲,他曾如此辛劳地为儿女、为家庭付出过。二是传承后人,父亲名叫杨志宽,曾来过这个世界。
2013年11月1日于北京初稿
文/杨虎
图/网络

作者简介


曾用名杨建卫,现名杨虎,1971年7月出生在大荔县步昌乡步一村,现在成都市双流区委工作,中共党员。1986年在大荔城关中学读初三,1987年至1990年在大荔城郊中学读高中。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田小勇

顾问: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小说编审:田小勇

散文编审:常盈  杨发兴

诗歌编审:官华  高明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