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洁芸 | 邂逅《芳华》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3-03-28 发布于浙江

文/丁洁芸

2017年国庆前夕,我听说电影《芳华》要上映,尤其冯小刚和严歌苓两位编导(剧)携手,将会迸出怎样的火花,是我所期待的。后来,因为工作忙,再后来又听闻《芳华》下架,我那悸动的心随着时间慢慢淡去……

一次偶然,我得知《芳华》于同年12月15日在全国及北美地区同步上映。这个命运多舛、梅开二度的影片,到底是在反映什么样的主旋律?带着这样的一分好奇,那年冬夜,我踏进了影城。

一切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省军区文工团开始。一群正值青春芳华的青年们,有着那一代的茫然、清纯和努力。他们用文艺的力量,在战地慰问演出,给前线的战士们鼓舞……也演绎着他们特有的故事,女生宿舍里的小团圆,新兵何小萍的格格不入,雷锋式战士刘峰对爱慕对象表白后的遭遇……

正当我以为《芳华》不过是对花样年华的文艺兵生活着墨时,影片却将视角转向了1979年的西南边陲。或许,这才是对生命的真正拷问。那个只有16岁的小士兵,被流弹击中,面目全非、生命垂危……在临走之际,他对何小萍说:“家里就我一个儿子,就不用爸妈来了,清明的时候,让三个姐姐轮流来看看我”。据史料记载,从1979年2月中旬起,在西南边境发生的反击战中,仅十多天时间里,士兵伤亡惨重。也在这时候,文工团里的文艺青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刘峰躲过了敌方的枪林弹雨,却没能救起深陷沼泽的战友。在这次战斗中,刘峰失去了他的右胳膊……

战场回来,文工团里生活依旧,该干嘛干嘛,直至有一天政委说要解散文工团。所有的人,原本各自描绘未来蓝图的人们,在文工团即将解散的前夜,发觉文工团才是他们的家。在最后一场演出里,文艺兵们蓦然看到,曾被发配当卫生员的何小萍坐在精神科的病人席上。她们不知何小萍经历了什么,甚至有人用世俗的眼光嘲讽何小萍想当英雄。命运对人是公平的,后来小萍在熟稔的歌曲里找回记忆,恢复了正常……

或许,影片到最后,才是点睛之笔。画面里,在火车站的长椅上,刘峰和何小萍于十多年后重逢。改革开放时期,他们彼此都经历了社会的剧变,他们也都在努力适应着。当何小萍问刘峰这些年过得好不好时,刘峰回答:和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兄弟们比,我敢说不好吗?

文工团里的日常,在影片中,只是个模糊的大背景。这一代人,经历了1976年许多大事件,经历了1977年恢复高考制,经历了1979年那场自卫反击战,也经历了人性美与丑的内心洗礼……影片以刘峰与何小萍走在一起为大结局,以他俩的平淡知足,来衬托出一些被物质裹挟了的人们的茫然。

然而,《芳华》给了人们褒贬不一的观影感受。有些人,是带着极大的希望,看后却全场无泪点;有些人,是拿着朋友赠的影票,却哭得满场稀里哗啦……与此同时,有关《芳华》的影评也是铺天盖地,犹如冬日里的雨加雪,时而鹅毛飞舞,时而冰雹如石。《芳华》就这样,360度无死角地呈现给了观众,也抛给了观众不同的切面,从哪儿入手都有故事。这故事是否甘冽醇厚,抑或一缸白开水,其实,观众自身才是一部真正的《芳华》。

芳华易逝,烟花渐冷,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想,邂逅了《芳华》,也就邂逅了一段复杂的自我奋斗史。每个人都在渴望着奋斗、成功,无论是哪种结局,都是小人物的呐喊。《芳华》就是悄然长在你心头的那朵玫瑰花,在你不知时,在某一刻被它的刺扎了一下,疼!

丁洁芸,笔名丁乙,浙江金华人。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时间喜欢写作和书画。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