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华40多年,再来重温和认识乙肝疫苗

 新用户8825scGG 2023-03-28 发布于北京

作者: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原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  汪明明

乙肝是可预防的,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乙肝疫苗接种。从1981年血源性乙肝疫苗正式上市算起,人类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与最初相比,目前科学家们对乙肝疫苗有了更多的认识,接种方案也更完备、更成熟。我们不妨再来重温和认识一下。




   乙肝疫苗简史

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表面抗原,无生命活性,但具有免疫原性,可刺激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免于感染。目前我国使用的是基因重组疫苗,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有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疫苗两种。

乙肝疫苗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籍科学家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揭开了乙肝疫苗研发的序幕。

1965年布隆博格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首次发现澳大利亚抗原(即乙肝表面抗原)。

1967年美国儿科医生索尔·克鲁曼(Saul Krugman)发现将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稀释后加热,乙肝病毒会被灭活,而表面抗原活性仍在,这启发了血源性乙肝疫苗的研发。

1971年美国默克研究所的莫里斯·希勒曼(Maurice Hilleman)开始进行血源性乙肝疫苗的研发,并从亲人和公司内部员工身上进行试验,结果证明疫苗安全有效。为此,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大样本试验证实,疫苗可以将乙肝感染率降低75%。1981年血源性乙肝疫苗终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1986年美国默克公司研究人员成功地用酵母DNA重组出人类乙肝表面抗原蛋白,转基因酵母乙肝疫苗获得美国FDA的上市批准。基因重组疫苗的诞生不但解决了疫苗工业化生产问题,而且保证了接种者不被血源感染的绝对安全。与此同时,血源性乙肝疫苗逐步停止生产,不再使用。                 

1994年,乙肝疫苗生产技术从默克公司引进我国,1997年,我国政府正式批准生产酵母菌转基因乙肝疫苗。


接种对象及程序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为所有乙肝病毒易感者,新生儿和婴幼儿为接种重点对象。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关注成年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高危人群包括艾滋病患者、丙肝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透析患者、同性恋者、静脉药瘾者、医护人员等。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与之密切接触的其他家庭成员也需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初种全程共3剂,按0、1、6程序接种,即:接种第1剂当天算0,在第1个月和第6个月时再分别接种第2剂和第3剂。

新生儿每次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 μg,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除按要求在出生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外,还应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需要注意的是,对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小于9月龄孩子进行疫苗接种评估无效,因为出生时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会导致表面抗体假阳性,或因接种乙肝疫苗导致表面抗原假阳性。疫苗接种评估时若发现表面抗体<10 mIU/ml,可按0、1、6程序再次进行全程复种。

成人每次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20 μg,或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乙肝疫苗20 μg。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增加接种剂次或剂量(单次剂量可达60 μg)。

孕期和哺乳期可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无致畸作用也不影响哺乳。各种疾病的危重症患者应待病情稳定控制后再行疫苗接种。



疫苗效力

研究表明,在6月龄以上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健康人,其免疫记忆至少可以保持30年,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即使表面抗体水平可能降低,甚至降至可检测水平以下,但细胞免疫仍会持续存在。始于新生儿期的乙肝疫苗接种,其免疫持续时间尚在进一步观察研究中。

接种乙肝疫苗后,诱导产生的表面抗体水平会随时间推移出现下降,但只要表面抗体水平≥10mIU/ml,对人体就有免疫保护作用,无需加强疫苗接种;即使表面抗体水平下降到<10mIU/ml,体液免疫有所下降,疫苗所诱导的细胞免疫对人体仍有保护作用。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加强疫苗接种。例如长期血液透析和艾滋病等患者,只要表面抗体下降至<10mlU/ml,就应加强疫苗接种,单次剂量可达60 μg。

5%~10%的人对乙肝疫苗无应答,主要见于40岁以上、肥胖、酗酒、长期接受血液透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者,对这部分人应加强疫苗接种,并适当增加剂量和剂次。

 无论是大三阳(HBsAg、HBeAg和HBcAb阳性)还是小三阳(HBsAg、HBeAb和HBcAb阳性)患者,已经被确诊为乙肝病毒感染,接种乙肝疫苗无效。此外,在不知情中接种了乙肝疫苗对健康无危害。

作者:汪明明,肝胆相照2016-2022年度科普达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