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南河渡黄河大桥西南角的神北村,出过两位上将兄弟,这两兄弟除了曾是国民革命军的将军外,还兼任过河南、安徽等省主席,在当时曾被誉为"一门双督军,兄弟双主席"。
我最先了解到的刘家兄弟的故事来源于《洛阳风云》一书,因为书中提到了“镇嵩军”。这支军队起源于豫西的绿林“刀客”,不好听的号就是“土匪”。镇嵩军的原型是替天行道的杨山聚义好汉,是中原地区最早接受了孙中山民主思想洗礼而反清革命的一支民间力量,首领是盘踞嵩县、伊川的中州大侠——王天纵,而在王天纵离开后,刘镇华在张鈁的举荐下才任了这股豫西武装的头领,因为部众大都是嵩洛区域的人,而刘镇华和豫督张镇芳的名字里都有个“镇”字,所以这伙拥有革命觉悟的绿林刀客,反而最早成了民国时期的“招安”正规军。若以此来分段描述镇嵩军前世的话,刘镇华接手之前的镇嵩军,是闻名遐迩于豫西地区的替天行道队伍,名声还算可以,而刘镇华也是参与张鈁发动的民主革命中主要元勋之一。
刘镇华接手镇嵩军后,也是镇嵩军发展最为壮大的时候,这期间连东陵大盗——孙殿英也只是军内上窜下跳的一个普通角色而已。既然东陵大盗都提到了,那就只捡和民间流传说法最贴切的典故说。
老一辈陕西人最忘不了的恐怖非“刘镇华”莫属,因为刘镇华曾带领十万兵众围打了西安城近十个月,城内死伤军民五万多余,最后城内曾上演人食人的惨剧。二将功成万骨枯,“二虎守长安”(杨虎城和李虎臣)的典故,就来源于这段血与火的军阀混战史。
刘镇华领导下的镇嵩军,几乎参与了所有中原区域和晋陕区域的混战,最不堪回首的就是“中原大战”,那对中原百姓来说,真是祖辈们的血泪史。我上中学时的历史课本上,就有这段苦难的画面和描述,“…战乱下死尸无数,十室九空,活着的饥民靠吃观音土充饥…”。当下我们常形容的生活困苦如吃土,但又有几人真正吃过土呢?我们河南人的先祖不但勤勉吃苦,更是真正地吃过土啊!
少林寺的毁灭,也起源于镇嵩军“胡憨之战”时期种下的“因”,所以后面到冯玉祥部的石友三火烧少林寺也就是“果”了。 世事皆有因果报应,民国年间少林寺的毁灭的主因也与自身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少林僧人,不吃斋念佛、劝人向善,却也象军阀一样拿枪带炮去打仗确是不妥当。在那种乱世,佛祖都难分清谁是“李世民”啊! 如果说“一个馒头引发了《无极》血案”,那樊钟秀施舍的400大洋就是后来引起火烧少林寺的前因孽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后查看6月22日我发的文章《从樊钟秀"施舍400大洋后"看火烧少林寺主因》】
刘镇华于1936年在一起友人的被刺杀事件后受到了惊吓,以致于精神出了异常,从此军权就交由其胞弟刘茂恩执掌。抗战时期镇嵩军被分割整编,随着刘镇华的离开,镇嵩军的名号逐渐消失,但这支队伍的种子成了晋豫区域抗战的主要力量。
这座中西合璧的庄园,豫西窑院风格兼具仿重庆大厦的古建群,默默地向到访的游客诉说着上世纪初其神北家族在中原及关中一带曾拥有过的无上荣耀,但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历史终究过去,云烟之往事到现在又有几人知呢?! 庄园还在,主人却无。面对空寂无声的古建,一切的神北往事都随波逐流到那滚滚黄河之中去了! ~~~ 附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