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韩老师,韩园念韩愈

 林旭生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导语:我们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自1985年开设教师节,时至今年已是第36个教师节了。

韩愈之《师说》开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受业、解惑六字说着简单,但做起来很难,这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事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分享、去追求。韩愈的这篇《师说》,虽然写过去了一千两百多年,但依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尊师重道”的精髓所在。

【引子】

公元824年12月25日,56岁的韩愈从老家河阳(今孟州市,也是我的工作地)奔赴洛阳,行至西虢境内时病逝,其家人由此就地建冢,冢丘南边的村庄为纪念韩愈,自此改称韩庄村(庄内无韩姓族人)。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韩愈陵园始建,简称“韩园”。韩愈墓前,两株侧柏为建墓时所植,距今已经1170多年,历经千年风雪沧桑,仍然生机勃勃、雄壮苍劲、枝繁叶茂,树上挂满了无数敬仰、祭拜之人的红丝带,“苍柏不言,下自成蹊”。

作为一名工作单位驻地就在“韩园”附近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更受爱人韩老师的教育行业经历熏陶,值教师节来临前,将此文献给亲爱的韩老师,提前祝韩老师节日快乐,也祝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节日快乐。咫尺讲台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三尺讲坛三寸舌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万栋梁”。

【前文小诗】

《简韩老师》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尊师重教行,祭拜文宗坟。

闻道有先后,术业专攻分。

师说师感悟,解惑授业心。

三寸唠叨舌,三尺讲台身。

三丈鸿鹄愿,三千桃李芬。

十载心血灌,十年树木森。

十方莘学子,十万栋梁林。

一、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小诗开篇引用了韦应物《简卢陟》的最后一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用来给韩文公做打油小诗两首,但韦应物和韩愈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交集,两人的前后半生是迥异不同的,韦应物作为贵二代是荒废了前半生,彻悟了后半生;韩愈作为穷二代是苦逼了前半生,鞠躬尽瘁了后半生。

若说韦应物和韩愈有交集,那应该是在“淮海滨”。韦应物的《简卢陟》,大概写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三年(约766年),写作的地点在“淮海滨”(淮河以北),这一年韦应物约29岁,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但所在的地区仍然时有战乱。韩愈比韦应物小31岁,其50岁时也到过“淮海滨”(淮河以西),参加了裴度平定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这时的韦应物已经客死淮海27年了,而韩愈自淮西平叛胜利5年后,也驾鹤西去,纵观韩文公的一生,真不是一壶酒、三两言能说得清楚的。

二、韩愈的跌宕人生

韩愈(728-824),三岁丧父,其兄早逝,主要由其嫂子抚养成人,在取得功名之前是一个很苦逼的“屌丝青年”,四度科考才中了进士,但之后的三次殿试也未得到一官半职,有了功名之后还是“屌丝青年”。

后来的韩愈同事对其的看法是,“韩愈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人情世故)”。但我们从另一方面来想象:那些太擅于处理人情世故的韩愈同事们,能写出百代文宗气势般的《师说》么?

(一)、韩愈在政治上的贡献:

韩愈,一生饱经坎坷,在35岁时,就开始牙齿脱落、两鬓斑白、尽显老态了,应该说35岁前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疾苦,这也造就了他悲天悯人、为民请命、心系苍生的胸怀气魄。

35岁时,面对关中大旱,韩愈不忍,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而得罪了京兆尹李实,被贬官到了现在的广东任县令。韩愈的一生中,在官场是跌宕起伏无数次,这次并不是他最后一次被贬,也不是第一次被贬。

42岁时,“魏、、幽、镇”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闻之,先出手部署官吏阻断藩镇与百姓往来,留守官员害怕,被迫停手。

50岁时,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出谋划策未被及时采用,但李愬应策雪夜奔袭蔡州,缉拿到了吴元济。三军为此,对韩愈刮目相看。

52岁时,长安城内掀起了信佛热潮,而当时藩镇割据、战乱频仍、民生凋零,韩愈上书《论佛骨表》极力劝谏禁佛,宪宗大怒,欲处死韩愈,经裴度、崔群等大臣力保才免于死罪,再次被贬官。

54岁时,镇州(现河北正定)节度使田弘正,被部下王庭凑所杀,唐廷派牛元翼的大军平叛却被围,无奈之时,朝中众臣商议派兵部侍郎韩愈出使抚慰王庭凑。韩愈明知这可能是一条不归之路,但还是赶赴镇州向杀人如麻的王庭凑陈述利害后,劝降了这位回鹘将领,牛元翼部解围。(韩愈病逝两年后,王庭凑再次反叛)

(二)、韩愈在文学上的贡献:

儒家文圣孔夫子,弟子三千,其学生成贤者七十二,但孔子及其弟子并没有回答清楚关于“老师”的定义。这有关“老师”的确切描述,在孔夫子逝去一千两百多年后,于公元802年,由韩愈写给学生李蟠的《师说》而成了千古一绝的“老师”定义。

韩愈写出《师说》此文之后的一千两百多年,就是今天的2020年9月10日,是我国第三十六个教师节,从现在去追溯一千二百多年前韩夫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其艰辛程度比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孔夫子还要困苦啊!

韩愈的“师说”,我觉得其阐述了三层意思:

  1. 师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比我们强者,就应该向强者学习。

  2. 耻学于师,有违师道。意:很多人自以为是,以向他人求教为耻,这些人注定平庸。

  3. 师与弟子的关系不是恒定的。意:弟子也可能有值得老师学习的地方,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韩愈的“师道”,我的理解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

  1. 崇师尊师重道。即,韩愈《师说》所言之师道。

  2. 为师之道。即,作为老师应恪守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道。

韩愈的“载道”、“明道”的口号,是为打破“骈文”一统天下的禁锢。

韩愈提出“载道、明道”口号,是其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当时所处的背景,是“骈文”一统天下的时代。“骈文”过于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往往对于写作的事情因为过于修饰而词不达意、空洞虚无,而韩愈所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则打破了僵局,主张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必去陈”和“词必己出”的独创精神。

三、学高为范,德高为师

自古谥号“文正公”者,皆不仅仅只有文治之才,唐韩文公兵部侍郎韩愈,勇夺三军之叛;宋文正公经略招讨使范仲淹,威震西夏;清文正公湘军大帅曾国藩,灭太平天国。与后来的军事家范大将军、军机大臣曾中堂相比,韩愈官微言轻,但在韩愈身上发现最难能可贵的是,其面对各种人生挫折时的励志态度,从不抱怨命运(做屌丝时不当愤青,做高官时不明哲保身),为追求真理而矢志不渝,“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世人常言“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下立言。韩愈正师道弘师说,为百代之师,可谓立德;韩愈一介书生,参与平定淮西叛藩吴元济,独闯敌营抚慰王庭凑叛乱,可谓立功;韩愈文章千古,从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贬官,到《论佛骨表》差点丢命,至写出传承一千两百多年的《师说》,至情至性,可谓立言。

所以,鲜于夸人的苏轼对韩夫子的评价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结语小诗】

《韩园念韩愈》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七度科考场,及第未官身。

上书关中旱,得罪京兆尹。

司马讨叛乱,耿谏排迷信。

革新骈体文,不做世故人。

务必去陈词,词必己出心。

明道不耻问,载道师说存。

唐宋八家首,文宗百代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