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星”陨落后的反思——为什么生产工艺岗越来越少?

 林旭生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工匠精神,在制造业领域的影响最为深刻,特别是在基础工业中的机械制造业中,工匠精神并非当下媒体所提的“匠星少有”,而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下,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里都是存在大量“匠星”的。

一、

自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80年代末是“匠星”们最稀少的时候。以业界的神级传说“八级钳工”为例,50年代授的“八级钳工”大都在80年代时就退休了(1960年后很少再授级),而80年代第二批开始授予的能达到“八级”标准的技工,通常在90年代末时也是大多该退休了。

工匠精神最直接的体现者,就是劳模“匠星”,因为他们是一个工厂所有设计思想能够通过工艺控制而达到标准化产品的一个关键中间执行人,所以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工厂体制、时代精神,塑造了无数的匠星(技工)。但,为何如今匠星越来越少了呢?少到技术工人不好招聘,少到工厂也不愿多花钱来打造匠人,少到也没啥人愿意当工厂匠人。除却工厂管理因素、人文环境因素外,我觉得还有设备先进性的一些影响因素。(工厂管理、人文环境因素我之前有文章讲过,这里只说设备因素)

仍以基础工业领域的机械制造业为例,我们知道设计、工艺、标准化,是机械图纸产出阶段的三要素,理论上缺一不可。但在实际工作中,中小企业的工艺和标准化往往是缺席的,为什么呢?(我们只谈工艺,标准化可能会是另一个故事了。)

二、

国内工艺人员的巅峰时期,和“工业铁饭碗”是同步的。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工艺人员可以凭借着自身的钻研,总结出一套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方法。在一穷二白、没好设备、没大资金的条件下,一个能把一台普通机床提高一个精度等级的人,就是车间的宝贝;而一个能把整条产线的精度都提升一个台阶的工艺人员,无异于工厂里的“风云人物”,在厂长面前都能多上三分薄面。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特定的身份——劳模。(当下大多数工厂的年终奖励,重点已转换到销售、研发岗位的人设了,劳模的称号早已无存)

中山智能制造行业设计总监张世鹏*认为:

工艺的控制力,是与生产条件和技术手段相关的,生产条件越落后,技术手段越匮乏,工艺的控制力就会要求的越高。

工艺人员的设置,就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而又不同于品控,因为他们比品控更懂产品,还能通过经验技能来提高产品合格率。所以,越是传统的行业,工匠精神的影响力越大,而比如互联网科技类企业里,就不存在“匠星”文化。

综上所述,工艺人员的历史地位下降、匠星的标榜越来越少,应该和装备的精度越来越高、设备的智能化越来越先进有关(机械设备越先进,生产工艺越易执行,其工艺的权重在流程中就变得降低)。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有个词很形象,那就是“机器吃人”。装备制造的设备越先进,机器吃人越厉害,这也可能是造成工艺人员岗位逐渐消失的原因。

(另一方面,设备越先进、越复杂,其故障率自然会越高,其维护成本会更高,所以设备维护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这个方面来讲“设备维修人”与“生产工艺人”的发展趋势正好相反)

以上,只是从设备先进性、智能性因素来解读的一家之言。(工匠精神本身,仍旧在传统制造业工厂内,有一定的正能量影响力)

———

【附】:

*张世鹏:2018年中山市智能制造设计大赛金奖得主。智能制造自动化设计总监、行业顾问,深圳市电子商会会员,与3C行业有着资深的合作关系,合作伙伴有华为、VIVO、OPPO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