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联师长牺牲40余年,家乡误传为叛徒,1984年立碑澄清

 兵说 2023-03-28 发布于云南

作者:武陟东旭    
“我看这八成个骗局!”
“不错,几十年的叛徒怎么突然变成烈士?”
“我也觉得这手续有问题。”
“对,我们必须去东北调查!”
1984年3月10日,一个五十来岁的老人来到山东文登县府,将一封信件交给了有关部门。
此信来自辽宁清原县,内容是邀请他们到东北参加给抗联师长王仁斋的立碑仪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文登有关部门召开的会议上,大家纷纷提出质疑。
因为在有关部门人员的记忆中,此人是抗联的叛徒,后来逃到了台岛。
事情都过去了40多年,怎么突然要为叛徒立碑,还让他的老家派人去参加竖碑仪式呢?
有关方面生怕弄错了,对此事十分慎重。
经请示上级,上级让文登县派人去一趟东北,把事情了解清楚。
         
【王仁斋】
王仁斋,1906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高家村,家境不错,曾经在山东省青州甲种农科学校就读,毕业后在家乡小学当教员。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一片白色恐怖,意志薄弱者纷纷退出组织,他却毅然加入了红色阵营。
三年后,受组织的派遣,他来到东北奉天省从事地下活动。
当时东北是军阀的天下,王仁斋因叛徒出卖,被抓进了监狱,被判了十年徒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落入敌手。
事变发生的时候,王仁斋还在监狱,听到枪声大作,他判断出了大事。
于是他对看守说:“现在局势大乱,你还待在这里干嘛?不如把我们放了,赶紧逃命去吧。”
看守一想也是,自己跑了,王仁斋和狱友趁乱打开牢房,逃出了监狱。
这时候他,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但是河山破碎,何以家为?
他进入长白山区,组建了“第37军海龙游击队”,开始了抗日斗争。   
【东北抗日武装在冰天雪地里坚持作战】
虽然刚组建的队伍只有100多人,40多条枪,但是大家毫不气馁,在他的带领下到处打击敌人,专打鬼子的运兵车,补充武器和给养。
敌人对他恨之入骨,张榜悬赏捉拿,赏金3万,仅次于杨靖宇的5万。
1933年10月末,杨靖宇率部到桦甸、辉南、通化、清原一带活动,在大街上的悬赏通告中看到了王仁斋的名字。
之前杨靖宇见过王仁斋,曾经指导他工作,但对他了解不深。
这次看到敌人的布告,派人与王仁斋取得联系,将他带领的海龙游击队编入独立师。
1935年,王仁斋的海龙游击队被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王仁斋被任命为师长。
此举遭到很多人的质疑,理由很简单,王仁斋并非军校出身,也没有指挥过大规模战斗,让他担任师长会不会太草率了?
但事实证明,杨靖宇很会识人。
王仁斋带领抗联三师将士,仅在清原一地就发起过多次战斗,如砬子山伏击战、五桦顶子伏击战、七道河伏击战、八宝栏子伏击战、龙头山伏击战、南山城突袭战等,一口气端掉了四道沟、五道沟、荆家店、柞木台子、鱼亮子、大荒沟等地七个日伪军据点,让鬼子闻风丧胆。
昔日不看好他的人,后来心悦诚服。
王仁斋师长不仅率部歼灭了很多敌人,还亲手活捉了2名鬼子军官。
当时要抓一个俘虏,甚至比击毙10个还要困难。但王仁斋不信邪,非要捉几个。
1933年11月下旬,王仁斋来了个调虎离山,派人将敌人主力引开,然后奇袭满铁工程局,抓住了2名鬼子军官。
日本关东军高层得知消息,对王仁斋更加痛恨,扬言要除掉这个眼中钉,悄悄酝酿阴谋。
1937年秋,王仁斋带几名警卫员来到莫日红山下的筐子沟。这时有个警卫员提出,要去杨大堡村取回上次藏在老乡家的子弹。
当王仁斋派他去的时候,这名警卫员却说自己脚扭伤了,王仁斋只好和另外一个警卫员前往。
可是不迟不早,他们刚走出去不到五百米,就和200多名日军“讨伐队”相遇。
他和警卫员寡不敌众,仍旧英勇作战。
在战斗中,他双腿被打断,咬牙销毁了机密文件,然后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1937年秋,王仁斋师长牺牲后,由于兵荒马乱,形势复杂,东北和山东大部都在敌人控制下,抗日联军一时没能把他牺牲的经过告诉其家乡亲人。
加上抗联进入最艰苦阶段,余部转入苏联,熟悉王仁斋的很多战友壮烈牺牲,他的光荣历史和功绩鲜为人知。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很多工作还不到位,王仁斋的亲属蒙受了不白之冤。
大家认为,王仁斋虽然参加了革命,但后来叛变逃到了台岛。理由是王仁斋在山东省青州甲种农科学校读书时关系很好的几个同学,都随溃退的蒋军逃到了台岛。王仁斋音讯杳无,多半也随他们去了。
王仁斋的儿子王建章原本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在山东省文登县税务局工作。1955年3月的一天,祸从天降。有人到办公室向他宣布:你被开除了!
王建章听了如五雷轰顶,他大声质问:“为什么?”
“为什么?你父亲是叛徒,这个理由够不够?”
王建章回了老家,他还要面对乡亲们的冷嘲热讽。
王仁斋的母亲年过七旬,还要每天在村里扫地。
但英雄的母亲,始终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叛徒,更不会去台岛。
“我儿子一定是牺牲了,他是个孝子,知道我还活着,一定会来家给我养老,为什么会当叛徒?”老人逢人就讲这话,但是没有人信。
王仁斋的妻子也是文化人,知书达理,她不相信丈夫不会叛变,相信组织上迟早会还丈夫清白。
当看到自己的儿子王建章被遣送回家,她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寻找证据,为丈夫讨说法。
她翻箱倒柜,翻出了丈夫早年藏在家中的革命书籍,去找有关部门申述。
然而接待她的干部坚持认为,一本老书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即使王仁斋没去台岛,那他一定要现身,或者给家里捎个信,为什么不?一定是做了不可告人的事。
这些话深深刺痛王母和王妻,让她们欲哭无泪,但是又不甘心,发誓一定要为亲人讨说法。
从此,在通往文登县的崎岖山路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搀扶一个老太太,深一脚浅一脚在一步步跋涉。
走过的地方,留下了她们一串串小脚印,洒下了辛酸的泪水。
1965年秋,英雄母亲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老人家枯瘦的手里仍紧攥着那本书皮发黄的书本,混浊的眼眶中噙满了泪水。老人家大睁着眼睛,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么,到了八十年代,王仁斋的烈士身份为什么得到了确认?
原来,1982年辽宁省清原县的孙明先和编纂人员在收集整理县志过程中,从乡亲们的口中了解到了王师长的英雄事迹,还得知他的埋葬地——枸乃甸乡筐子沟。
孙明先和编纂人员听了非常感动,怀着深深的敬意,来到枸乃甸乡的筐子沟,在老乡的帮助下,到了王的牺牲地。
英雄牺牲后,附近乡亲们冒死将他的遗体安葬,封了一个土堆。
孙明先将烈士的事迹记录下来,还向县委做了汇报。
县里非常重视,决定为他竖碑、修陵园,同时邀请他亲人到清原来参加竖碑和祭奠活动,还建议把筐子沟建成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清原县把具体日期定在清明节,并发函请其亲人和文登县有关部门届时来参加立碑仪式。
但这些信函没有分开寄送,而是全都装在一个信封,发给了英雄的亲属。
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英雄的儿子王建章拿着公函找到县里。
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产生怀疑,觉得这可能不对,便开始按照程序调查。
这一查,烈士的事迹大白于天下。
1984年清明节,清原县在构乃甸乡筐子沟钓鱼台,隆重地为英雄举行树碑揭幕仪式。烈士的亲属和文登县有关部门领导人也前来参加。
在英雄的坟墓前,立起了近两米高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英名千古”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昭示英雄虽死犹生,永垂不朽。至此,抗日英雄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