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应激

 求是1025 2023-03-28 发布于山东

研究简史

20世纪30年代,心理应激开始成为医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应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法国生理学家C.伯纳德、美国生理学家W.坎农和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H.塞里的研究。

伯纳德认为,生命得以维持的关键是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稳定。对机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挑战或刺激会诱发机体的反应以抗衡其所造成的威胁。这一过程称作机体的稳态和稳态失衡。

坎农继承了伯纳德的思想,将机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称作内稳态。他将个体面对威胁时出现的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肌肉紧张和胃痉挛等描述为或战或逃反应,其目的是让机体投入战斗或者逃跑。而当威胁解除后,机体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坎农认为,大脑能觉察身体内部状态的变化,且能通过各种机制加以补偿。在或战或逃反应中,可出现愉快或不愉快的心理体验,而是否愉快与个体感受到的应激强度有关。或战或逃反应涉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塞里是第一个使用应激概念描述机体受到威胁时所发生的调节过程的生理学家。他让人们认识了应激状态下机体的内分泌变化。塞里将引起应激的刺激(如冷、热刺激,感染和毒物等)称为应激源。将应激源引起的器官和内分泌变化称为应激反应。因塞里发现应激源总是能引起小鼠血浆皮质酮水平改变、肾上腺皮质增生,胸腺、脾脏、淋巴结明显萎缩和胃黏膜浅层溃疡等变化,而上述反应与应激源的种类和性质无关。因此,塞里将这些变化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认为这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机制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R.S.拉扎勒斯提出认知评价在应激反应中起决定性作用,即只有当个体评估出其面临的情景(或事件)是威胁时,才会导致恐惧和焦虑反应。而当情景被评价为挑战时,个体的情绪反应是兴奋而非恐惧。美国医学专家S.福克曼和拉扎勒斯对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应对风格(方式)进行了研究,指出个体的应对风格不同,应激的结局也不同。此后,更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不同人格特征者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反应存在差异,而应激时个体能否获得支持和帮助也影响应激反应的强度。

基本内容

心理应激的内涵包括:①引起应激的威胁或刺激(称作应激源)。②应激时机体的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两个层面)。③应激时个体通过心理和生理机能进行调整和适应。心理机能包括认知评价、人格、应对和社会支持;生理机能包括与应激反应相关的机体生理系统和其功能变化。④应激的后果(或结局)是适应和不适应(紊乱)。

应激源

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是指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刺激物。应激源的分类学术界尚无一致的意见,较为常见的是按照其属性进行分类:①躯体性应激源。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刺激物,如过高过低的温度、噪声、微生物等。②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主要指冲突、挫折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尊感降低。③社会性应激源。指能导致个人生活风格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或适应的事件,包括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困扰。④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风俗和习惯的改变而引起应激,最为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如由一种语言环境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或由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迁入另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

应激反应

应激的反应包括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的反应。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①认识反应。轻度(良性)应激增强感知能力,活跃思维。强烈的应激导致感觉过敏或歪曲、思维或语言迟钝或混乱、自制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等。②情绪反应。主要导致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③行为反应。主要是或战或逃反应和退缩性反应,后者表现为顺从、依附和讨好,与保存实力和安全需要有关,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④自我防御反应。指借助自我防御机制对环境的挑战和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应激的生理反应涉及全身器官的一过性功能变化或紊乱。有学者将应激的生理反应概括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反应,其基本过程为:大脑接受和整合应激信息后,一方面将信息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等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和引起功能改变;另一方面,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导致激素水平升高,广泛影响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应激的生理反应在整体水平表现为或战或逃反应或保存-退缩反应。在器官水平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及免疫功能增强或减弱等。在细胞和分子水平是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代谢应激等。严重而持续的应激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失衡或紊乱。

应激的中介因素

应激的中介因素是指可以对应激源和应激反应进行调节的因素,中介因素可调节应激反应的强度或改变应激的结局。应激的中介因素分为心理中介因素和生理中介因素。

应激的心理中介因素包括:①认知评价。指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福克曼和拉扎勒斯提出了认知评价理论,将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判断生活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对个人的能力做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在次级评价中,个体还对生活事件的性质进行分类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应对策略,如“丧失”性质的生活事件产生失望和悲伤;“威胁”性质的生活事件产生恐惧和焦虑;“挑战”性质的生活事件产生兴奋。所采取的应对活动包括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等。②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应对的含义较为广泛,是多维度的。一般将应对方式分为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问题关注应对指改变或清除引起应激的条件,情绪关注应对指采取某些措施如放松、宣泄等降低不良情绪对个体的影响。③社会支持。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以及个体在应激时获得的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程度。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社会支持对健康的保护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是通过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减轻应激反应,从而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另一种解释认为社会支持通过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④人格。指个体稳定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人格通过通过影响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影响应激反应的强度。

应激的生理中介因素包括参与应激生理反应的系统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免疫系统以及与认知和情绪相关的大脑区域。这些系统和大脑区域负责对应激的生理反应进行调节。

意义和影响

心理应激的研究和理论在疾病和健康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心理应激理论是心身医学和病理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如应激源研究为心理因素致病研究奠定了基础,心理中介机制研究为压力管理和健康促进,以及心理干预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个体面对应激源时心理和生理反应的强度、恢复稳态的能力(弹性)和是否出现紊乱(疾病易感性)存在个体差异,统称为应激的易感性和弹性。影响易感性和弹性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遗传素质及以往是否经历过应激事件等。这些研究为疾病的个体化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扩展阅读

  • 姚树桥,杨彦春.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 梁宝勇.素质-应激交互调节与中介模型.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 AHLERT I A,GREEFF A P.Resilienc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aptation in families with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children.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2012,(157):391-404.
  • BOLGER N,AMAREL D.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visibility on adjustment to stress: experimental evid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lgy,2007,(92):458-4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