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胀消化不良?中医5大辩证药方来了!送给胀气心烦的你!

 花无缺3myj1j3d 2023-03-28 发布于江苏

上一篇文章和大家讲到“肠胃消化不良”中医常见5大症型,这篇文章针对肝胃郁热胆热犯胃脾胃湿热寒热错杂食积化热5种情况常见治疗中医方奉上!你一定会说,如何判断自己情况属于哪种症型呢?别担心,症型对应症状、药方一起给出,希望对你有用。

01

肝胃郁热证

#肝胃郁热证



*

症状常见:

胃动力不足引起的腹胀腹痛,胸胁胀满窜痛引起打饱嗝、烧心反酸、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疗方法:清肝和胃!

1、以化肝煎合理气消胀合剂加减。化肝煎清肝解郁,方中贝母为君,味苦,性微寒,用其佐金平木,微寒亦可清热,栀子、牡丹皮清泻肝火,栀子可清三焦之火,又可利湿通阳。

2、若肝胃热盛,气分热多加蒲公英,入血多用连翘。

两方合用肝热得清,胃气和降。

图片

02
胆热犯胃证

#胆热犯胃证


*

症状常见:

饮食减少,嗳气,大便不正常、疼痛、干呕、口苦口干,或伴有吐酸、打嗝、睡眠差。舌红苔黄白相间或苔薄黄腻,脉右滑左弦或数。

治疗方法:

1、若胆热犯胃无湿邪,可用理气消胀合剂加柴胡、黄芩,清胆和胃;

2、若胆热与湿邪相兼为病,治法宜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方用理气消胀合剂加青蒿、黄芩方中的青蒿,味苦、辛,性寒,用其辛香透热,苦寒清热燥湿;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淡竹叶,导热下行,温胆汤分消走泄,使痰湿之邪消。诸药合用,使少阳胆热得清,中焦痰湿得化,胃气得和。

图片

03
脾胃湿热证

#脾胃湿热证


*

症状常见:

胃胀胃痛、饭后腹胀、没胃口精神差,伴有身体乏力、口苦口黏、嗳气、口臭、大便黏滞不畅或便秘、小便不利等症。舌暗或暗红,苔或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间而腻。腻苔是湿邪的表现。

治疗方法:

治疗中焦湿热,在“理气消胀合剂”的基础上,根据湿热之邪轻重不同,合方用药。

1、湿热并重者合用连朴饮加减;湿热并重,热聚成毒,咽喉肿痛者,合用甘露消毒丹。方中选用清热兼苦寒燥湿之品,如黄芩、黄连、茵陈等;

2、选用栀子、竹叶、滑石、芦根等,则是取其性寒之品清热降火,导热下行;

3、热聚成毒者选用连翘、射干、贝母清热解毒散结;

4、若胃肠湿热结聚,大便黏滞不畅,腑气不通者,加用虎杖,泻热通便;

5、湿重于热者,治法当辛宣芳化,一般不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可酌情选用甘淡凉寒的利小便药或导热下行的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通过治疗去湿清热,脾胃相合,胃气和降。

图片

04
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证


*

症状常见:

腹胀胸口堵闷、呕恶,伴有口干口苦、嗳气、或肠胃空虚积饿,或肠鸣,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苔腻而微黄,脉或濡滑或弦细滑。

治疗方法:

《伤寒论》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其中黄连、黄芩味苦能燥湿,性寒可清热。

1、若寒湿困阻中焦,肠鸣下利,可用辛温加苦温的药物,半夏泻心汤方中有干姜相配,与病因病机相符合。

2、若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湿热之邪阻塞气机,大便多黏滞不畅或干结,用药当加重苦寒清热燥湿之药剂量,减去温热之性的干姜较为符合病机。此时改用理气消胀合剂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散结除满、降逆和胃,使中焦壅塞得通,上下气机通畅,诸症自消。

图片

05
食积化热证

#食积化热证


*

症状常见:

腹胀、早饱、口臭,或恶心,放臭屁,大便不调,或有消化不良。舌暗,苔厚腻或薄黄腻。脉弦滑或数。

治疗方法:清热消积、理气和胃。

药方用理气消胀合剂加黄连、栀子。此方配伍与加味保和丸之意相通,但较其清降之力重。方中连翘、栀子清食积所产生的热,黄连清热燥湿,治疗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问题产生的痰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