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右江三层岗 2023-03-28 发布于广西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9.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

10.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0CO37 0℃;平静呼吸1 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2.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4.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20.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2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23.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24.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25.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6.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

27.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28.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29.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

30.少饮酒,不酗酒。

31.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等成瘾性药物。

32.拒绝毒品。

33.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

34.讲究饮水卫生,注意饮水安全。

35.经常开窗通风。

36.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   

37.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38.膳食要清淡少盐。

39.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40.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41.不滥用抗生素。

42.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43.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

44.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45.妇女怀孕后及时去医院体检,孕期体检至少5次,住院分娩。 

46.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6个月合理添加辅食。 

47.儿童青少年应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48.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养成良好习惯。

49.孩子出生后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50.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51.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

52.家养犬应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53.在血吸虫病疫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预防性服药。

54.食用合格碘盐,预防碘缺乏病。  

55.每年做l次健康体检

56.系安全带(或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57.避免儿童接近危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58.安全存放农药,依照说明书使用农药。

59.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

三、基本技能

60.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l 20急救电话。

61.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62.会测量腋下体温。

63.会测量脉搏。

64.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65.抢救触电者时,不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会首先切断电源。

66.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会拨打火警电话119。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从古至今,人们始终把追求健康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对于什么是健康,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理解。

    传统的观念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健康就是身强力;比、能吃、能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进步,逐渐发现有的人虽然身体强健,但情绪不稳定,遇到一些小事便疑神疑鬼,稍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无法正常地与人相处、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有些人虽然身有残疾,但乐观向上,意志坚强,豁达开朗,与人和谐相处,能克服身体的残障,像健全人一样工作和生活。这两种人,谁更健康呢?

    事实提示我们: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还应该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3个方面,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汹。

    身体健康是指人体结构完整,体格健壮,各组织、器官功能正常,没有不适感。

    心理健康指智力正常,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和谐、安宁,情绪稳定,有自信心,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有充分的安全感等。

    社会适应良好指能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并对周围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人际赛往能力,能有效应对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

   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发生躯体疾病时,人们的心理情绪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无法正常7彝担家庭与社会责任;而社会适应能力差,必定也影响到人们的心情,产生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又可能引发躯体疾病。只有--@统一,才能互相促进。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衡量自我健康有l0个具体标志: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⑨头发光洁,无头屑;⑩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此外,我们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分析自己的健康状况:①通过医学检查,了解自己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正常;②判断自己的日常生活状况,如食欲、睡眠、性生活、参加工作、学习和日常活动等是否有异常;③心态轻松、自信、平和,处事稳妥、有序、泰然,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正常,而不是紧张、不安、压抑、焦躁、偏执、易怒或喜怒无常;④社会交往能力如何,是否与亲友、同事保持联系并关系融洽,是否能适当参加社团活动;⑤是否对工作保持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能完成常规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是否经常因疾病或不适请假等。

    当然,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得病,也会有紧张、压力等负性情绪、情感以及心理压力,还可能遇到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暂时不适应,一个人很难长期保持完满的健康状态,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有一点不完美并不就意味着不健康,也不意味着健康遥不可及。多数情况下只是表明你的健康水平尚有改善的必要。健康的定义告诉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引导我们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生活,从而达到更全面、更高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和生活幸福的基础。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健康看做是“1”,把成功、幸福等人生成就看作跟在“1”后面的“0”。当你拥有“1”时,“0”越多意味着你的成就越多。如果“1”不存在,其它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健康是人发展事业、实现自我价值、享受幸福生活的资源和基础,人人应当万分珍惜,细心维护健康。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不仅个人要经受病痛的折磨,影响工作、生活,还会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因此,每个人都有获得可达到最高标准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努力维护自身的健康权利,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健康权利,承担起个人对于自身健康和他人健康的责任。

    怎样做才能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呢?

我们知道,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一个人的基因如果有变异,可能导致生下的孩子患有遗传疾病,吃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可能发生甲型肝炎;大气中的臭氧层被破坏,就会由于有更多紫外线的照射而增加发生白内障和皮肤癌的风险;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相比,患肺癌的可能性增加6~13倍,而非吸烟者长期吸入他人吸烟造成的“二手烟”,患气管炎的可能性增加2~3倍,孕妇经常吸入“二手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流产;得了高血压后不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律服药,血压就得不到有效控制,进而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并发症。以上种种例子告诉我们,尽管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的是遗传方面的,有的属于生物学因素,有的来自于环境,而有些与医疗卫生服务相关。

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去预防疾病,保护和增进自身健康。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洗手预防禽流感、腹泻等肠道传染病:我们可以通过少开一天车、少用塑料袋、不随意丢弃废电池等,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不仅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同时还能促进这些疾病的有效控制。要想获得健康,不能仅仅依赖医生、药物,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手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和增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在我们维护自身健康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的健康权利,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或图方便,而忽视或侵害他人的健康。因此,我们应该倡导并做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等。这些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既是对他人健康权利的尊重,也是每个人自身文明、高素质的象征。每个公民都能从自身做起,才能有效地维护全社会的健康与和谐。

    健康的公民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基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把“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健康也被看做是世界各国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这些年来,我国政府正在增加投入,努力履行国家承担的健康责任。

但是我们知道,健康的形成和维护不能一蹴而就,要靠逐步的积累,不仅需要国家的重视、支持和投资,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及早为健康“投资”,这种投资不仅仅是金钱的投入,用一点时间和精力参加运动,克制一点贪嘴,放弃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花一点钱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多一份对他人的理解,多一份对环境的关注,选择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努力将会使我们尽可能地延长没有病痛、健康幸福的生命时光,即使在有伤残或慢性疾病的情况下,也能达到更高的生活质量,充分地享受人生。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参加积极的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不合理、运动不足和吸烟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患慢性病的三大行为风险因素。目前比较公认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1)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指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食物多样,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营养平衡,促进健康的目的。

    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为平衡膳食提出了权威性的指导意见。

    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定时定量。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早饭要天天吃,并且应营养充足;午饭要吃好;晚饭要适量。不暴饮暴食,不经常在外就餐,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要少吃油脂高,过甜、过咸的食物。

    水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饮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成年人每日最少要喝l200毫升水(约6杯)。饮水应少量多次,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水。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第五层:油 25~30克,盐 6克。

第四层:奶类及奶制品 300克,大豆类及坚果 30~50克。

第三层:畜禽肉类 50~75克,鱼虾类 50~100克,蛋类 25~50克。

第二层:蔬菜类 300~500克,水果类 200~400克。

第一层:谷类、薯类及杂豆 250~400克,水 1200毫升。

2)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不但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够降低患高血压、中风、冠心病、Ⅱ型糖尿病、结肠癌、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适量运动还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要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动则有益,适度量力,贵在坚持。建议成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3)戒烟限酒

吸烟有害健康,每一个吸烟的人都应该戒烟。

    饮酒不宜过量。即使饮酒也应尽可能饮用低度洒,并将饮酒量控制在适当的限量以下。

(4)心理平衡

    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有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将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有助于个体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状态。

小贴士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戒烟限酒

●适量运动      ●心理平衡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人的一切活动,如吃饭、学习、工作、锻炼、娱乐、睡觉等,都是在大脑指挥下完成的。每次活动,都会在大脑里留下记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大脑和身体的其他器官就会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是引起加快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1)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大脑、肌肉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疲劳,学习、工作效率就会降低;肌肉疲劳,容易引发事故或差错。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仅是健康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需要。

    2)要养成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习惯。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对维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好处。文体活动的形式和每次活动的时问都要与自己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相适应。

3)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规律的睡眠对保证睡眠质量,维护健康有很大益处。睡眠时间应当根据年龄和个人体质特征确定。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睡7~8小时。晚上10点至凌晨4点,这段时间睡眠质量最高。过了夜里11点后,人反而会变得兴奋,更难入睡。凌晨两3点,是熬夜的人感到最困的时候。而天亮后,人就开始进入浅睡眠期,这种睡眠的质量不高。有些人喜欢睡“回笼觉”,其实这时补充的主要是浅睡眠,效果不如早睡早起所能获得的深睡眠。睡眠不足可使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影响新陈代谢,加快人的衰老。睡眠过长,对人体有害无益,它会使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起床后更会自绝无力、头晕。睡眠时间过长还会使呼吸减慢,吸入氧气减少、心脏肺和血液循环的负担加重,增加心脏病和脑血管栓塞的风险。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烟草烟雾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是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可随烟草烟雾到达肺泡深部,迅速被人体吸收并危害健康。烟草烟雾不仅仅危害吸烟者,也能损害被动吸烟者的健康。被动吸烟指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和卷烟燃烧产生的烟雾,又称吸“二手烟”。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导致多种疾病,在我国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他们经常在家庭、公共场所遭受他人吸烟的危害。超过一半的l 5岁以上女性每天都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儿童由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被动吸烟的情况更为严重。

    1)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导致多种癌症:现在已经确定,烟草烟雾中60多种化学物是致癌物,可以导致肺癌、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白血病、宫颈癌等。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死于肺癌的风险升高了6~13倍,死于膀胱癌的风险升高了1倍,而死于食管癌的风险升高了3倍。

    2)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一些研究显示,被动吸烟可使患冠心病的风险上升30%。

吸烟者死于冠心病的风险为非吸烟者的2倍,而死于中风的风险为不吸烟的2~4倍。此外,吸烟还可以引起腹主动脉瘤等其它心血管疾病。

3)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包括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等。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2~13倍。被动吸烟可显著增加儿童患哮喘和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4)吸烟和被动吸烟可损害体内几乎所有器官:吸烟、被动吸烟可致器官损伤,从而导致不孕、新生儿低体重和猝死、白内障、勃起功能障碍、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等等。

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有约3.5亿吸烟者,超过5亿人暴露于被动吸烟环境。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l00万,占全年死亡总人数的1 2%;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吸烟导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吸烟没有安全剂量,吸入的每一支烟都会损害健康。

    吸烟者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不晚。35岁以前戒烟,能避免90%的吸烟引起的心脏病;59岁以前戒烟,在15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仅为继续吸烟者的一半;即使年过60岁才戒烟,肺癌病死率仍大大低于继续吸烟者。

    下图表明,戒烟最大的益处在于找回健康。戒烟的收益是逐渐体现出来的:停止吸烟6小时后,心率就会下降,血压也会轻微降低;12小时后,尼古丁被排出体外;24小时后,一氧化碳从肺部排出,呼吸功能得到改善。两天之后尼古丁引起的不良反应就会消失。两个月左右,手部和脚部的血液循环就会增加。戒烟1年之后,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显著降低。戒烟10年后,患病的风险变得与不吸烟者基本一样。

尼古丁会导致成瘾,因而戒烟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戒烟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要立下戒烟的决心,确定一个戒烟日期,告诉周围的朋友,获得他们的支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戒烟成功有很大的帮助;与自己签订一份戒烟承诺书:改变环境,扔掉家中、工作场所及车中的所有卷烟和烟灰缸,不准别人在家中吸烟;分析自己戒烟失败的原因,一旦戒烟,就要做到一口也不吸。

联合国第一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医药卫生多边条约,截止到2008年3月,全球已有152个成员国成为条约缔约方,是历史上最广泛受到热诚接受的条约之一。

戒烟之后

  戒烟15年    患冠心病的风险与不吸烟者一样  

  戒烟10年    肺癌的发生率是持续吸烟者的30%~50%  

  戒烟5年    卒中的风险恢复到不吸烟者水平  

  戒烟1年    冠心病发病风险降低50%  

戒烟3个月    肺功能改善   

    戒烟需要毅力和恒心,成功的戒烟者也常常有失败的经历,所以即使戒烟失败,也不要灰心。要避开吸烟者,以免受到他们的诱惑。

   戒烟成功了,可以给自己一个奖励:戒烟成功一周,买一件漂亮的衬衫;戒烟一个月了,买个喜欢的手机、MP3;戒烟成功一年了,去向往已久的地方度假。

    让我们远离烟草,享受健康生活。

    同时,不吸烟的人要敢于对吸烟者说不,以避免被动吸烟的危害。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保健食品作了明确的定义: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2005年4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从2005年7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工作,负责对保健食品的审批,包括对产品注册申请、变更申请和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的审批。

    对于准予注册的“国产保健食品”/“进口保健食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申请人颁发《国产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有效期为5年。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不是人人都可以随意食用。在选择保健食品时,应当注意:①确认该产品具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②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查看其保健功能和适宜的人群;③了解其食用方法和适宜的食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物化学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从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问是有区别的。保健食品不能治疗疾病,所以,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也不能代替食品。如果有了疾病,首先应该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切不可有病不就医,有病乱投医,有病不吃药,有病乱吃药。更不要听信不实的,甚至是虚假的广告宣传,否则会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严重的后果。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环境的因素有生物、物理、化学和社会心理因素等,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利。在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活动能够增强体质,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如果无节制地消耗资源或环境污染可能会造成环境恶化。自然因素和人类行为都会使环境受到破坏,当这种破坏和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煤、石油等能源燃烧时,导致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如果未经处理就排放,也会严重污染环境。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人们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的物理、化学因素的机会越来越多,因而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例如某些癌症、某些慢性中毒等都与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l953年的日本水俣病事件、l984年印度博帕尔市农药泄漏事件是世界著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严重公害事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报告称,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l500万人患支气管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2005年发生在我国松花江水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给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严重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还能够使人的心情愉悦。要通过对生存环境的改造,如植树造林种草、绿化美化环境、治理沙漠荒地等,使其更加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资源,调整和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保护环境,保护健康。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认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环境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建立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标准,避免环境退化和失衡,这是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准则。

    要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讲究卫生的社会公德。保护自然环境,要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管理,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同时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不污染环境,如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丢弃废旧电池、分类回收垃圾、慎用洗涤剂等。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居住、生活的微小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整洁明亮、温湿度适宜等。    

自觉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节约水、电、煤、煤气、天然气、石油和木材等资源,动员全体公民努力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

9.献血助人利已,提倡无偿献血。

    输血是现代医疗的重要手段,它在临床救治病人的生命中,发挥着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病人在大量失血或接受大手术时,以及出现严重烧伤、创伤,或者患了某些血液病时,往往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目前,医疗临床用血只能靠公民献血来解决。输血用的血液是从健康人身上采集来的。献血者用自己的血液帮助别人恢复健康,甚至重获生命,他们的行为是无比高尚的。无偿献血已经在很多国家实行多年,我国于1998年10月1日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无偿献血是指公民向血站自愿、无偿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为。国家提倡l 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实行无偿献血,不仅能保障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保证输血安全,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它还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济行为,是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适量献血对身体健康是没有损害的。

    科学研究表明,平均每个成年人有4000~5000毫升血液,其中,80%左右在血液循环系统内流动,20%左右在体内贮存用于补充,一般每次献血抽取的血液,占全身血液总量的1/20以下。这不但不影响健康,还能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

    我国一些地方规定,献血者(或包括他们的亲属)当自己需要输血时,可以免费或优先使用血液。这在公民自愿献血意识还不强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鼓励作用。

    为了控制输血风险,保障公民临床用血安全,对非急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责任医师应当动员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或者动员患者亲友献血。

    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应确保采血用血安全。需要临时采集血液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和所在地无血站(或中心血库):危及病人生命,急需输血,而其他医疗措施所不能替代;具备交叉配血及快速诊断方法检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条件。

无偿献血是利己利人的事,只要条件合格,我们就应积极地加入到无偿献血者的行列中来。

    10.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l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0C7.0C;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正常人的血压、体温、呼吸、脉搏都在一定的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使健康受到损害。

     1)血压

    人的心脏像一只“水泵”。在一生中,它不停地收缩、舒张,将血液输入动脉系统,同时将流经全身后返回的静脉血液纳回心脏。心脏收缩时“泵”出的血液,会对动脉血管壁产生一定压力,称为血压。

    在心脏的一个“泵”血周期里,心脏收缩时将血排入动脉,这时产生的最高压力,称为收缩压;而当心脏舒张的时候,动脉血压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血压可以用血压计测量,计量单位是毫米汞柱(mmHg),测量结果常用“收缩压/舒张压”表示。

    血压是观察病情轻重或用药情况的重要依据。健康成人理想血压值应该低于l20/80毫米汞柱。血压值在120~139/80~89毫米汞柱,称为血压正常高值。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应采纳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没有情绪激动、紧张和运动等因素刺激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就应当请医生诊断是否患了高血压。高血压往往悄然起病,发病早期患者常常毫无感觉。因此成年人每年至少应测量1次血压。

    中风、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是最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及早发现高血压病,并且及时合理地治疗,可以预防或者推迟高血压并发症发生。

    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和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拥挤、噪声、气温骤降、寒冷、遭受灾害等恶劣环境,可使血压升高;剧烈运动、危险作业、紧张劳累、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激动、恼怒、嫉妒、性活动过度等均可使血压升高。

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限盐限酒、适度活动、劳逸结合、保持心理平衡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措施。合理选择、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是持续平稳有效降压的基本保证。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才能达到降压目标。治疗高血压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不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律服用降压药是危险的,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高血压并发症发生。

小贴士

理想血压和正常血压

●理想血压      略低于120/80毫米汞柱

●血压正常高值      120~130/80~89毫米汞柱

2)体温

    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固定的,一天之内的波动范围很小,一般不会超过lCO,正常人的口腔温度为36.3CO37.20CO;腋下温度为36.O CO37.0CO;直肠温度为36.9 CO37.9。CO。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发烧)。

    根据热度高低,可将发热分为低热、中度发热、高热和过高热等4种。

    测量体温通常是使用体温表测量腋下温度。所以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腋下体温。低热指体温在37 CO37.5 CO;中度发热体温为37.5 CO39。CO;高热为39 CO41CO之间;在过高热时,体温在41 CO以上。

    不同性别、年龄体温略有不同,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生儿略高于儿童,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引起体温升高的原因很多。体温受到肌肉活动、精神紧张、进食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疾病可以表现出发热症状,例如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可引起感染性发热;中暑、较大的组织损伤、输血输液反应、神经功能紊乱等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不是一种疾病。它就像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异常情况。发热也是身体对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措施。从某种角度来讲,适度的发热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抵力,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所以发现发热症状,不要急于马上退热,要尽量搞清楚发热的原因。最好的方法是请教医生,否则会掩藏真正的病因,延误必要的治疗。冬春季节经常流行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往往有发热症状,而且有传染性。所以在冬春季节有发热症状者,应当在发热门诊就诊。

小贴士

正常体温

● 腋下温度    36.0 CO37.0 CO

● 口腔温度    36.3 CO37.2 CO

 ● 直肠温度    36.9 CO3'7.9 CO

3)呼吸

    一次呼气、一次吸气合起来称为一次呼吸。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次数为l 6~20次;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l:4,即每呼吸1次,脉搏搏动4次。新生儿的呼吸为每分钟35~44次,每分钟的呼吸次数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1~5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25~30次,6~9岁儿童为20~25次,10~1 2岁儿童为l8~20次。

成年人呼吸每分钟超过24次,称为呼吸过速;每分钟少于12次,则为呼吸过缓。情绪紧张、运动、妊娠、劳动及过度肥胖,可使呼吸加快;睡眠、屏气时,则呼吸减慢。患有某些疾病时出现呼吸过快或过慢,以及呼吸节律不齐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小贴士

正常呼吸频率

● 成年人           每分钟16~20次

   ● 新生儿           每分钟35~44次  

● 1~5岁儿童      每分钟25~30次

● 6~9岁儿童      每分钟20~25次

● 10~12岁儿童    每分钟18~22次

(4)脉搏

    脉搏是指动脉血管每分钟的搏动次数。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主动脉内的压力也会一升一降,从而引起血管壁相应出现一次扩张和回缩的搏动,称为脉搏。通过测量脉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关患者全身状态及血液循环功能的情况。

    脉搏可随年龄、性别、劳动和情绪等因素而变动,一般幼儿比成人快,老年人较慢;女性比男性稍快;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增快,休息和睡眠时较慢。

正常成年男性在安静情况下,脉搏为每分钟60~80次,女性为70~90次;新生儿为每分钟90~1 20次,6~9岁儿童为80~1 00次。

小贴士

正常脉搏

● 男性成年人           每分钟60~80次

● 女性成年人           每分钟70~90次

 ● 新新生儿             每分钟90~120次

 ● 6~9岁儿童           每分钟80~100次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注射(打针或输液)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医疗技术,也是行之有效的给药方法,使用较多的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

    注射的目的在于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临床疗效,虽然有些药物只能通过注射给药,但是并非所有的药物都需要注射。有些药物的效果通过注射给药比口服要好,但有些反而不如口服吸收好。而且注射给药时出现毒性和副作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高于口服给药。某些药物注射引起的过敏反应还可能导致迅速死亡。

    此外,注射也有它的适应症,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注射。从医疗原则上说,注射只用于药物口服无效者,有呕吐、进食困难或意识障碍者,以及因急症或病情需要者;静脉注射尽可能减少,仅限于必需的患者。

    许多人认为注射具有疗效好、作用快的优点,比口服药方便,所以患病后更愿意接受注射治疗。一些医务人员也动辄让患者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吊水”或“打点滴”),结果是使注射治疗被患者和大众普遍认同,而且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些患者把医生未按自己的意愿给予静脉注射,看成是一种怠慢。殊不知,这样的要求反而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隐患。

    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或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针头、注射器可能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共用或重复使用注射器针头、针管、输液管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注射器的细菌污染还可能导致败血症、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细菌性感染。

    我国的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是在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时感染的,有一些发生在医院里的交叉感染也是注射器消毒不严格导致的。1988年在前苏联南俄罗斯的一家医院,使用消毒不严的注射器造成院内27名幼儿和4名母亲感染艾滋病病毒。过度使用注射治疗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但是,不提倡滥用注射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接受注射治疗。虽然注射具有创伤性,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注射是治疗和预防措施所必需的,而且能在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由专业人员遵照安全的操作规程进行,则可以控制其潜在的风险。

在治疗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如果可以通过口服药治疗,就不应要求进行注射治疗。此外,在接受注射治疗时,要监督医务人员落实安全注射,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不用未经消毒的注射针管、针头,不擅自到不正规的诊所接受注射治疗。

12.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影响职工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很多,包括化学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职业性外伤等。当职业性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它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这类疾病被通称为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重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并规定用人单位是劳动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也规定了各级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的职责,同时,还对从事与职业病防治活动有关的机构、个人的职责作出了规定。

    职业卫生也称劳动卫生,是对工作过程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引起职业病发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防范。其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劳动条件、消除和防止职业危害、减少职业病、保障职工健康。

    一般认定,职业病应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一是该疾病应与工作场所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密切相关;二是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的剂量(浓度或强度)无论过去或现在,都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三是必须区别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病因所起的作用,而前者的可能性必须大于后者。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泛指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而在立法的意义上,职业病具有一定的范围,即凡由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统称为法定职业病。确诊患有法定职业病者才能享有工伤保险待遇。

    随着工业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改变。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被界定为10大类115种。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关系密切,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卫生从预防角度出发,面向职工群体实施预防职业病的各项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的影响,这是控制或降低职业病发生的治本之策。所以,搞好职业卫生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病预防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明确提出了预防职业病的职业卫生要求,同时规定了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应尽的义务和权利。如劳动者有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的权利。职业性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体检、在岗期间定期体检、离岗健康检查和应急健康检查等。

用人单位要配备符合要求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治理存在于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程度进行评价与管理;对劳动者进行健康监护;通过签订合同、作业场所告示牌和警示标识、培训教育,对劳动者进行职业病危害的告知;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劳动者健康档案;进行职业病报告,对患职业病者进行救治,妥善安置;依法为劳动者参加工伤社会保险;落实职业病危害治理和职业病防治经费。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疫苗是指能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免疫力的生物制剂。人类已经发明了许多种疫苗,通过接种可以预防不同的传染病。比如,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为有效的方法。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力武器。l980年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从地球上消灭。”天花曾经是人类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消灭天花就是在全球人群中普遍接种牛痘疫苗产生的巨大成果。2000年之后,我国境内已无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通过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即将在全球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所谓预防接种,就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人体输入死的 (医学上称为“灭活”)病原微生物、或丧失致病能力的病原微生物、或是病原体的抗原性物质,用它们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的免疫物质,从而增加人体对某种疾病的抵抗能力,使被接种者对这种病不被感染,或者感染后不发病。

    1974年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行了“扩大免疫规划”,该规划在全球推广使用针对6种疾病的疫苗: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结核病和麻疹。近几年,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又成功推广了乙肝疫苗,将其纳入免疫规划。现在,又在推动将流感嗜血杆菌、轮状病毒疫苗、肺炎疫苗、人乳头状病毒疫苗纳入各国儿童免疫规划。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我国目前为儿童提供的一类疫苗为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流行性脑膜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对疫区特殊人群提供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和炭疽疫苗。有些省市还为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流感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受接种的其它疫苗。我国开展计划免疫后,亿万儿童得以免受病痛之苦,效果十分显著。相对于治疗疾病和护理来讲,接种疫苗所花费的钱是很少的。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小贴士

通过接种牛痘疫苗,1980年天花已经从地球上被消灭。

14.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肺结核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它是由一种称为结核杆菌的细菌引起的。结核杆菌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因此肺结核病最为常见。

目前,我国每年结核病发病人数约为l30万,占全球的1.5%,位居全球的第二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在传染病发病网络报告中,肺结核病发病和死亡数始终位居各种传染病的首位,3/4的患者都是青壮年。因此,结核病在我国称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制约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

肺结核主要通过吸入结核病患者或带菌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而传播。结核菌进入人体并不一定致病,只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结核杆菌的毒性很强时,才可能引起结核病。只有痰中能够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患者才有传染性。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排菌肺结核患者是最主要的结核病传染源。

    预防肺结核病的主要措施是早期发现结核病患者。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大多是通过与肺结核患者的接触而引起的。传染性最强的是痰中带菌、咳嗽剧烈的患者。一名痰中排菌的患者,一年之内通常能使周围密切接触的10~15人受到感染:并且在受到感染的人中,约有l0%可以发病。  

    接种卡介苗,主要是为了预防新生儿发生严重类型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菌在阴暗环境中能生存几个月之久。阳光(主要是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紫外线照射只需要l0~20分钟即可杀死结核菌。

    加强对患者的合理化疗是控制结核病传染和流行最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及早发现排菌患者,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同时,也要教育排菌患者咳嗽时,要用手帕掩住口鼻,或者经常戴口罩,不要随地吐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经常开窗通风,勤晒被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小贴士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可提供

免费痰检、X线胸部检查及抗结核药品。

           ●咳嗽、咳痰两周应怀疑得了肺结核。

           ●坚持规范治疗,结核病可以治愈。

           ●人人关爱结核病人。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早期诊断肺结核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传播给他人的可能性。连续两周以上咳嗽、咳痰、午后发热,面颊潮红、盗汗(睡眠中出汗称为盗汗)等通常是肺结核的可疑症状,如果同时咯血或痰中带有血丝,就极可能是得了肺结核病。

    有的肺结核患者有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月经周期紊乱等症状。

    用显微镜在痰中查找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痰涂片阳性,表示患者正在排菌,是一个传染源,需要积极治疗。

    我国县级和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城镇和城市都设有检查和治疗结核病的专门机构。大部分结核病防治所设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来的卫生防疫站)。在县城和其它中等城市、大城市都有结核病防治所(站),这些机构是专门检查治疗结核病的,拥有专门的检查仪器和设备,还配有专科医生。有肺结核症状者应该到这样的专门机构去检查。

    目前,我国已经对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实行免费检查,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药物。免费检查的范围包括:胸部透视、拍摄×线胸片和痰涂片检查。免费治疗的范围包括统一方案的抗结核药物。每个患者都要认真配合结核病防治人员,接受彻底治疗。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得了肺结核病并不可怕,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是可以治愈的。要树立信心,充分与医生配合,按医生制定的化疗方案规则治疗。完成规定的疗程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要正规接受治疗,一般经过2~3周后,肺结核患者的传染性就会大大降低。

    坚持按照医生要求服药是治愈的最重要条件。

    治疗肺结核主要依靠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化疗是现代最主要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其它治疗方法都是辅助治疗。化疗的原则是早期、合理、联合、规律和全程用药。

    新发现的肺结核患者如果以前从未接受过治疗,则无论病情有多么严重,采用化疗后症状就能很快消失,疾病完全治愈。

    抗结核药的服用需要坚持6~8个月。在治疗期间,即使咳嗽等症状消失,也不能中断用药,一定要完成全程治疗。如果抗结核治疗中断或尚未完成,患者肺中的结核菌可以存活并繁殖,这会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引发耐多药结核病,这时,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可能已不再起作用。

    肺结核的治疗以不住院化疗为主。对少数伴有合并症和危急、重症肺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过敏和/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住院治疗。患者出院后应转到结核病或定点医院继续实施严格的治疗管理,直到疗程结束。

    目前,各地的结核病防治所或指定医院的结核病科都对患者采取“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简称DOTS),也就是说患者每服一次药,都要在医生的直接观察下进行。这有助于患者按时完成治疗。有的防治单位,还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着重介绍规则服药的重要性。然后由患者的家属督导患者按时服药,完成疗程。患者千万不要听信某些广告上不负责任的宣传,不要乱用药物或随便治疗。

    原则上患者在治疗满2个月、5个月、6个月(复治患者8个月)后,应按期送痰到结核病防治中心复查,复查时应带好夜间痰和晨痰。医生将根据查痰的结果调整治疗方法。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化疗方案是根据病情决定的。对于慢性难治的结核病患者,在开始治疗以前需要测定痰中培养出的结核杆菌对哪些药物敏感,然后选用敏感的药物。

    服药后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找医生处理,不要自行停药。

痰中没有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患者,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对结核病患者应该给予关怀和照顾,不应该歧视。结核病患者自己也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会有助于康复。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艾滋病、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和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等3种途径传播的传染病。

艾滋病是l981年在美国首先发现并报道的,1983年发现了引起这种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造成各个系统的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等,最后导致死亡。

    乙肝的流行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肝脏分泌消化液的功能会被损害,患者厌食油腻,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发黄、蜘蛛样红痣等,病情严重的就会死亡。

    我国是丙肝的高流行区。在一般人群中丙肝的感染率约为3%。

    人们通常经由以下途径感染上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毒:

    1)通过性交传播: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

    2)通过血液传播:如果输用了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移植了感染者的器官或组织,皮肤和黏膜的破损伤口(包括肉眼看不见的破口)接触到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者的体液,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和剃须刀、未经彻底消毒的注射器、纹身、拔牙,或者被病毒污染的针头意外刺伤都可能造成传播。

    3)母婴传播:已感染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幼儿。

    目前,还没有可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疫苗,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就成为病毒携带者并具有传染性。我国目前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实行“四免一关怀”的政策,具体内容包括:①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②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③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及时提供免费的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④对艾滋病遗孤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和必要的生活费用;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进行关怀和救助,反对任何歧视行为。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给予生活补助。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治疗乙肝的特效药物。给健康人注射乙肝疫苗可以起到终生预防的效果,我国适龄儿童都可得到免费接种。乙肝携带者除不能献血、不能从事幼托和饮食服务仃业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定期去医院检查。

    艾滋病和乙肝、丙肝只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途径传播,不会通过空气、水或食物传播,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通过一般社交中的接吻、拥抱、咳嗽和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乙肝、丙肝患者或感染者进行一般接触,不会被感染。

为了避免感染他人,艾滋病、乙肝、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也应特别注意,不要让自己的血液(如外伤出血和月经血)、唾液和其它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本人所用剃须刀、牙刷、盥洗用品,不要与他人互相借用。

18.蚊虫、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蚊子、苍蝇、蟑螂和老鼠等不仅骚扰人们休息,而且能传播疾病,所以被称为“四害”。

    鼠疫就是由老鼠、旱獭等动物传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老鼠等动物患鼠疫后,如果跳蚤叮咬了鼠疫病鼠,再去咬人,就有可能将鼠疫传播给人。目前,鼠疫的流行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在西北、西南等地区动物之间传播的鼠间鼠疫仍有发生,所以对鼠疫不能麻痹大意。链霉素等抗生素是治疗鼠疫的主要药物。预防鼠疫主要的措施是发现病鼠后要及时报告,封锁疫区,隔离患者并惊醒治疗等。

    老鼠还是流行性出血热(乙类传染病)的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往往接触过感染鼠的粪尿,或曾在感染鼠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过生产劳动。患病后的典型症状有“三痛”(头痛、眼眶痛和腰痛),“三红”(面红、颈红和胸红)。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患者要积极治疗。

    老鼠也是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重要传染源。钩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衣种微生物——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钩体可感染猪和老鼠等动物。受染猪或鼠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钩体,人们在抗洪救灾或抢割水稻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疫水,钩体就在这时穿过人体有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体内。钩体病一般发生在7~8月。

    蚊子可以传播乙型脑炎(乙脑)、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蚊子叮咬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在南方地区,患者多为10岁以下的儿童。病死率相当高。预防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

    疟疾是一种流行快、反复性大的常见寄生虫病,流行遍及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流行最为严重。每年有4亿人患疟疾。在我国疟疾多分布在南方。病原体是疟原虫,雌蚊吸食疟疾患者的血液后疟原虫在它体内发育,蚊子再叮咬其他人时,疟原虫就随着它的唾液注入人体。预防疟疾的主要方法是灭蚊、治疗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用蚊帐、驱蚊剂等防蚊,也可以服药预防。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子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至今,东南亚地区的发病率仍然较高。2002年,我国的香港和台湾等曾有流行。症状是发热、骨和关节剧烈疼痛。预防的主要方法是防蚊灭蚊。

    苍蝇、蟑螂可以传播肠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病等。

    防制四害的综合措施包括净化环境、消除或控制四害孳生地以及直接诱杀灭四害等。易招引或孳生四海的行业和场所,应有完善的防范杀灭措施。吃剩的饭菜、瓜果要加盖防蝇罩。要积极杀灭苍蝇、蟑螂。提倡使用纱门、纱窗、蚊香、蚊帐等防止蚊子叮咬。目前家用杀虫剂以气雾剂为主,其中的添加剂,如甲苯等溶剂,以及低沸点的气雾载体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健康也有间接危害。

    使用家用喷雾剂的时候,要注意掌握适当的剂量。一般l5平方米的房间,喷3~4秒钟就能达到需要的喷量。使用时,先在空中喷一下,然后再在害虫容易隐蔽栖息的角落里喷洒。要学会将三四秒钟的喷量,合理分配在空间及害虫隐蔽的角落。喷洒后离开房间,关闭门窗;进入后应先开窗通风。不要认为喷得越多效果就好。过量喷洒不仅浪费药液,而且还会污染环境。

    灭鼠的方法很多。物理捕杀包括采用笼(鼠笼)、夹(鼠夹)、压(石板压)、扣(金属面盆倒扣)、淹(水缸翻板淹)、翻(翻草堆)等方法捕杀。也可使用药物诱杀。使用灭鼠药必须选用安全、高效的抗凝血杀鼠剂和肉毒毒素灭鼠剂,如“大隆”、“溴敌隆”、“敌鼠钠盐”、“杀鼠迷”、“杀鼠灵“、“杀他丈”和C型、D型肉毒毒素等。在室内,毒饵可沿墙根放置,或投放在鼠洞口和鼠类活动场所。每20平方米放3~4堆。慢性药毒饵每堆l5~20克,投饵次日,根据前一晚的消耗量进行补充,连投7~10天。注意不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毒鼠强”、“氟乙酰胺”等剧毒鼠药。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警报信号。

癌症(恶性肿瘤)是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癌症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大约有l/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而痊愈;还有1/3的癌症,通过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采纳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发生。合理膳食可以预防乳腺癌、结肠癌、食管癌和胃癌。不吸烟(不吸二手烟)可以预防肺癌、口腔癌、胃癌、胰腺癌、喉癌、膀胱癌、肾癌、白血病、肝癌等多种癌症。改变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减少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对预防各类癌症都有重要意义。

    癌症的发生是引发癌症的许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通常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引起癌症发生的因素主要有化学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和病毒感染等,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免疫、年龄等也密切相关。

    许多癌症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关。例如:子宫颈癌是由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引发的;人类乳头瘤病毒还可导致肛门癌、外生殖器癌和口腔癌;幽门螺杆菌引发的胃癌在我国非常普遍;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都会使患肝癌地可能性增加20倍以上。积极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和幽门螺杆菌等感染,可以减少相关癌症的发生。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癌症治疗水平的关键。

    有鼻咽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肺癌、食管癌、子宫颈癌、恶性黑色素瘤等癌症家族史的人;患有胃息肉、慢性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疾病者;长期吸烟者;有频繁婚外性行为者等,要特别注意预防癌症,应当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高度重视癌症早期的危险信号,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癌症。可以自我观察或者感觉到的癌症早期危险信号主要有:

1)异常肿块:乳腺、颈部、皮肤和舌等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经久不消或逐渐增大的肿块。

2)疣痣增大: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变浅,迅速增大、脱毛、瘙痒、渗液、溃烂等。特别是在足底、足趾等经常摩擦的部位。

3)异常感觉:吞咽食物的哽咽感、胸骨后闷胀不适、疼痛、食管内异物感。以上症状进行性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4)溃疡不愈:皮肤或黏膜经久不愈的溃疡,有鳞屑、出血和结痂等。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进食后上腹闷胀,并逐渐消瘦、贫血等。

    6)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变形,带血或黏液。

    7)呼吸系统: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听部和鼻咽部:耳呜,听力减退,鼻出血、鼻咽分泌物带血和头痛。

    9)妇科:月经期外或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泌尿系统: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如果自我检查、观察发现自己身体存在着上述的异常情况,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确诊患了癌症,要在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要相信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并且积极配合治疗。不要多头求医,更不要听信游医和广告。

癌症综合康复治疗非常重要。癌症的综合康复治疗是指:癌症患者在医院接受完成了规范治疗出院后,还需要将西医、中医、心理、营养和体能锻炼等多种方法,科学地综合运用于康复治疗中,调整心理状态、改善生理机能。乐观的心态、平衡的膳食、适当的锻炼、合理的用药、定期地复查是癌症患者康复的5项基本原则。

20.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急救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对患者的生命来说,最严重的威胁是呼吸、心跳的骤停。

    心肺复苏,是最重要、最普及的急救技能,主要用于心脏性猝死等危重急症以及触电、淹溺、急性中毒、创伤等意外事件造成的心跳、呼吸骤停。

    如果能在心跳、呼吸停止4分钟内,立即在现场给予有效、正确的抢救,则患者的存活率可高达50%;而如果在心脏骤停10分钟后再开始抢救,即使医生再高明、医疗急救设备再先进,抢救也几乎无效。

如果患者神志不清、面色灰白、口唇青紫,既摸不到脉搏,也听不到心跳、呼吸的声音,并且瞳孔散大,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如下步骤:

(1)保持呼吸道畅

    “开放气道”。使患者平卧,迅速清理其口、鼻内的呕吐物、分泌物、痰液、血块或泥沙、假牙等;松开衣领,使患者的头部充分后仰,这样可以打开气道,使呼吸道处处于平顺畅通状态,气体容易进出。不要为了使患者“舒服”,而在他的头下垫上枕头。

    “开放气道”的方法是:一只手放在患者的额头上往下压,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患者的下巴(下颌骨)上往上举,使患者的头部后仰,气道得以打开。注意不要把手或胳膊放在患者的脖子上。

2)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立即施用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救护人用自己的嘴,紧密地包严患者的嘴,然后对着患者的嘴吹气,使患者被动地进行呼吸,从而达到“肺复苏”。

    具体方法是:救护人首先打开患者的气道,深吸一口气.然后紧密地对着患者的嘴(不要漏气)吹进,同时用放在患者额头上的拇指和示指捏紧患者的鼻孔,以免气体由此漏出。吹气时,可将一块简易呼吸面膜或薄手绢、纱布垫隔于救护人和患者的嘴之间。

    吹气力量的大小,以一口气吹进去能见到患者的胸部略有气后略见患者胸部隆起为度,如果吹气后不见胸部隆起,则可能是气道阻塞或吹气力量过小。吹入气后,救护人将嘴离开患者的嘴部,深吸~口气,然后再吹气,每分钟吹l2~15次。

 3)胸外心脏按压术

    无论心脏骤停的原因是什么,都需要进行心脏按压术。

具体方法是:患者平卧在木板床上(或地板上),或背部垫上木板;救护人站在(或跪在)患者的一侧。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的中下段(相当于两乳头连线的正中间),另一手掌重叠放在这只手背上,帮助加压;双手重叠,并借助救护人员体重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冲击性按压,使患者的胸廓下陷3~5厘米。在最大压缩位置上停留半秒钟,然后突然放松毫压力,但双手并不离开胸骨部位;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按压90~100次。

心脏按压与口对口吹气,两者必须协调进行。一般是每吹一口气,再按压心脏5次。如果现场抢救人员只有一个人,则可以先吹两口气,然后做15~30次心脏按压。

如果心脏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了30分钟,患者仍然无反应,则现场抢救可以停止。

(4)胸外叩击法及自动体外心脏除颤术

    如果发生心脏骤停前的瞬间出现心室纤颤性颤动(简称心室纤颤,一般持续数分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心脏骤停相同(仅在心电图形上有差异)。救护人应立即将手握成空心拳头,在患者的胸部正中处(胸骨下1/2处),用力叩击1~2次,心跳有可能恢复,如果叩击无效,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1990年代以来,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已在公众场合逐渐推广使用。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能有效地消除心室纤颤,使心脏猝死的救治存活率大大提高,而且经过培训的民众都可以使用。一些国际机场(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要公共场所(如故宫)已配置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

2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一样,取决于许多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出生前和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生物因素;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心理因素;以及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环境等社会因素。

心理卫生问题普遍存在。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只是往往自己意识不到。

0~3岁的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差和情绪行为不良等。

4~6岁的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对家长的依赖,与小伙伴相处困难。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儿童会拒绝上幼儿园或表现孤僻、不合群。

7~12岁的小学学龄儿童和l3~18岁的少年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包括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环境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育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

l9~55岁的中青年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

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此外,抑郁、焦虑、自杀等与心理、精神相关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心理卫生问题是可以通过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寻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等方法解决的。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生活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有助于心理卫生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如果怀疑某人存在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应及时劝告或送其到医疗机构检查。

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治疗。对精神障碍,也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等方法。被确诊患有精神障碍者,应及时遵照医嘱,接受正规治疗。对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人应当关爱、帮助,不得歧视。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无论是先天残疾的人员还是后天致残的人员,无论患了什么疾病的人,都应当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患者都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他们享有与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就医等权利,不要把他们排斥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要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由于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以及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不够,人们往往容易对感染者或患者进行道德判断,把这类疾病与不良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对感染者或患者个人甚至其家庭产生歧视。而感染者或患者出于恐惧,往往不敢暴露自己的检测结果,或延迟寻求治疗,从而影响疾病的尽早治疗,并可能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方法,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心理上会有很大的压力,并可能以不同的态度接受患病的现实。在面临歧视时,有可能产生自卑、绝望、愤怒甚至报复的想法。因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的歧视不仅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成员对患者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社区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病残人员,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

23.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记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以甲型流感对人类威胁最大。流感病毒经常发生变异,即出现新亚型。当新亚型出现时,由于人群体内普遍没有针对新亚型的免疫力,所以容易感染,从而造成大流行。流感以冬春季节多发。流感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流感主要由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传染期约l周,开始发病的2~3天传染性最强。流感病毒可通过咳嗽、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给他人,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

    得流感后,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就会出现流感症状。主要是突发畏寒、发热,伴有全身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例如鼻塞、流涕、咽痛和咳嗽等症状相对较轻。严重者可以出现流感病毒性肺炎(肺炎型流感)、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等,并可引起死亡。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控制流感的重要措施。患者出现流感症状后,要立即到医院就诊。被怀疑得了流感的人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将流感传播给他人。患者应就地隔离治疗l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的患者外出应戴口罩。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开窗通风。患者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经阳光暴晒2小时。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当尽量少参加或者不参加集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避免到患者家里串门,以减少感染机会。要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中药板蓝根等对预防流感有一定作用。也可以按照医生意见服用药物预防。平时要养成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纸或手帕遮掩的好习惯。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可使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来对付病毒的侵犯,从而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特别是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和准备怀孕的妇女最好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不同于感冒。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普通感冒也称普通感冒综合征,主要由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包病毒等引起。流感的症状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全身中毒症状不重,一般不发热或偶有低热,如果没引起并发症,大约在5~7天内痊愈。得了流感需要及早隔离治疗,得了普通感冒一般不需要服用药物或者只作对症治疗。

24.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农户家中常存有农药,倘若存放不当,时间长了,标签脱落或模糊不清,难以分辨,就容易发生误用;如果农药存放在小孩可以拿到的地方,小孩也可能误服农药而中毒。因此,农药不要存放在人、畜、禽经常活动的地方,尤其要注意存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存放位置要固定,最好能上锁。农药也不能与粮油、豆类、种子以及蔬菜同室存放,多种农药最好隔开保管、存放,以免相互影响。

    农药的标签要朝外,如果标签脱落或字迹不清,要及时粘好或把名称重新描清。有些农药容易挥发,每次使用后一定要将瓶盖拧紧,避免因挥发、漏洒而影响人体健康。大多数粉剂农药在高温下容易分解、挥发、甚至燃烧爆炸,因此要保持干燥,并放在阴凉处。乳油剂和烟熏剂农药不能与火柴、机油、鞭炮等易燃易爆物品放在一起。已失效的农药要妥善处理,切不可乱丢乱放,以免污染食物和水源等。

许多家庭都会设立小药箱,储备常用治疗药,以便应急。然而,如果不注意科学合理地保存药品,就可能发生药品过期、变质,或因弄丢说明书而无法正确使用,甚至发生误用。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小药箱的功用,要注意将药品存放在固定的位置,用过之后再放回原处。最好将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别存放,无关物品,特别是农药等危险物,不应与之混放,同时也不要随意利用空药瓶装药品,以免误用。要保持药品包装完整,字迹清晰,有条件的,还可建立家庭药品档案,将药品分门别类保管。可先将储备药品分为内服、外用两大类;再按药品名称、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失效期等制成表单。一旦需要即可查表,能起到方便、安全用药的作用。有小孩的家庭,要特别注意防止小儿误服、误用。尤其是糖衣片、止咳糖浆等颜色鲜艳、有甜味的药品,容易被小孩误服,一定要放置在儿童拿取不到的地方,必要时加锁。

    另外,保管中还应注意药品质量问题。药物都有失效期,保存不当很容易造成过期失效,轻则浪费药物,重则误用后引起不良反应。西药大部分是化学制剂,受阳光照射会加速变质,药效降低,甚至变成有毒的物质。因此,储存药物要放在阴凉处,注意避光、防潮。使用时还要检查外观是否有明显变化,如果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外壳发生粘连或开裂;胶囊出现粘连、开裂;丸剂粘连、霉变或虫蛀;散剂严重吸潮、结块、发霉;眼药水变色、混浊;软膏剂有异味、变色或油层析出等,就不宜再用。

    家庭用药时,许多药名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使用时稍有疏忽就可能张冠李戴,导致悲剧发生。有些药物在规格、外观等方面十分相似,但在功能和疗效方面却截然不同,使用中也应警惕,以防止误用。

    中毒是常见的儿科急症。一旦发现儿童行为异常、无故哭闹、厌食、呕吐、嗜睡、昏迷时,应考虑是否中毒了,特别是发现药物或其它有毒物质丢失或缺少时,更应考虑是否有中毒的可能。

如果家中有人发生中毒,在送医院或救护车到达前,家属可采取一些急救措施,这对减轻中毒和挽救生命十分重要。如果是口服中毒,催吐是排除进入胃内毒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只要胃内留有毒物(一般服后4~6小时内)就应该进行催吐,越早越好。即使出现过自发呕吐,仍有必要催吐。最简单的催吐法是用手指或筷子触及患者的咽喉部。催吐前可让中毒者口服适量的微温清水或淡盐水,然后再促使其呕吐。如此反复,直到吐出液变清或无味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毒者出现持续抽搐、服用了强腐蚀剂或者有严重的心脏病,千万不能进行催吐。如果是皮肤接触毒物,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的皮肤,特别注意毛发和指甲部位。如果毒物溅到眼内,应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如果是吸入中毒,应立即将患者从有毒场所移开,并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对已昏迷者,应避免舌根后垂阻塞呼吸道。

在把患者送到医院时,切忌要把确认的农药或药物及其说明书、包装盒等一起到带到医院,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25.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

创伤引起的出血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很常见。出血量大,会迅速危及伤员的生命,而及时抢救,则能使伤员转危为安。学会一些简单的止血、包扎和骨折固定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遇到创伤性出血的伤员,首先应注意伤员的全身状况,有没有休克、骨折、内脏损伤、内出血等。血液呈喷射状的出血,是动脉出血,后果多较严重,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注意不能用手接触伤口,不要把灰土等粉末撒在伤口上止血,不能用不物品处理伤口。

加压包扎止血法最为常用。方法是用消毒纱布垫盖住伤口,然后用绷带、三角巾等紧紧包扎。情况紧急时,也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手绢、布料等代替纱布。

    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把从骨头表面经过的动脉压住,阻断血流。必要时,也可以用手掌或拳头。这种方法效果很快,但不能持久,只能在紧急时用一下,接着转用其它方法。

    身体上有许多动脉都从靠近体表的骨头表面经过,必须熟悉这些部位,才能施行手压止血。例如,大腿、小腿等部位出血时,在大腿根部腹股沟中点的稍内侧能触到股动脉的搏动,然后把两手的拇指重叠,或把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一齐将股动脉压在股骨上。

    如果是动脉大出血,用上述方法难以达到效果,必要时可以使用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可以压住出血的血管,阻断血流,但它只能用在四肢动脉的出血。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橡皮管等具有弹性的管带,情况紧急时也可以用绷带、三角巾等棉织软物,但绝不能用塑料带及铁丝等。最好用充气式止血带,因为它的压力均匀,止血效果好,对组织没有损伤。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造成局部缺血时间过长,导致肢体组织坏死,肢体组织坏死严重时甚至不得不截肢。一般止血带只能使用半小时至1小时,最多不能超过2~3小时,而且每隔半小时就应松开1分钟。上止血带时,注意先把毛巾、布块等柔软的东西垫在皮肤上,一定要加上明显的标示,注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止血带,以供接受伤者的医疗单位参考。

    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用屈曲肢体压垫止血法:把绷带或布条卷起来做成软垫,垫在肘关节或胭窝(膝关节的后侧)处,然后使关节尽可能地弯曲,再用绷带或者三角巾把它固定。这个方法只能用于没有骨折的情况下。

填塞止血法是把消毒的纱布、棉垫等填塞在伤口里,上面覆盖敷料,然后再加压包扎。这时所用的纱布、棉垫等一定要消毒。如果情况紧急,也可以用干净的棉布填塞。

    以上这些方法都只能用于急救。采取这些措施后,应把伤者及早送到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现代社会的创伤,常常是多处、多发损伤。如果骨折时,覆盖骨头部位的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损伤破裂,使得骨头折断的一端与外界相通,这就称为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如果急救措施不当,会给日后的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甚至可能会造成肢体的残疾。

对开放性骨折的急救处理要注意伤员整体状况,不能只顾局部而忽视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发生的损伤。

    对骨折部位要临时固定,这样可以减少伤员的痛苦,防止骨折端因活动而增加对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损伤。用夹板固定时,夹板的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在没有固定之前,不要随意搬动伤员或者移动受伤的肢体,如果当时难以找到适当的固定物,可利用躯干或者对侧肢体来固定。

    经过上述必要的处理后,要及时将伤员转到医院治疗。转送要迅速、安全、舒适,途中要注意伤员全身情况的变化。

    搬运脊柱损伤的伤员时需要特别小心。对脊柱损伤的伤员,一定要让他的脊柱保持平直,千万不能用把他抬起来或背起来。一人抬肩、一人抬腿的搬运方法,用绳索、帆布等软担架搬运的方法,都是很危险的,这样会使脊柱弯曲,加重伤情,容易造成截瘫。

    在搬动脊柱损伤的伤员时,最好有三个或四个人,三个人并肩站立在伤员身体的一侧,双手分别托住伤员的肩部、臀部和大腿。一个人站在伤员的头侧用双手固定其头部,几个人动作协调一致地把伤员搬放在脊柱板上(或硬质担架、门板、床板上),用固定带或布带将伤员的头、胸、腰、臀、大腿、小腿、足部固定在脊柱板上(或硬质担架、门板、床板上),再转送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