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A丨李路珂,杨怡菲丨礼用之间——中国建筑、文献与图像中的顶棚(下)丨顶棚

 古建秦 2023-03-28 发布于重庆
礼用之间——中国建筑、文献与图像中的顶棚
Between Ritual and Utility: The Ceilings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and Images

李路珂,杨怡菲
LI Luke, YANG Yifei

3 顶棚的结构—形式策略
3.1 顶棚几何形式的分类
综观中国古代建筑顶棚的几何形式,首先可以从剖面造型的角度分为“平顶式”和“中部隆起式”两个大类,前者对应平棊、隔井天花、裱糊顶棚等没有显著高度变化的顶棚形式,后者对应藻井、坡顶、拱顶、穹隆等中部隆起的顶棚形式(图26a~f)。

图片
26 顶棚基本单元的平、剖面类型,李路珂 绘

平顶在空间上没有方向性,但可以通过顶棚贴络或绘制的二维图案来塑造方向性(图10)。

中部隆起的顶棚在空间上具有较为强烈的方向性,因此可以按照其方向性的不同分为“轴线式”和“中心式”两个大类(图26-1~5):

“轴线式顶棚”是中间高、两边低的轴对称式空间形态,一般的双坡式或拱券式屋面结构均可自然形成此种形态,在室内增加峻脚或轩顶则是在这一空间形态基础上进行修饰的做法(图26-5、26f)。

“中心式平面”的顶棚通常采用方形、圆形、八角形等中心对称的轮廓形式,形成四周低、中心高的伞状空间结构,攒尖式或穹隆式的屋面结构可自然形成此种形态,如果建筑屋面结构为“平顶”或“轴线式”顶棚,那么施加一个中部隆起的藻井则是为室内空间赋予“中心性”的关键性操作(图26-1~4、26b~e)。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和希腊建筑均以坡顶为主要形式,但主入口的方向有所不同。希腊式殿堂的主入口从山面进入,主入口轴线与屋脊轴线重合,双坡屋顶在中央隆起的部分恰可形成尊像上部的高耸顶棚,而中国式殿堂的主入口从檐面进入,主入口轴线与屋脊轴线垂直,中央尊像上部屋顶与左右两侧没有高差变化,于是在尊像上方添加藻井便成为塑造中心性的必要手段(图27)。

图片
27 神殿顶棚与造像的关系:古希腊与古中国的比较
a-希腊雅典帕提农神庙:室内供奉雅典娜神像的一种复原想象 (Benoit Loviot, 1879-1880),来源:巴黎美术学院藏[88]174
b-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带有观音像的横剖面实测图[81]5-4-15

3.2 汇聚与抬升的结构—形式策略
中国古建筑顶棚形式种类繁多,但作为中部隆起的中心式顶棚,不论采取何种材料和形式,都需要解决一个结构上的关键问题,即众多结构部件向心汇聚,同时向上抬升,不同的结构策略导向不同的形式类型。基于此,本文将中国古代建筑顶棚的结构—形式策略分为3种类型(图28-30):

(1)鬭尖/拱壳式:
此类型实际上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构体系(图28a)。

图片
28 中心式顶棚的结构–形式策略分类,李路珂 制图

图片
29 三种结构策略的代表性案例:木结构     
a-鬭尖式:(辽)应县木塔首层藻井[89]图版58
b-出跳/叠涩式:(元)山西芮城永乐宫纯阳殿内槽藻井
c-抹角式:(金)山西应县净土寺藻井

图片
30 三种结构策略的代表性案例:东汉时期的砌体结构
a-拱壳式:(东汉)山东禹城汉墓第一室[90]
b-出跳/叠涩式:(东汉)沂南古画像石墓[60] 
c-抹角式:(东汉)沂南古画像石墓[91]

“鬭尖式”即采用多条斜向角梁(或称“阳马”)向内并向上斜挑,汇聚于顶心,上设背版,形成下方伞形空间。以杆件汇聚形成遮蔽物骨架的做法与制度在中国战国时期已经成熟,较完整的实物形象见于秦陵铜车马中(参见本文2.2.3节)。《营造法式》鬭八藻井中的“上层鬭八”属于此种结构,“鬭尖亭榭”亦属于此种结构。代表性实例如应县木塔首层藻井等。

而“拱壳式”源于小砖拱壳砌筑技术,在中国大约产生于西汉末期,成熟于东汉时期,此后广泛地用于砖石结构的墓室、塔及“无梁殿”等。

之所以将两种结构做法归于一类,是由于众多不同结构类型的实例显示出形式上的相互模仿倾向,例如砖石拱壳以拼砌、浮雕或绘画等表现出角梁汇聚的轮廓形式,而木结构藻井又特意作出角梁(阳马)的弧度84)[4]以模仿拱壳轮廓(图31、16)。

图片
31 “鬭尖”与“拱壳”的相互写仿
a-b-拱壳以拼镶写仿鬭尖:(金)侯马董明墓藻井,来源:山西 考古所侯马工作站藏[92]图版35[91]
c-d-鬭尖以弧度写仿拱壳:(宋)宁波保国寺大殿藻井[8][93]

(2)出跳/叠涩式:
即采用小尺度的构件层层叠垒出跳,以完成较大尺度的顶盖。这一结构形式通用于木框架结构和砖石砌体结构。东汉时始见的叠涩式拱券顶棚可以看作此类结构的早期遗存。木结构藻井中常见以斗槽版支撑压厦版向内出跳,露明一侧加斗栱层或浮雕华版进行垫托。《营造法式》鬭八藻井的方井及八角井均为此类结构;北京紫禁城明代南薰殿、清代太和殿等藻井亦属于此类(图28b)。

(3)抹角式:
一般在底层方形框架上施抹角梁(在鬭八藻井制度中称为随瓣枋),上层向内收缩并形成四边形、六边形、八角形或圆形框架,这一结构形式亦通用于木框架结构和砖石砌体结构。东汉墓室中已可见到此种结构,而应县净土寺大殿、易县开元寺大殿内的小藻井等亦属于此类。刘致平先生(或系梁思成先生观点)曾将此种结构形式的起源归于早期建筑的“中霤”或天窗,并盛赞其巧妙:“其用料可木可石,搭交处可免钉凿榫卯之难,可用较短材料得较长跨度,又可得室内最大高度”[5]2(图28c)。

3.3 结构—形式策略的传播与综合
通过中国砖石墓葬的考古遗存可以确定,在公元1-3世纪的东汉时期,已经出现了上述3种结构–形式类型,从仿木结构的迹象来看,这3种形式在木结构建筑中也已得到应用(图30、17b)。

在4-9世纪,只有极少的木结构建筑保存下来,关于藻井的实例主要存在于砖石结构的墓葬或石窟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阿富汗、新疆及河西走廊等地的遗存中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穹隆、抹角和叠涩等做法(图32、33)。其中,阿富汗和新疆高度相似的半球形穹隆尤为引人注目,一些图像证据表明其和佛教曼荼罗的象征有关(图32a、33a)[94]。这一时期,拜占廷、萨珊伊朗、中国和游牧汗国的力量在中亚交汇,而此种富有框架结构意味的穹隆,或许正是文明交会的产物85)[95][96]271-281  (图34)。

图片
32 中亚地区4-7世纪的拱壳式和抹角式顶棚
a-拱壳式:(4-8世纪)巴米扬弗拉迪石窟E窟顶部[94]图25
b-抹角式:(4-8世纪)巴米扬第15窟顶部
c-抹角式:(6-7世纪)塔吉克斯坦住宅天窗复原图[96]227

图片
33 河西走廊及新疆墓葬及石窟中的顶棚遗存
a-拱壳式:(6-7世纪)库木吐喇石窟谷口21窟[97]23,280 
b-拱壳式:(6-8世纪)森木塞姆15窟[98]143
c-抹角式:(7-12世纪)克孜尔石窟167窟[99]图版74,[100]188    
d-抹角式:(3-5世纪)甘肃高台地埂坡M3墓顶[101][102]
e-抹角式:(4-5世纪)敦煌莫高窟272窟顶[103]图45
f-叠涩式:(8-9世纪)敦煌莫高窟第9窟顶[[65]图80

图片
34 藻井结构策略的时空分布及可能的传播线路,杨怡菲 制图

在北宋以后,藻井的类型和形式极大丰富,其实质是将上述不同的类型单元进行横向组合或纵向叠加,从而形成多样的综合形式。例如,从方形的内部空间转换为八角形的“鬭八”,往往先采取抹角的方式做一个转换层,再叠加上层鬭八。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独乐寺观音阁,宁波保国寺大殿均采用了此种方式。底层方井通过抹角层而形成上层八角井之后,也可以不叠加“鬭八”,而是采用斗栱层或枋木层出跳的方式逐层内收,顶部留出更大的空间布置龙凤等装饰题材,如永乐宫三清殿明间外槽藻井、永乐宫纯阳殿外槽藻井,紫禁城太和殿藻井,紫禁城南薰殿藻井均属此例(图35、36)。

图片
35 藻井结构策略的发展与综合,杨怡菲 制图

图片
36 综合式藻井举例
a-抹角+鬭尖的案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藻井
b-抹角+出跳的案例:永乐宫纯阳殿外槽藻井
c-抹角+出跳+鬭尖的案例: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当心间藻井, 来源: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李路珂 摄

《营造法式》鬭八藻井为3种结构的综合,首层为方井,经由“出跳式”的斗栱层向内、向上收缩抬升,又经由“抹角式”转换为八角井,再次由“出跳式”斗栱层向内、向上收缩抬升,最后以“鬭尖式”收束于顶心枨杆,枨杆下安明镜,在装饰的同时,也遮盖了鬭尖结构的众多卯口。与之类似的还有易县开元寺大殿藻井,由方井、八角井和鬭八3层叠加(图35、37)。

图片
37 营造法式鬭八藻井分解图,杨怡菲 绘

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藻井在平面上进行组合,可以产生更为丰富的变化和室内空间层次(图41)。

4 顶棚的等级与空间层次
4.1 等级的意义
顶棚的等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先秦礼器“帟”的延续,主要体现于两点:

(1)使用权专属于高等级的建筑,只可用于皇家建筑或官署、祠庙。这在唐代以后各朝有着明确的规定,如唐《营缮令》规定“三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105]575,宋代86)[15]3600、明代87)[106]252均有相关制度条文。

(2)可通过规模、层数和装饰进一步细分其等级。例如宋《营造法式》有“鬭八藻井”内方8尺,分为方井、八角井、鬭八3层,逐层用斗栱(1.2寸材)内收并抬升;而“小鬭八藻井”内方仅4.8尺,分为八角井和鬭八两层,其中用小型楼阁平坐(0.4寸材)抬升;等级较低的“平棊”则不用斗栱层抬升,仅在平板上作贴络或彩绘装饰[107](图38)。

图片
38 《营造法式》中的“鬭八藻井”与“小鬭八藻井”,杨怡菲 绘

在实例中还有更丰富的做法,例如进一步扩大尺度88),添加天宫楼阁、雕饰华版等装饰要素,形成更高等级的空间(图39);或应用于更小的尺度,仅添加一个斗栱层,形成略高于平棊的空间深度(图40);或大小结合,形成丰富递进的层次(图41)。

图片
39 采用天宫楼阁、雕饰华版的藻井案例
a-(金)山西应县净土寺大殿明间藻井[6]
b-(明)北京智化寺如来殿藻井,来源: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图片
40 仅用斗栱层的小藻井案例
a-(辽)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殿小藻井,来源:中国营造学社纪 念馆藏
b-(元)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后槽小藻井

图片
41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藻井:大小结合,形成递进层次[6]108

4.2 空间的层次
正如上节所述,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藻井在平面中的有序排列是塑造空间层次的有效方法。这一设计方法也在《营造法式》对于藻井施用位置的规定中体现出来:“凡藻井施之于殿内照壁屏风之前,或殿身内前门之前,平棊之内” [4],小鬭八藻井则施于“殿宇副阶之内” [4]。根据 《法式》殿堂结构平面布局的特点,通常以铺作层为界,分为内槽、外槽和副阶3个部分,“殿内照壁屏风之前”指室内核心空间——内槽,这一区域通常放置尊者的座位,或神殿的尊像;而“殿身内前门之前”指外槽,通常是参礼的区域;“殿宇副阶之内”指外廊,为参礼的过渡和准备区域。这3处施以不同规模的藻井,可以有力地营造室内的中心性和层次感(图42)。

图片
42 《营造法式》中藻井的几种位置89)[20]

在实例中,上述3处空间均设藻井的情况并不常见,现存宫殿建筑或宗教建筑中的主要殿堂,大多数仅在室内核心空间设置藻井(图44a~c),也有少数仅在参礼空间设置藻井(图44d),两类空间同时设置藻井的情况仅见于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和纯阳殿(图43)。

图片
43 (元)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的平棊和藻井布局90)

永乐宫由全真教祖师吕洞宾(号纯阳)的故居和祠堂发展而来,1262年正式立碑命名为“大纯阳万寿宫”,明确其为蒙元统治者祈福延寿的意图[108] [109]筑群中最主要的两座殿堂均为尊像空间和参礼空间同时设置藻井,其中参礼空间的藻井尺度略大,体现出微妙的尊卑次序。藻井对空间层次的塑造作用也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图44e~f)。

图片
44 宋至清代的几座带有藻井的建筑剖面
a-c-仅在室内主尊或主座上方布置藻井的例子
a-(辽)蓟县独乐寺观音阁[110] 
b-(辽)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111] 
c-(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112]
e-f-在室内主尊及主要参礼空间上方均布置藻井的例子
d-仅在室内主要参礼空间上方布置藻井的例子:(宋)宁波保 国寺大殿[87]
e-(元)芮城永乐宫三清殿[113]
f-(元)芮城永乐宫纯阳殿[113]
g-在平棊内布置斗栱层,形成“小藻井”的例子:(辽)易县开 元寺毗卢殿[114],杨怡菲 改绘

5 结语
本文通过文字史料、图像史料、考古遗存和建筑实例,简要地回顾了中国从穴居时代到晚清时期的顶棚发展史,可以看到顶棚经由原初的功能性部件——防尘的帐幕、采光的天窗——在数千年前就已作为礼制系统的一部分,被赋予了尊崇和中心的意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顶棚吸收了“井”“莲花”“穹隆”等形式要素,成为人们与上天沟通、祈求脱离灾害困扰的媒介。而 “汇聚”与“抬升”的结构策略、“中心对称”与“编织”的几何法则成为了人们创造顶棚形式的基本语汇,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语汇的组织方式,便可自如地重塑室内空间。这是中国建筑体系采用简约统一的构架形式塑造千变万化的场所特性的关键所在。

在这部演变史的末期,随着裱糊技术的兴起,顶棚得以在二维平面上脱离结构与几何的束缚,抵达形式上的极简和自由。

注释

1)《建筑学名词2014》顶棚(ceiling):建筑物房间内的顶板。吊顶(suspended ceiling)又称“悬吊式顶棚”。悬吊在房屋结构层下的顶棚。该书没有“天花”词条,仅在古建筑装修词条内保留相关说明。
2)《建筑空间组合论》天花:作为空间的顶界面,最能反映空间的形状及关系……通过天花处理还可以达到建立秩序,克服凌乱、散漫,分清主从,突出重点和中心等多种目的。
3)《辞海》(第6版):顶棚,亦称“顶棚”“平顶”。屋顶或楼板底部的表面层。一般加以抹灰或其他装修等,使其平整明亮、清洁美观。为起到遮蔽、隔热、保温或改善音质等作用,有些顶棚还做成悬吊层,称“吊顶”。
4)《营造法式》卷二·总释下。
5)《周礼注疏》卷六,郑玄注:帟主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尘。幄、帟皆以缯为之。凡四物者以绶连系焉。……注:张帟,柩上承尘。
6)音yì。
7)《周礼注疏》卷六: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
8)《周礼注疏》卷六:凡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绶。大丧,共帷、幕、帟、绶。三公及卿大夫之丧,共其帟。
9)《周礼注疏》卷六:凡丧,王则张帟三重,诸侯再重,孤卿大夫不重。
10)《说文解字》卷七下(新附):在上曰帟。从巾。
11)《释名》卷六··释床帐:小幕曰帟,张在人上,帟帟然也。
12)《周礼注疏》卷六,汉郑玄注:帟主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尘。
13)《楚辞章句》卷九注:朱,丹也。尘,承尘也。筵,席也。……言升殿,过堂,入房,至室奥处。上则有朱画承尘,下则有簟筵好席,可以休息也。
14)《宋史》卷一百五十三·舆服志:(景佑)三年,臣庶之家……凡帐幔、缴壁、承尘、柱衣、额道、项帕、覆旌、床裙,毋得用纯锦徧绣。
15)《后汉书》卷八十一·雷义传:义尝济人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谢之,义不受。金主伺义不在,默投金于承尘上,后葺理屋宇乃得金。金主已死,无所复还,义乃以付县曹。
16)《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二·承尘十四:七则故事分别为:朱画承尘、金箔承尘、投金于上、弥猴走上、鸠来为福、鸡落恐怖、有神能语,文献来源包括先秦的《楚辞》及魏晋南北朝之间成书的《后汉书》《支僧载外国事》《抱朴子》《搜神记》《裴子语林》。
17)《营造法式》看详·诸作异名:平棊:其名有三:一曰平机,二曰平橑,三曰平棊。俗谓之平起。
18)《营造法式》卷八·平棊:造殿内平棊之制:于背版之上四边用桯,桯内用贴……背版长随间广。其广随材合缝计数,令足一架 之广,厚六分。……凡平棊施之于殿内铺作算桯方之上。
19)《营造法式》卷二·总释·平棊:以方椽施版,谓之平闇,以平版贴华,谓之平棊。
20)《集韵》卷一·七:棊、碁、櫀,或作碁、櫀,通作棋。
21)《释名》卷四·释彩帛·绮:有棊文,方文如棊也。
22)《大智度论》卷九: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是人华、非人华,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名为天华。
23)《维摩诘所说经》卷二·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24)《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诸天伎乐百千种,不鼓自然出妙音,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宝幢无数诸璎珞,持以供养人中尊。
25)《山房随笔》:元遗山好问……妹为女冠文而艳。张平章当揆欲娶之……往访觇其所向,至则方自手补顶棚,辍而迎之……曰:“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纎尘落画堂。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张悚然而出。
26)《建常平仓厫议》:正厅三间,中间作顶棚,悬圣谕六条。
27)《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十四·上檐七檩三滴水歇山正楼一座下檐斗口单昂斗科斗口四寸大木做法:凡海墁天花,每间按面阔、进深除枋梁各半份得长宽。如面阔二丈四尺,内除天花梁之厚一尺五寸四分,得长二丈二尺四寸六分。如进深除廊一丈六尺,内除天花枋之厚一尺五寸四分,得长一丈四尺四寸六分。以贴梁之厚三分之一定厚。如贴梁厚三寸一分,得厚一寸。
28)明代及以前的文献中称为虏疮、豌豆疮、痘疮、斑疮、疹痘、天疮、痘毒等,未见有用“天花”者。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公布的415万余条明清档案目录,其中169条题名中包含“天花”,54条义项为疾病,114条义项为建筑构件,档案纪年全部在乾隆十年至宣统元年之间。
29)《现代汉语大词典》(2009版)天花:(1)佛教语。天界仙花;(2)指雪;(3)一种急性传染病;(4)长在植株顶部的玉米雄花穗。
30)《扬州画舫录》卷十七·工段营造录:覆橑,今之木顶格也。
31)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公布的415万余条明清档案目录,其中344条题名中包含“顶棚”、“顶隔”或“顶槅”,其中272条与裱糊作相关。档案纪年全部在乾隆三十一年至宣统元年之间。
32)《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四十一·各项装修做法:凡木顶隔,以面阔、进深定长短、扇数。如面阔一丈二尺,内除大柁之厚一尺三寸一分,净长一丈六寸九分。如进深二丈一尺,内除檐枋之厚七寸一分,净宽二丈二寸九分。
33)《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六十·裱作用料:秫秸扎架子每折见方一丈,用秫秸四十五根。每秫秸一根缠二白栾纸,横顺均折每根用二白栾纸八分张。
34)《燕京杂记》:横悬或间以别纸点缀,为丹楹刻桷状,真如油之漆之者。
35)《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六十·裱作用料:海墁天花,用白棉榜纸托夹堂,芋布糊头层,底二号高丽纸横顺糊二层,山西绢托榜纸,过画作画完,裱糊二层。
36)《文选注》卷二:“藻井”句李善注:风俗通曰: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象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
37)《营造法式》看详·诸作异名:鬭八藻井:其名有三:一曰藻井,二曰圜泉,三曰方井。今谓之鬭八藻井。
38)《梦溪笔谈》卷十九·器用:屋上覆橑,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又谓之覆海。今令文中谓之鬭八,呉人谓之罳顶。唯宫室祠观为之。
39)《营造法式》看详·诸作异名:今谓之鬭八藻井。又,卷二·总释下·鬭八藻井条小注:今以四方造者谓之鬭四。
40)“龙井天花”见于乾隆二十六年十月十七日《为暂借修理正觉寺大殿内里龙井天花等项续添活计所需银两事》、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十一日《为领取修理元灵宫元极殿内里拆换龙井天花等办买楠木所需银钱事致造办处》。另,光绪十六年《天坛工程做法》载有祈年殿“龙井天花”的详细做法。
41)《太和殿纪事》卷六·木作:明间正中龙天井一座,井底攒凑须发云龙一块……
42)《礼记正义》卷五 曲礼下 汉郑玄注: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也。此盖殷时制也。
43)《礼记正义》卷十六·月令 (唐)孔颖达疏引(南朝宋)庾蔚之的解释:复(地上垒砌的土房)、穴(地下土穴)皆开其上取明,故雨霤之,是以后因名室为中霤也。
44)《礼记集说》卷一〇九:横渠张氏曰……中霤恐是天窗漏明处……盖穴居之处亦必有以取明,及其宫室当深奥处,仍有漏明之所。
45)《朱子语类》卷九十·礼七·祭:上世人居土屋中间开一天窗,此便是中霤。后人易为屋,不忘古制相承,亦有中霤之名。今之中霤但当于室中祭之张以道。
46)《乐府诗集》卷六十八·梁简文帝《东飞伯劳歌》:天牕绮井暖徘徊,珠帘玉箧明镜台。
47)(汉)孔融《临终诗》: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又,《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安宜坊书生:(唐开元时期洛阳定鼎门外)道傍一冢,天窗中有火光。
48)《营造法式》卷八·平棊:或于云盘、华盘内施明镜,或施隐起龙凤及雕华。又,《营造法式》卷八·鬭八藻井:于顶心之下施垂莲,或雕华、云棬,皆内安明镜(小鬭八藻井有同一句)。
49)节选自《宣化辽墓》图165,图172,图版124。
50)《尚书正义》卷五·益稷:孔安国传:藻,水草有文者也。
51)《文选》卷二:李善注:藻井当栋中,交木方为之,如井干也。
52)《文选》卷二:李善注:茄,藕茎也。以其茎倒殖于藻井,其华下向反披。狎猎,重接貌。
53)四库本《风俗通义》无此句。本句录自《文选》卷二·李善注。另见《风俗通义校释》佚文部分,内无“天井”一句。
54)节选自《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图版9,18,20
55)《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另见《汉书》卷一·高帝纪: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
56)《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57)例如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漆箱盖顶有用文字和图像表现的二十八宿天文图。
58)《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汉使曰:匈奴父子同穹庐卧。[颜师古注: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
59)《盐铁论》卷九·论功:匈奴无城廓之守,沟池之固……织柳为室,旃廗为盖。
60)《建筑学名词2014》穹顶(dome):具有一个圆形平面的拱顶结构,通常像圆球的一部分,使用这样的构造以便在所有方向发生相等的推力,在西方教堂建筑中常用。
61)《释名》卷七·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
62)《玉篇》卷十一·穴部:穹,高也。
63)绘星宿、日月、云气、植物等图像。
64)(南宋)李唐(传)文姬归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第七拍局部。
65)《营造法式》卷二·总释下·鬭八藻井小注:“今以四方造者谓之鬭四。”
66)《营造法式》卷二十八·用钉料例:小鬭四、鬭八平棊上并钩阑、门窗、鴈翅版、帐并壁藏天宫楼阁之类,随宜计数。
67)《营造法式》卷二十一·小木作功限二·鬭八藻井:(殿内鬭八:一坐。)下鬭四方井:内方八尺,高一尺六寸,下昂重栱六铺作枓栱,每一朵共二功二分。
68)看详·诸作异名小注:“鬭八藻井,其名有三:一曰藻井,二曰圜泉,三曰方井。今谓之鬭八藻井。”
69)《营造法式》卷二十一·小木作功限二:殿内鬭八:一坐。
70)《营造法式》卷二十八·用钉料例:小鬭四、鬭八平棊上并钩阑、门窗、鴈翅版、帐并壁藏天宫楼阁之类,随宜计数。
71)《营造法式》卷二十一·小木作功限二:其上曰鬭八,径四尺二寸,高一尺五寸,于顶心之下施垂莲或雕华云棬,皆内安明镜……上层鬭八:高一尺五寸,内径四尺二寸,内贴络龙凤华版并背版、阳马等,共二十二功。[其龙凤并雕作计功。如用平棊制度贴络华文,加一十二功]。
72)《营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制度三·鬭八藻井:鬭八:于八角井铺作之上用随瓣方,方上施鬭八阳马,[阳马今俗谓之梁抹]阳马之内施背版,贴络华文。
73)《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造殿堂内陆面心石鬭八之制:方一丈二尺,匀分作二十九窠 。当心施云桊,桊内用单盘或双盘龙凤,或作水地飞鱼、牙鱼,或作莲荷等华。诸窠内并以诸华间杂。其制作或用压地隐起华,或剔地起突华。
74)《营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制度三·平棊:其中贴络 华文有十三品:一曰盘毬,二曰鬭八,三曰叠胜,四曰琐子,五曰簇六毬文,六曰罗文,七曰柿蒂,八曰龟背,九曰斗二十四,十曰簇三簇四毬文,十一曰六入圜华,十二曰簇六雪华,十三曰车钏毬文。
75)《营造法式》看详·折屋之法:若八角或四角斗尖亭榭,自橑檐方背举至角梁底,五分中举一分。至上簇角梁,即二分中举一分。[若亭榭只用瓪瓦者,即十分中举四分]簇角梁之法:用三折。先从大角梁背自橑檐方心量向上,至枨杆卯心,取大角梁背一半,立上折簇梁,斜向枨杆举分尽处。
76)《说文解字》卷十四上:斗,十升也。象形,有柄。
77)《释名》卷五·释宫室:斗,在栾两头,如斗也。又,《释名》卷六·释床帐:小账曰斗,形如覆斗也。
78)《说文解字》卷三下:鬭,遇也,从鬥。
79)笔者查阅的《营造法式》故宫藏清初钞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25年陶湘刊本均写作“鬭四”而非“斗四”。
80)《梦溪笔谈》卷十九:藻井……吴人谓之罳顶,唯宫室祠观为之。
81)《释名》卷五·释宫室:罘罳,在门外。罘,复也。罳,思也。臣将入请事,于此复重思之也。
82)《六书故》卷三十一:罘罳,网也。
83)《北行日录》下:(大安殿)榻后照屏画龙如本朝。顶为大金龙盘其上,余十间皆结罳顶。
84)《营造法式》:阳马,每鬭八径一尺,则长七寸,曲广一寸五分。
85)在1950年代以前,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藻井形式是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佛教及贸易路线传播至东方的结果。这一认识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大批汉代考古材料被揭示而改变。在夏南悉教授的书中简要回顾了这一认识过程。
86)《宋史》舆服志·臣庶室屋制度: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
87)《明会典》卷六十二·房屋器用等第:洪武二十六年定,官员盖造房屋。并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绘画、藻井。
88)清北京太和殿藻井内方约20营造尺。
89)李路珂改绘,底图取自故宫本《营造法式》卷33第1-2页。
90)李路珂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测绘图纸改绘。

参考文献

[1]建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建筑学名词 20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M]第6版普及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第7卷.营造法式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梁思成,编;刘致平,编纂(执笔).建筑设计参考图集 第10集 藻井[M].中国营造学社,1937.
[6]郭黛姮.华堂溢采:中古典建筑内檐装修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潘谷西,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8]楼庆西.中国建筑艺术全集 24 建筑装修与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黄侃句读.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汉)许慎,撰,(宋)徐铉,校注.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1](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祝敏彻,孙玉文,点校.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文物之美 图册 8 辉煌不朽汉珍宝: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3](汉)王逸,撰,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4](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5](元)脱脱,等,撰. 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6](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唐)虞世南.北堂书钞[M].南海孔氏三十有三万卷堂影宋刊本.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3
[18](宋)丁度,等,撰.集韵[M].扬州使院重刻本.北京: 中国书店,1983. 
[19]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0](宋)李诫.故宮博物馆編.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钞本营造法式[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
[21]梁思成,著.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2](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25册no.1509:57-756.
[23](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14册 no.475:537-556.
[24](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3册no.159:290-329.
[25](宋)高似孙,著.左洪涛,校注. 高似孙《纬略》校注.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6](明)杨慎,著,焦竑,编,顾起元,校.升庵外集.明万历刻本.伯克利图书馆藏.[DB/OL].[2023-02-01] https://digicoll.lib./record/73661.
[27](元)蒋正子.山房随笔. 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8](明)张朝瑞.建常平仓厫议//(明)徐光启,撰; 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卷四十五 备荒考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315-1325.
[29]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DB/OL].(2022-10-10)[2023-02-01]https://www./
[31]阮智富,郭忠新,编著.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2]张焯,主编.云冈石窟全集 第六卷 第8窟[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8.
[33]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管理部,编.故宫建筑内檐装修[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34](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5](清)阙名.燕京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36](清)洪良品,纂; (清)缪荃,孙覆,辑.光绪顺天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37]纪立芳.外王内圣——从养心殿区建筑内檐糊饰浅析明清帝王宫室内檐装饰风格之变迁[J].建筑学报,2018(10):42-46.
[38]丁莹,纪立芳.养心殿区裱糊中顶棚白樘篦子做法初探[J].古建园林技术,2017(02):81-85.
[39]胡绍文.秫秸杆顶棚[J].建筑工人,1991(04):54.
[40]纪立芳,方遒.养心殿区域清宫内务府裱作档案述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0):166-179.
[41]倦勤斋.故宫博物院[DB/OL]. [2023-02-01]https://www.dpm.org.cn/explore/building/236478.html.
[42]刘畅,曹静楼,王时伟.倦勤斋保护工作阶段报告——通景画部分[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01):127-138.
[4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4](宋)沈括,著. 胡道静,校证. 梦溪笔谈校证[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5]曹鹏.明代都城坛庙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46]张克贵,崔瑾,主编.太和殿三百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47](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21-1696
[48](宋)卫湜.礼记集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第117-12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9](宋)朱熹,著.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50](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1979.
[51](汉)孔融,撰.孔北海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3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31-261
[52](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3]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J].考古学报,1975(01):39-72.
[54]王慎行.商代穴居考[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6(00):16-20.
[5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宣化辽墓 1974-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6](金)王去非.博州(今山东聊城)重修庙学碑//(清)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 卷第十九//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历代碑志丛书第15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88-189.
[57](汉)孔安国,传,(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礼记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09-257.
[58](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59](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0]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合著.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合编.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M].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6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2]胡成旭.魂归苍穹——汉代两京地区壁画墓墓室顶部图像配置与意义[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63](汉)戴德,撰.(清)孔广森,补注.王丰先,点校.大戴礼记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4]钟治.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2000年度清理简报[J].文物,2002(01):16-41.
[65]孙毅华,孙儒僩.敦煌石窟全集 22 石窟建筑卷[M].香港: 商务印书馆,2003.
[66](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7]湖北省博物馆.曾候乙墓(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考古学专刊 丁种第三十七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68](晋)郭璞,注.(唐)陆德眀,音义.(宋)邢昺 疏.尔雅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63-2653.
[69](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2.
[70]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考古学专刊 丁种第六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71]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2](南朝梁)顾野王,撰,(宋)陈彭年,等,重修,宋本玉,篇[M].中国书店.1983.
[73](明)黄佐.北京赋//(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97-101.
[7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编.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75]贺西林,郑岩.中国墓室壁画全集 1 汉魏晋南北朝分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76]徐光冀.中国出土壁画全集 5 河南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7]潘鼐.中国古天文图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78]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和林格尔汉墓壁画[M].第2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79]徐光冀.中国出土壁画全集 2 山西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0]杨谷生.中国建筑艺术全集 22 宅第建筑·北方少数民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1]张驭寰.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82]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83]陈见东.中国设计全集 第13卷 工具类编 计量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4]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85](宋)戴侗,撰,党怀兴,刘斌,点校.六书故[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
[86](宋)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87]张十庆.宁波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88]Tournikiotis P. The Parthenon and Its Impact in Modern Times[M].Athens: Melissa Publishing House,1994.
[89]陈明达.应县木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6. 
[90]殷汝章.禹城汉墓清理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5(06):77-83.
[9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 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9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阳金墓砖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93]郭黛姮.东来第一山 保国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94]Klimburg-Salter D. Kingdom of Bāmiyān-Buddhist Art and Culture of the Hindu Kush[M].Napoli:Intercontinentalia,1989.
[95]Soper A C.The 'Dome of Heaven' in Asia.The Art Bulletin[J].1947,29(4):225-248.
[96]Steinhardt N S.Chinese Architecture in an Age of Turmoil,200-600[M].Honolulu:UH Press,2014.
[97]王卫东. 库木吐喇石窟内容总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98]赵莉.西域美术全集 11 龟兹卷 森木塞姆、克孜尔尕哈等石窟壁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99]段文杰.中国新疆壁画全集 2 克孜尔[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100]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 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M].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0.
[101]吴荭,谢焱,赵吴成,等.甘肃高台地埂坡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No.628(09):29-39
[102]吴荭.甘肃考古回放丨地埂坡墓地[DB/OL](2022-04-13)[2023-02-01]https://mp.weixin.qq.com/s/pZbXhmljwK0KhstwS55dHg
[103]关友惠.敦煌石窟全集13:图案卷上[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
[104]关友惠.敦煌石窟全集14:图案卷下[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
[105](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06](明)申时行,等修.大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M] 第789-7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7]李路珂.神衹之居——中国建筑、文献与图像中的平坐(阳台)[J].世界建筑,2020(10):24-29.
[108]李路珂. 永乐宫的营造历程与空间意象史料新探——永乐宫建筑空间研究之一//山西博物院;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编.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189-202.
[109]杨怡菲,李路珂,席九龙.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天花、藻井研究[J].建筑史学刊,2021,2(03):50-67.
[110]陈明达.蓟县独乐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111]梁思成,刘敦桢.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4卷第3-4期合刊本,1934.(06):1-168.
[112]单霁翔,刘曙光,编.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M]. 故宫出版社,2017.
[11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与纯阳殿建筑测绘图[J].建筑史学刊,2021,2(03):157-176.
[114]王蕊佳.河北易县开元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李路珂
B.1980,清华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杨怡菲
B.1995,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批准号:17ZDA185, 19ZDA1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批准号:51678325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2303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