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抚养》: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犯罪的少年?

 装装子的书房 2023-03-28 发布于重庆

2023年第14本


文/装装子 


这本书,让人看得心里难受又心慌。

为啥呢?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李玫瑾,是一位犯罪心理学家。

书中讲述了大量犯罪案例,其凶手不乏心理变态者,他们对待受害者之残忍、冷漠,让人看了很是心理不适,毛骨悚然。

李玫瑾教授所要探究的,便是这些罪犯的心理。他们为什么会杀人,为什么对人的情感如此冷漠,他们内心为什么没有恐惧,没有内疚?

我觉得,这些人的心理,就像一个恐怖的深渊,让人无法窥视。

而李玫瑾教授却偏要一探究竟。

然后,她发现,百分之九十九罪犯的犯罪心理,其实都可以从其早年的家庭养育中找到答案。

这些罪犯在小的时候,都没有被好好养育过。他们有的从小被家暴,有的被过度宠溺放纵,有的被父母漠视,有的缺乏管教,有的又被过度管教,有的很小就离家出走在外流浪……

追溯这些罪犯的童年,你甚至不禁会产生同情。

他们几乎都没有被父母好好爱过、温暖过、教养过,所以长大后不能关爱他人,善待他人,变得自私冷漠残忍,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所以,李玫瑾教授便提出了“心理抚养”这个概念。

什么是心理抚养呢?在我看来,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人,从他很小的时候起,就一直稳定而用心地陪伴在他身边,好好地给予他情感上的关注,给予他言行上的教导,教他如何为人处世、学习成才,成为一个性格温和、有教养,有才干的人。

书中也有具体的指导,比如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中的其中一个,最好是母亲,需要多带、多陪伴孩子,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如多拥抱亲吻,以便让孩子对父母形成依恋的情感,给予孩子牢固的安全感。

3岁到6岁,因为有了依恋情感作为基础,父母便可以进行性格上的抚养了。这时需要管教孩子不良的言行,给孩子立规矩等。如果你是孩子最信任和依恋的人,他就会很愿意听你的话,教养起来会很轻松。

6岁之后,还有观念、能力的抚养。观念抚养,在我看来,就是对是非对错和底线的认知。比如孩子在做某件事时,看到父母的眼神不对,就会收手,这说明他有是非观念的判断。

能力抚养,则是对孩子为人处事、学习力的培养,比如孩子是否有同情心,是否懂得与人相处、打交道,是否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否自己在某方面很有天赋等,都需要父母的用心引导、发现和栽培。

即使作为父母,你需要工作,无法全职教养孩子,也要尽力把孩子养在身边,每天在下班之后进行高效陪护,而不能完全把孩子丢给老人,甚至是让老人带孩子回老家,以后大了再接回来!

因为你与孩子没有情感连接,重新回到你身边,你的管教就会很费力,因为他不会那么听你的话。你对他要求越严厉,他则会越叛逆。

所以,教养一个孩子,没有情感基础是不行的。因为最好的管教手段是爱。



另外,在孩子3岁之前,要多拥抱孩子,给予孩子身体上的安抚,这对他形成情感安全感很重要。

在李玫瑾教授看来,除了那种天生反骨、带着坏基因的孩子,其余所谓的坏人,其实都是父母培育出来的。

那什么样家庭的孩子容易出问题呢?

1.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打架的家庭。
2.孩子小时候被丢给老人养,长大了才接到自己身边。
3.孩子从小接受的是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
4.父母对孩子过度严厉,不允许犯错。
5.只关心孩子学习,把孩子当学习机器,不当人。
6.过度宠溺孩子,孩子想怎样父母都从不反对或阻拦。
7.父母对孩子没有情感输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孩子的问题都出在大人身上。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好的表现,父母一定要首先反观自己的言行,并进行修正。

讲到此处,李教授也提供了一个选择对象最佳的方法:

如果你要和一个人结婚,那么一定要先看对方的父母关系好不好。如果对方父母恩爱、家庭和睦,你可以闭着眼睛跟他结婚。如果对方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成员感情冷漠、怨气十足,这种家庭要慎入。——太有道理了!



另外,李教授也提到了大人过于关注孩子学习,而忽视其心理的问题。

书中讲到,如今青少年自杀问题严重。

追究这些自杀孩子的家庭养育,就会发现孩子的学习负担特别重,因为家里只关注他的学习。

除了埋头学习,这些孩子没有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和自由,所以很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有的孩子甚至会选择在寒窗苦读十余年考上了大学令父母无比欣慰之际选择自杀——孩子这种付出生命代价的行为,其实却是对父母的仇恨和报复,目的是让父母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有的孩子毕业于名牌大学后,却无法适应社会,不是吃不了工作的苦,就是无法与同事和睦相处,以至于没有工作能力,成为社会闲散人员,失去社会价值,没有社会归属感,从而产生抑郁,或是出现其他心理问题。

为什么成绩好的孩子,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呢?

李玫瑾教授说,她研究过那么多青少年罪犯,却从没发现罪犯会抑郁或是自杀。

最后,她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患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如从小不事劳作,不爱体育运动,一坐就是一天——而这正是很多孩子的现状:在学校坐了一天,回家还得继续坐着写作业到深夜,根本没时间运动,让大脑休息。

身体得不到运动,大脑皮层从睁眼开始一直工作,小脑则安静地在旁陪伴,整天得不到兴奋的机会。久而久之,人的小脑成了“废柴”,同时大脑也因得不到彻底休假而“累趴”。

所以,不爱运动的人,他的大脑内神经细胞的工作状态是不均衡的,心理出现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李教授警惕家长,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爱运动的习惯,比如让孩子每天跑步或游泳。

多运动,便可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另外,让孩子在幼年时走出家门,多接触人与社会,是一种有益的心理培养,千万不能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


这本书真是值得一读再读,对家长特别有警示作用。不过,读完也会有一些担忧,好像这个社会很多青少年的家庭养育都大有问题,会很担心自己娃的安全。

在读这本书期间,对孩子学习的焦虑,真是一松再松,心里感到畅快了许多。同时开始想,或许培养他的性情、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简介装装子,爱看书爱写作。越看书越见浅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