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析唐代仕女的发型与发饰

 思明居士 2023-03-28 发布于河北

唐代最高统治者不仅减免赋税、鼓励农耕,还敞开国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

政治、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全社会民族自我认同感增强,唐人审美观念在民族融合、宗教传播、商业往来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唐代妆饰文化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借鉴、吸收、发展和提高。

01 唐代女性妆饰与审美追求

1、盛世交响的唐代女性发饰特征

唐代社会开放,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力的强盛使得唐代外交频繁,与他国政治经济上的往来以及佛教的东渐,对文化造成了冲击与融合。

由于丝绸之路的发达,不仅西域少数民族的妆饰样式传入中原,同时印度波斯等外来妆饰也影响着中原的妆饰风格。

发式的造型之多,也是前无古人的,唐代妇女的发式不单纯继承前朝遗风,更加入了外族妇女发式的特色,创新了许多优美的髻式。

文章图片2

发髻式样多达几十种,且由于高耸发型的时兴,开始使用假发做的发髻——义髻。

并用簪、钗、牙梳、花冠等精美的头饰装点发型。除了头饰还有项圈、臂钏等配饰。

唐代妆饰不仅样式上丰富繁杂,且极具个性,为了追求新意出现了很多另类审美下产生的妆饰风格。

如似醉酒状的“醉妆”,状似悲啼、哭泣的“啼妆”和“泪妆”,似受伤后的血痕状的“血晕妆”和“斜红”,一般在守孝时才化的“白妆”,还有另类的“啼眉”“桂叶眉”等个性眉式。

这些个性的妆容更加丰富了唐代的妆饰文化。

2、浓妆艳服

唐朝包容的文化开放的思想,人们的审美也开始变化,盛唐时妇女们的装扮一改初唐时沿袭隋代的清新淡雅之风,开始追求雍容艳丽的风格。

文章图片3

唐代女性的妆容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浓重的时期。

红妆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主流妆容,红妆起源于秦朝,是唐代仕女画中最常出现的面妆之一,即将浓重的胭脂涂抹在两颊甚至整个面颊直至耳朵。

如此大胆亮眼的妆容为唐代独有,唐朝人认为这种鲜艳的妆容是一种代表健康的美。

且将红妆发展演变出几种样式,按胭脂涂抹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将红妆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酒晕妆、桃花妆、节运妆、飞霞妆。

其中酒晕妆也称“醉妆”“晕红妆”当属最浓艳的。这种妆要先在整个面部施白粉,然后再在两颊涂抹浓重的胭脂,使胭脂的红更加突出。

唐代女子画好一个美艳的妆容需要:敷粉、抹脂、画黛、贴钿、点靥、描红、涂唇等数个繁琐的步骤,由此可见唐代女子大都喜爱浓艳的妆容。

02 唐代妆饰特征形成溯源

1、政治与王室血缘

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很了解人们,但他对可训练的事物持开放态度。

文章图片4

请臣子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要求接见有才能的人。在推荐和使用人才时,不要避仇,不要计较门第,同时要大力革新政治。

经济上,减少税收,鼓励农业和手工业,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戒奢从简,禁止大规模建设。

文化上,提倡科举,以儒家为师,大办学校,发展教育,传播知识;唐朝在边境地区建立军事城镇,使唐朝以外的人和货物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

初唐统治者身上流淌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血液,自然也流淌着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的血脉精神。同时也保存了母系氏族女性崇拜的传统印记和文化特征,这也是女性化妆后续创新的一大因素。

文章图片5

这种传统是社会的潜意识心理,所以造就了一种非常开放的社会氛围。

2、经济与文化

唐代农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兴盛发展,推动国家生产力的极大提升。

唐代社会经济、商业贸易的繁荣,特别是手工业的高度发达,手工技术和印染技术的提高,客观上为唐代装饰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繁荣,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女性穿的衣服就很暴露。经济发展后,唐代女性发饰的样式和色彩也变得多样化。

唐朝国力强盛,对外来文化表现出无限包容和吸收的态度。李世民“自古中国贵,中国贱,我爱如一家”的包容态度,足以证明唐代官话的兼容与开放。

文章图片6

这种宽容的态度营造了开放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唐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使中华民族的视野格外开阔坦荡,使唐人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创新性的发展。

03 妆饰发饰反映唐人审美追求

1、盛唐丰腴

从唐代仕女画人物造型来看,从初唐到盛唐,女性妆饰由保守素雅向开放华丽的审美趋向发展。

妆饰整体呈五光十色的绮丽之风,头饰及面饰等配饰由简到繁,愈发崇尚华丽富贵绮丽之风。

女性服装的衣袖不断加宽,裙子也日渐加长加肥,呈现出雍容华贵、飘飘欲仙的审美效果,体现对女子身材的审美向丰腴的趋向发展。

文章图片7

不同于魏晋与明清等前后各时期追求的秀骨清像和清瘦的审美追求。而是追求彰显女性富贵体态的丰腴美。

尤其到了盛唐时期,这种审美愈发普遍。张萱笔下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人物体态丰满,衣带华丽,就连鞍马也是肥硕俊美。

唐代仕女画不再宣扬歌颂贞洁烈女,转而以胖为美,体现了唐代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唐人喜欢丰满圆润的身形,也是崇尚富有生命力的健康美的体现。故而女子妆饰所反映的唐人丰腴美的审美理念,更加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全方位的、力量型的审美文化。

2、中晚唐仕女画与浮华的妆饰

妆饰文化的变迁一定不是单独的,它与时代背景的变迁紧密相连。

文章图片8

唐代中晚期政局混乱,上层社会生活奢侈腐败,社会整体动荡、不安的情绪经过一个量的积累后,必然会寻找新的发泄点。

女子妆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渐渐偏离尺度,唐代盛行的帔帛,在当时的制度上规定在室者着披帛,出嫁者着披帔。

但一些出嫁后的妇女们却仍然着帔帛,帔帛日渐成为一种日常女性穿着搭配。

这种现象或许是出于爱美的心理,或许是出于浮华的心理。

且女子衣裙肥大的趋势到了中晚唐时期更是愈演愈烈,甚至造成严重的浪费。

虽唐朝政府下令规定衣裙的规制来遏制这种趋势,却也不能扭转这种浮华、怪诞的社会风尚。

不仅如此女着男装这种性别互置的着装行为,也是此种社会审美的其中之一表现。

文章图片9

唐代仕女画家还擅长人物的情感刻画以及画面氛围的塑造,将人物形象刻画至细微处,大气中不乏细节。

提升了仕女画的艺术欣赏价值,传播了唐代贵族妇女的妆饰风尚,并推动了唐代女性妆饰的改良,使妆饰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形成了独特的大唐风格。

为后来明清仕女画以及妆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发展方向。

结语:

唐代妇女发型的发展历程,由隋代顶部低平、整齐,逐渐趋于向上耸起。

到唐太宗时已经梳得极高,最后直接影响到五代至北宋年间的妇女发式。

初唐时期女子的发式风格简洁,盛唐时期女子的鬓发修饰也十分有特点,此时的鬓发修饰与南北朝时期相比较短,仅披于耳际且梳向面部。

文章图片10

中晚唐女子发式风格愈发富丽堂皇,上层社会生活的奢靡,妇女们追求颓废慵懒风格的发式。

唐代女性妆饰文化其实质也是在研究中华文化传统美的精神,能够帮助人们更好、更深刻地了解和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唐代仕女画与女性妆饰的繁荣体现出唐代人追求大气、健康、个性的审美风尚。

都彰显出唐代相对自由平等的大国风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的精华。

参考文献:《旧唐书》

《唐六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