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败坏的“大餐”:王安忆余华对谈观后丨八部半

 知易行难nev5ph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文丨费里尼

后知后觉,直播都结束了才知道华师大他们搞了一场王安忆余华的对谈。昨晚花两个多小时,一秒不差地回听了直播过程——主要是很好奇今天的年轻人怎么看待文学,以及这两位我青少年时代曾经十分喜欢的中国作家,如何在有限的对谈时间里展示内心,教化后生。

整个听完,心绪颇为败坏。可能是我天真,如今能够享受直播待遇的,你还期待听到什么?无非预制品“大餐”而已。

首先的不适来自非常认真尽力的主持人黄平先生。孤陋寡闻,我从不知此君。后来去查了一下,原来是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整个主持过程,黄教授严格而刻板地遵循了事先准备的“预制品”提问原则,用一种半学术半生活极其拧巴的方式,企图将王安忆余华完美地混搭做一堆。

然而,这个角色,甚至不如直接用ChatGPT扮演可能结果更完美顺畅。无意得罪黄教授。我没读过您的专业论文,单从现场效果看,至少GPT的横空出世,基本可以替代当天您的工作。

曰对谈,但真正直面相对的时候不多,一个存在感强大又不好玩的主持人着实令人出戏。不要中间商,多好。

其次的问题来自于事主。余华的表现远不如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边,当然纪录片成片经过剪辑,而直播才是生活本来面目。在黄平与王安忆的“对谈”过程中,余老师表现出显而易见的昏朦。连弹幕都在感慨:余华是不是睡着了?

看了直播才知道,余华59岁被北师大收编进体制做了教授。然后他讲了推荐学生作品去《收获》发表的故事。他的语气半得意半告诫,意思很明显,那谁,如果你不是我的学生,没有我和某某杂志的深厚关系,你的文字再好,主编毛都看不见。

赤裸裸的劝退。不知台下和收看直播的才俊有否听懂。我当时在想,活着活着,余老师也混成了“文阀”。

安忆相比更优雅些。她批评年轻人的阅读能力,一年只能读几本书,但喜欢夹着名著四处走。讲到这一节底下哄笑。这接近年轻人喜欢听的段子,未必看过你俩作品的小孩子们排队抢票进来,图啥?从这个角度看,段子含量还稍欠。

也许我误读了零零后。文学当然应该深刻,而每个时代都有文学的忠实拥趸。只是在这个直播活动上,文学的深刻性被有意无意淡化。

如果我是当天坐在下边的学生,有机会现场提问我会问余华:您认为《活着》在今天还能顺利发表么?

“我”的这点小心思早被预判。那天直播现场没有任何现场学生提问环节,所有的问题都是以小纸条的方式递上去。“预制品”吃多了,味蕾也就麻痹了。

安忆余华咖位够大,直播大餐却so so。看完我有点心疼耗费的两个小时,原本足够我看一个几万字的中篇了。

浸入文学,能让你体验超长的生命历程。而与具体的文学家谨慎见面,因为很可能动摇你对文学纯粹性的理解。

更不要与文学家生活在一起,尤其是那些GPT无法替代的文学家。他们不是我们寻常人生体验中的标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