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学心法问答》解读(三)

 艺域无疆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接着介绍《画学心法问答》的第三问和第四问,如下:

第三问:墨彩之法

【原文】问:墨有黑、白、浓、淡、干、湿六彩,何以用之,或同而用之,或分而用之,抑或次第用之,请示其方。

曰:墨之为用,其神矣乎。画家能夺造物变化之机者,只此六彩耳。如巨灵之斧,五丁之凿,开山劈水,取烟光云影于几案,其效灵岂细事哉,但用之善与不善耳。

善用墨者,先后有序,六彩合宜,则峰峦明媚,而岩壑幽深,令观者兴栖止之思而悦心焉,则护惜随之。

不善用墨者, 先后失序,六彩错杂,虽峰峦罗列,亦必穷山恶水,令观者蹙额憎心生焉,而弃掷随之。

吾以干淡白三彩为正墨,湿浓黑三彩为副墨。墨之有正副,犹药之有君臣。君以定之,臣以成之。

经营位置既妥,先用淡墨钩其轮廓,次用干淡白三墨依轮加皴,皴不厌烦,重重腻皴,旋旋渴染,盖皴不多则石不厚,气韵何由而生诸处淡墨皴足,则画定矣。

但如梦如雾,率无真意,始用湿浓黑三墨以成之。迎面山顶石准,用黑墨开其面目,次用湿浓润其阴坳,务审阴阳向背,左浓右淡,右明左暗,实处愈实,虚处愈虚,悬壁谛观,焕然一山川矣。

【解读】此篇主要介绍用墨之法。唐人王维开水墨山水之先河,荆浩在《笔法记》中写道:“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五代、北宋诸家更是将水墨山水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此而后水墨山水逐渐压过重彩山水成为文人画的主流。

水墨山水含蓄蕴藉、浓淡有韵,符合文人的审美风尚。在作画时,控制水与墨比例,就可以调出浓淡干湿的墨色。

作者把墨色分成黑、白、浓、淡、干、湿六彩,又将干、淡、白三彩为正墨,湿、浓、黑三彩为副墨,可以备作一谈。

干、淡、白三彩可以用来画山石树木向阳之处,湿、浓、黑三彩可以用来画山水背阴之处。

在国画中有泼墨、破墨等技法,破墨又可分为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等形式。作画者可以合理运用这些技法。

第四问:笔势之法

【原文】问:笔有筋、骨、皮、肉四势。筋、骨在内,皮、肉在外,一笔之中,何能全此四势 。
曰:筋、骨、皮、肉者,气之谓也。
物有死活,笔亦有死活。物有气谓之活物,无气谓之死物;笔有气谓之活笔,无气谓之死笔。
峰峦葱翠,林麓蓊郁,气使然也,皆不外乎笔。笔亦不离乎墨,笔墨相为表里。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经纬连络,则皮燥肉温,筋嬗骨健,而笔之四势备矣。
操笔时须有挥斤八极、凌厉九霄之意,注于毫端,一笔直下,即成四势,不可复也。一笔之中,初则润泽,渐次干涩,润泽者皮肉也,干涩者筋骨也。有此四者,谓之有气,有气谓之活笔。笔活,画成时亦成活画。

【解读】此篇主要介绍作画者如何用笔。

作画者在行笔之时,有中锋、侧锋、卧锋、拖锋、顺锋、逆锋之别。

所谓中锋,即毛笔垂直于纸面行笔,如此则线条遒劲,刚直雄强;

所谓侧锋,即行笔时毛笔于纸面形成一定的夹角;

所谓卧锋,即毛笔平行于纸面行笔,此法在皴染等技法中应用的比较多;

所谓拖锋,即将毛笔倒于纸面上,拖拉运行。特点是转换自然,快慢有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