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天:心理学是干什么的

 晴耕雨读爬格子 2023-03-29 发布于江西

1:心理学是干什么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在不断地发文强调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学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说什么是心理学?如果我们都没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所做的工作必定是盲目的。因此,本人打算从今天开始,每天更写一篇心理学方面的学习笔记,结合过去六年班主任工作所积累下来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心理学有个大致的把握,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一天学习的问题是:
什么是心理学?
通常而言,心理学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干预。

一、描述

所谓描述是指把事情的本原如实反映出来,也就是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夹杂着主观判断,偏离了事情本身的样子。比如,曾经我班发生过一件事,有两位同学本来玩的挺好的,有一次甲叫乙吃完晚饭帮她带零食吃,她自己不想吃晚饭,乙说不带。这个时候甲就有点生气,但到了晚读的时候,乙同学帮她带了零食,但甲却说不吃,乙为此也很生气,结果你一句我一句,关系就闹僵了,甚至在班里大声争吵。我去处理这件事,询问原因,甲说:
 我叫乙带零食,乙说不带,后面看我可怜,她才把零食给我,我才不要接受她的施舍。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根本不是在描述一个事实,这里有很多的主观臆断在里面。我了解到的事实只是甲叫乙带零食,乙说不带,最后又带了,而乙不接受。正是因为两位同学没有描述好这个事实,过多地夹杂主观臆断在里面,从而导致误会产生,矛盾升级。通常而言,描述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解释

   解释就是不同事物之间制造关联,在事物之间建立起有正面意义的联系。
了解了发生什么事情之后,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解释。这也是心理学流派众多的原因所在,有结构主义、行为主义、功能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等,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流派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果对不同的心理学流派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拓展我们看问题的视野是非常有助益的。
不管从什么角度去解释一件事,作为老师,务必记得从正面意义去展开,不能把一件事的原因归结为不能改变的事情上,如不幸的家庭、不幸的童年等,虽然这些很有关联,但是这种解释会给人无助感,因此,多从积极的角度去解释,或许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还是说回上面的案例,甲乙两位同学因为一件小事闹矛盾,甲叫乙带零食,乙没答应,最后却带了,而甲认为乙是可怜她才给她带,因此拒绝接受,此时,乙觉得特别委屈,同时觉得甲无理取闹。
这个案例产生的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解释好。甲对这件事的解释是乙看她可怜才给她带,否则为什么叫她带的时候她没答应。这就没有从积极的角度去建立事情之间的关联。我在给甲分析问题时候说道:既然你们之前玩的很好,那有没有这种可能,就是乙想给你一个惊喜呢?好朋友之间,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嘴上拒绝,行动上却不会拒绝。比如,我叫一个玩的好的同事带早饭,他可能也会说不带,甚至直接“损”我,但最后还是帮我带了,这个时候我也会很开心,因为朋友之间就是如此,太客客气气的反而生分。经我这么一提醒,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直言自己没想到这个可能。

三、接纳和改变

 我不喜欢预测和干预这两个词,在教育上,直接干预的效果会很差,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学生不知道你在教育他。我们都会有这种体会,当一个人拼命跟我们讲大道理的时候,我们根本听不进去,虽然讲的道理确实很有道理,但是触动不了我,能打动我的往往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每次开会听领导讲话的时候,那些大道理根本就没什么效果,反而会被他们日常的某个细节所触动。记得上一届学生给我的留言本里就有学生提到过:每次看到老师晚自习的时候经常会看课外书,我以后当了老师,也要向你学习。此时,我也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言传不如身教”这句话,因此,我们老师可以在课堂内外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举动,也许,就会影响到一两位同学。
写的有点偏题,再回到接纳和改变。我们至此,以及知道了发生了什么(描述),也知道为什么发生(解释),现在要做的就是接纳和改变,也就是对不可改变的事情就无条件接纳,如童年经历、成长环境、自身条件等,然后想想,那些方面是可以加以改变的,并集中精力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