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 一文双练——《包拯传》(含挖空)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3-29 发布于北京

包拯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考中)进士,除(授予官职)大理评事,出(出京为官)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就任)。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随行),拯即解官(辞去官职)归养(回家奉养父母)。后数(几)年,亲(父母)继(相继)亡,拯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以守护坟墓)终丧(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犹裴徊(同“徘徊”)不忍去,里中(同里的人)父老数(多次)劝勉(劝说勉励)。久之,赴调(前往吏部听候迁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定语后置“”有割人牛舌盗者),主来诉。拯曰:“第(只管)归,杀而鬻(卖)之。寻(不久)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为何”,为什么)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惊恐)服(服罪)。徙(调职)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贡,率(大都)取数十倍以遗(送)权贵。拯命制者才(只,仅)贡(进贡)数(数量)岁满(任职期满),持(拿)一砚归。寻(不久)拜监察御史。尝建言曰:“国家岁(每年)赂契丹,非御(防御)戎之策;宜练兵(训练士兵)选将(选拔将领),务(致力于)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革除官职,终身不再录用)赃吏,选守宰(地方长官)行(推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摘取)细故(细心而不值得计较的事)务苛察相(相互)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徒(迁移)兵内陆不报(回复)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郭、齐、濮、曹、济诸郡,设(假如,如果)有警,无后期之忧。借(假使,假如)曰戍兵不可遽(突然)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干粮,食量),每岁之费,不当(抵得上)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供给)者多矣,不报(回复)。历(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出京为官)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调职)陕西,又河北,入(入京为官)为三司户部副使。契丹聚兵(于)近塞(省略句,状语后置),边郡稍(逐渐)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邢、洛、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都)用牧马,请悉以赋(给予)民。”从之。立朝(在朝处事)刚毅(刚强坚定),贵戚宦官为之敛手(缩手,不敢妄为),闻者皆惮(害怕)之。京师为之语曰:“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的事)不到,有阎罗包老。”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旧制(以前的制度),凡讼诉不得径造(直接到...去)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陈述)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宦官)势族(有权势的望族)筑园榭,侵(侵占)惠民河,以故(因此)河塞不通,适(恰逢)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有人)持(拿)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审查)劾奏之。其在三司,凡管库(仓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官府于民间定额征购物资)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负(欠)钱帛多缧系(被拘禁)间(间隙,机会)辄逃去,并械(抓捕)妻子(妻子儿女)者,类(这类人)皆释之。迁谏议大夫、权(暂代)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自谦)备位(居官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豫建(预先确定)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宾语前置)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祈求赐福)帝喜曰:“徐(慢慢)当议之。”拯性峭直(严峻刚正)恶(厌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憎恨坏人),而未尝不推(推崇)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迎合),不伪(假,虚伪)辞色悦人,平居(平时)私书(私人请托的信),故人、亲党(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家族墓地中,祖坟)中。不从吾志(心意),非吾子若(和)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改)

第一组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B.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C.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D.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解官,指官员因故辞去官职。此外,“解佩”“解绶”“解褐”都有辞去官职的意思。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以守护坟墓,称为庐墓。

C.工部员外郎,官职名。工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土木工程等,长官为工部尚书。

D.东宫,是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也代指太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包拯孝顺父母。出任建昌知县时,因为父母年事已高,包拯就推辞不去;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后,他才出去做官。
B.包拯关心民生。契丹在边塞聚集军队,朝廷命令他去河北征粮,包拯请求把牧马交给百姓,帮助耕种。
C.包拯为人有原则。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他人,和旧友、亲戚同乡也都断绝往来。
D.包拯为官清廉。虽然地位高,但是衣食用度都和普通百姓一样,对子孙为官也严格要求,不许贪赃枉法。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译文:
(2)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译文:

【参考答案】

5.答案C

解析“豫建太子”作“乞”的宾语,意思是“请求早立太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是包拯陈述的三种 6不同的情况,主语均为“臣”,三句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故选C。

6.答案A

解析“此外…'解褐’都有辞去官职的意思”错。“解褐”指解去平民所穿的衣服,换上官服,指出仕。

7.答案B

解析“包拯请求把牧马交给百姓,帮助标的。错。由原文“拯曰:'潭河沃壤,人不得耕,那落、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可知,包拯是请求把土地全部交还给百姓,让百姓耕作种植。

8.答案(1)有一个盗贼偷割了别人家的牛舌,主人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去,把牛杀了卖掉。”

(2)包拯在朝处事刚强坚定,那些贵戚、宦官因此有所收敛,一听见他都害怕。

解析(1)得分点:“诉”,上诉,告状;“第”,只管;“鬻”,卖。(2)得分点:“立朝”,在朝处事;“刚毅”,刚强坚定;“敛”,收敛;“惮”,害怕。

第二组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遮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陆不报/

B.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遮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陆不报/

C.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遮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陆/不报/

D.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遮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陆/不报/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与《劝学》中的“劝”字含义不同。

B.“务实边备”中的“务实”与现代汉语中的“务实”含义不同。

C.“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D.“故人、亲党皆绝之”与“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包拯至孝守礼。为奉养父母,包拯多次辞官;父母亡故后,他依礼制守丧,守丧期满依然不忍离家就职。

B.包拯为官清廉。端州前任知州用大肆敛取的当地特产砚台进贡,包拯到任后立即终止这一行为,离任后也没带走一块砚台。

C.包拯刚毅正直。为了解决河水泛滥问题,包拯不畏权贵,强行拆除贵族势力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最终疏通了河道。

D.包拯熟识军务。他一方面反对贿赂契丹,力主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建议分兵各州,训练义勇,节省开支。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2)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译文:

[参考答案]

5.答案 C

解析 “按察使”是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两项;“吏不自安”中,“吏”是“不自安”的主语,应在其前面断开,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C

解析A项劝说/劝勉。B项致力于充实/从事或讨论具体的工作;讲究实际,不求浮华。C项抵得上/把守。D项均为断绝。

7.答案B

解析 “端州前任知州用大肆敛取的当地特产砚台进贡,包拯到任后立即终止这一行为“错。根据原文“前字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可知,前任知州大肆敛取观台是为了用进贡剩余的砚台进献权贵,包拯终止的也不是进责行为,而是只收取符合进贡数量的砚台。

8.答案 (1)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2)官吏中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他们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们的妻儿抓起来,包拯把这类人都给放了。

解析 (1)得分点:“旧制”,从前的制度;“径造”,直接到……去;“陈”,陈述。(2)得分点:“负”,欠;“缥系”,被拘禁;“间”,间隙,机会;“械”,抓捕;“类”,这类人。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县人。当初考取进士后,担任大理许事,出任建马知县。(包括)因为父母都年事已高,便推辞不去就职。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愿随行,包括使辞官回家奉养(父母)。过了几年,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就在墓旁建屋居住守孝,到中丧期满,仍然徘徊不忍离去,邻里父老曾多次过来劝慰勉励。过了很久,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后任天长知县。有一个盗贼偷割了别人家的牛舌,主人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去,把牛杀了卖掉。”过后不久又有一人来县衙报告,说有人私自杀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盗窃者听后十分惊恐,立即服罪了。(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升迁为殿中丞。端州本地生产砚台,以前的州官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进贡量几十倍的砚台去赠送达官贵人。包拯叫制作砚台的人只做足够进贡的数量,他在那里一年任期届满,也没有拿一个端砚回来。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包拯)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按察使之职。(包拯)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陆,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充、那、齐、撰、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但没有得到答复。包拯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任京东转运使,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升迁陕西,又转调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契丹在关塞附近聚集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发来警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征调军用粮草。包拯说:“漳河一带土地肥沃,然而人们不得耕种生产,那州、洛州、赵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大多被用来牧马,请把这些土地全部交还给百姓(,让他们耕作种植)。”朝廷听从了这个意见。包拯在朝处事刚强坚定,那些贵戚、宦官因此有所收敛,一听见他都害怕。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包待制”。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宦官和有权势的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且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市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中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他们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们的妻儿抓起来,包拯把这类人都给放了。升迁谏议大夫、代任御史中丞。包拯上奏说:“东宫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做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我无能(还没有考虑),我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我想立谁,这是怀疑我。我已是七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高兴地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包拯性格严峻正直,他厌恶官吏做事苛刻,为人敦厚,虽然十分痛恨坏人,但未尝不推崇以忠恕待人。他不轻易与人相交,不会用伪装的甜言笑脸来讨别人喜欢,平时没有私人请托的书信,与旧友、亲戚同乡都断绝往来。地位虽然显贵,可是衣服、器用、饮食同当平民时一样。他曾经说:“我的后代子孙做了官,若有犯贪污罪的,就不得回老家,死了不许葬在祖坟中。不顺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