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5马含嫣:中国学生的自我教育有何逆境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3-29 发布于江苏

      自我教育简单来讲是自己教育自己,中国学生的自我教育受到现实国情的深远影响。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长期规训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发展迟滞,其中的不利因素也变得积重难返。下文分别从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和职业生涯阶段,具体阐释中国学生的自我教育面临何种逆境。

基础教育阶段过于狭隘:

升学代替了奋斗方向

      前段时间,一个高三女孩百日誓师的视频在网上走红,从她激昂的语调和坚毅的目光中,我看见了独属于青春的那份不顾一切的拼命奋斗精神。与其类似的鼓舞人心的高考宣言在中国十分常见,几乎每个人的高三都必留下一曲高昂的口号。“我要上清华!我要上清华!我要上清华......”曾经有一个男孩站在主席台上朝着全校师生呐喊,台下的同学也应和起来,有“北大”的、“复旦”的、“人大”的,全是顶尖的大学,顶级的追求。他们的宣誓几乎是歇斯底里了,那近乎病态般的疯狂让我不寒而栗。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读书立志,做人成才,还是只是为了考得高分,上一所“人上人”的大学?当学生们的奋斗目标都变成了冷冰冰的分数和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我们民族的未来是否还能出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华夏脊梁?在功利主义与精致利己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很多学生的眼中只有高分与功名,却忘记了自己真正追寻的方向,或者说,他们从来都没想过。

高等教育阶段过度迷茫:

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曾经激情万丈的高中生考上大学之后,却开始思考是开始摆烂躺平的日子还是继续“卷”下去,无力与恐惧不断冲击着深陷迷茫的大学生,他们开始反省,之前十几年的生活是否是我想要的,我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于是有人说“大学是座围城”,外面的人拼命想往里挤,里面的幸运儿却不知所措,前方是一片迷雾。

      人生的无奈有时就在于我们无法选择也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在职场上做得风生水起的人未必就不向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谁不愿意自己的人生能够轻松快意,但生存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参与残酷的竞争,“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放在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呢。一出生,父母就为他们选好了道路,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无非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以获得下一场竞争的入场券。或许是竞争得太过投入的缘故,他们便少有哲学的思考,等上了大学,他们有空闲回顾人生的时候,却发现为时已晚,不论是路径依赖带来的惯性还是高昂的时间与机会成本,他们都很少有能够舍弃一切的勇气,重新来过。就在这条社会期待的康庄大道上走下去吧,至少结局不会太差。

职业生涯阶段缺少创新:

创新创业缺少思维力

      中国教育一味地追求漂亮的成绩与分数也会造成学生创新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丧失,为了考高分,他们只能教条地以标准答案为圣经,甚至去死记硬背一些套路化的模板,然而,有些人文学科是很需要学生灵气的,思维的火花一旦熄灭,便如沾了水的火柴,难以复燃。曾经有一位外国教授抱怨,中国学生的雅思托福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因为他们写的论文竟然有简单的语法错误。他实在是冤枉我们了,但这不也反映出中国教育重分数、轻实用的现实吗,中国学生绝对知道如何考高分,但却难以深入内核,实际运用。值得警惕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最不缺的就是拥有大量知识储备,答题总是满分的“学霸”机器人了。在以美国为首的科技大国对我们技术封锁的当下,中国欲靠创新驱动、人才强国冲破逆境,就必须要解放学生的思想,减少教条主义的蛛网式束缚,否则就会培养出一批两脚书橱式的人,一批刻印了旧思想的人偶。

      总之,中国的学生应尽快找到自身的理想与信仰,发现生活情趣,用创新批判精神突破自我教育的逆境。中国教育必须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方能在国际上处于不败之地。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