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教师》|师从名家,主动发展——在继承与创新中实现生命飞跃的朱煜老师(三)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3-03-29 发布于山东

朱煜老师

教学取舍自有其道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但凡教学一篇课文,一定要从字词、句段、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无一挂漏地全面而讲,认为唯有如此,才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朱煜认为,他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传统惯性的怪圈,面面俱到,只好点到为止,其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学生对每一个方面的内容与形式的了解都停留在表面形态,根本进入不到心里的深层世界。如是反复教学,到头来学生不但对每一个方面的知识点难以做到了如指掌,甚至绝大多数知识点虽有似曾相识之感,又觉得有一种惚兮恍兮的感觉。

朱煜认为,有舍有得是一个不变的规则,没有舍,就很难让学生真正得。所以,他讲课的时候,绝不泛泛而谈,对于当时还不必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视而不见”乃至舍弃,而是直奔要让学生必须学会和掌握的知识点。比如必须“得”的分段教学,他在一节课甚至连续好多节课,重点围绕着它而“运行”。同时,还要经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教师不但要把课文分好段,而且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分段。其实,并不是教师讲上一次两次就有立竿见影之效的,有的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强化记忆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对分段的理解上升到一种内化于心的程度。此后才是第二个阶段“扶”,即让学生尝试着分段,并说出如此分段的理由。开始的时候,学生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可这个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急躁,正像小孩子刚学走路一样,慢慢地扶着走。经过一段时间的“扶”之后,发现可以适当放手的时候,再让学生自己去分段,总结如此而为的理由。当然,这同样需要一个过程,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反复,有的学生还会走些弯路。可自己基本会走之后,就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够摔倒爬起来,还会继续走。没有这种成功与失败的交替实践,学生就不可能真正自己掌握分段的要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继续扶,不过,会扶得越来越少。教师感到不用再扶学生可以自己走的时候,就要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的“放”。这个时候有的学生会走得快一些,有的则会慢一些,但教师不要再行“教”和“扶”,而是通过“兵教兵”的形式,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自己进行分类。朱煜发现,学生教学生的时候,由于年龄相仿,话语相近,情趣相投,往往起到很好的效果。教者不但教得认真,而且还会在这一过程中,对分段升华到举一反三的程度,从而大大提升了分段的水平。即使从未学过的文章,学生也多能通过阅读而自行分段,且多正确无误。

这个时候,朱煜又开始转移战场,再教其他方面的知识点。并非对分段不闻不问,而是在十分必要的时候,让学生自行处理即可,而且花费时间十分有限,而是重点集中精力解决诸如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其他的知识点。

当每一个知识点通过教、扶、放三个阶段的一个时期的训练之后,虽然某一个课堂上关注的只是一两个点,可久而久之,所有的知识点均已覆盖,问题全部解决。特别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努力破解知识奥秘的时候,他们不但可以当下解决课文上的知识点,还有可能向其他知识领域延伸,从而抵达触类旁通的境界。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课文的某个知识点,并非都是像具有共性特征的字句篇等问题,而只是这一节课所特有的学生必“得”点,所以,教师既要发现这个要点,又要有效地助推学生解决这一要点。

比如朱煜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就有感受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教学要点。

为此,朱煜提出一个问题,两个人为什么不和?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随即到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钻研课文,发现了两人官职大小发生了变化,蔺相如是从末等的“士”两次“官升几级”至最高的“右上卿”,职位超过了原有赫赫战功的廉颇。朱煜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出示了一张蔺相如的升迁表,学生通过如此直观的图式,进一步了解了两人不和的原因之所在。

紧接着,朱煜又抛出一个问题:“两个人为什么又和了呢?”

学生们再一次进入文本中寻求答案,有的同桌和小组之间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于是,得出了都是为了保卫赵国的合乎情理的答案。有的学生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廉颇即使让蔺相如'下不来台’,可蔺相如依然忍辱负重;廉颇虽然年高功大,却脱下战袍,到蔺相如处负荆请罪。两个人都是为了保卫赵国啊!”

彼时彼地,学生已经被两个人的高尚人格所感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还需要一一述说吗?表现上看把中心思想舍弃了,实际上却真正得到了,而且得之有道,入之于心。

看来,如此取舍,自有其道,而且,还显见了一个“教有过程,学有经历”的清晰思路,从而让应“得”者一一走进了学生的心理世界。


-全文完-

原载于《新教师》,2022年第11期。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