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在年轻时做点什么,才能受益终身

 茂林之家 2023-03-29 发布于湖南

作者:洞见·许朝暮

王小波说过:“人在年轻的时候,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初入成年人的世界时,每个人都满怀着憧憬与向往,也陷入过焦虑与迷茫。

去什么城市,读哪所学校,和谁交朋友,考研还是工作,先成家还是先立业?

站在时间长河的岔路口,我们仿佛刚来此地的游客,生怕一步踏错,就要绕很远很远的弯路。

其实,这并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才会面临的困境。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学大师朱光潜,曾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里,为同样无所适从的年轻人答疑解惑。

书中,他时而如长者,时而似老友,依据自身的见识与思考,为每个无助徘徊的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如今一百年过去,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关于读书,关于心态,关于修身……句句真挚,字字珠玑,仍令人受益颇多。

读完此书,我梳理了这6句话,足够每个人受用一生。

1

谈读书

  • “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朱光潜在书中提到,很多名人都有长期阅读的习惯。

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白天忙于繁重的体力活,晚上则通宵达旦地读书。

孙中山在工作繁忙之余,依旧坚持每天抽空翻上几页书,还会记录下自己的思考。

朱光潜本人亦是如此,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各国名著。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效成长的捷径。

与优秀灵魂对话,能开阔你的眼界;与卓越思想碰撞,也能充实你的灵魂。

一个人读书越多,境界就越高,不会再为眼前的琐事沉沦,不会被一时的困顿难倒。

沈从文晚年时,书稿文集被悉数抄没,还被罚去打扫女厕。

由于食宿条件恶劣,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身体和精神都备受煎熬。

为了缓解痛苦,他干脆搁笔文坛,转而研究文物,每日蜗居在小房间里读文献。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他却说:“整日读文献,别人以为枯燥,其实我很从容。”

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他的灵魂逐渐找到了寄托,内心也重新涌起了希望。

书籍给予的力量,让他安稳地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想起梁永安所说:

书,能安抚人的内心,让人免于因外界变化而变得仓皇失措。

没有被书籍滋养过的人,就像丢了灵魂的傀儡,一生都在命运的荒原中无助徘徊。

而徜徉在精神海洋里的人,洞明了世事,撑大了格局,自会消解千愁,安然立身于世。

以书本搭建起内在世界,任凭风雨猛烈攻击,也不会轻易地坍塌。

2

谈目标

  • “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朱光潜爱好广泛,年少时热衷于模仿各式文体、语言风格。

每次交国文作业时,他也乐于展示习得的技巧,将各种文体拼凑在一起。

然而,国文老师并不欣赏他的文章,反倒批评他用心不专。

老师在评语中写道:

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

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骛也。

可他听不进老师的劝告,依旧漫无目的地涉猎各个不相关的领域。

整整十年间,他做了许多半途而废的事,走了不少徒劳无功的路。

那些一时兴起的尝试,皆以失败告终,让他陷入了焦虑和迷茫。

此时,他忆起师训,恍然明白:与其四处凿井,不如深挖一口井。

于是他开始系统地归纳所学知识,并沉下心来打磨写作水平,创作出了众多美学专著。

人成于一,而败于二三。

正如曾国藩所言: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人生就像射箭,在数个靶子之间摇摆不定,必然一箭都射不中。

尤其是人在年轻的时候,一旦定不下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终会在盲目追赶中走向平庸。

唯有认准一条赛道全力奔跑,方能披荆斩棘,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3

谈情绪

  •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朱光潜生于旧式家庭,父亲不许他时常在外跑动,导致他从小体弱多病。

每逢头痛、牙痛、胃痛时,他的性情总会格外暴躁、易怒;

一旦失眠或胃口不好时,他的心境就会变得悲观、厌世。

后来,他考入香港大学,同学总是叫上他一起去爬山。

每次爬上山顶,他都会觉得神清气爽,愁闷和烦扰也全都一扫而空。

他这才意识到:闲时郁结难舒,动则身心畅通,一个人能从“动”之中,寻出无限的快慰。

《世界日报》上发表过一项研究:

经常运动者会比“四体不勤”者快乐感多出52%;足够运动者的快乐感,比不运动者多了29%。

不只是健身、锻炼,只要能让自己动起来,你的内心就不会再如一潭死水般沉寂。

人若是太闲,便杂念丛生,愁绪万千,困在负面情绪的死胡同里横冲直撞。

让自己动起来,或劳其筋骨,或盈其精神,积郁便会如开闸泄洪般找到出口。

苦闷时,打打球、跑跑步,让躁郁和忧思随汗水一起排出去;

难过时,出门晒晒太阳,随便走走,心情也会舒畅不少。

当你身心保持活跃,生活填满乐趣,一切坏情绪自然就消解了。

4

谈心态

  • “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

朱光潜有一个旧相识,在衙门里充当一个小差事。

他爱读书、擅写作,渴望有朝一日靠写文章成名。

只是,衙门里的任务繁重,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久而久之,他丧失了对生活和创作的热情,整日唉声叹气。

由于他家境宽裕,朱光潜曾建议他辞去这门差事,专心完成一部作品。

他向往在家创作的自由,却担心自己的才华不够,迟迟下不了决心离职。

可每次见到朱光潜,他又忍不住抱怨:“如果我不要做这份工作,这本稿子早已写成了。”

这样的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但第二天依旧愁眉苦脸地去上班。

到头来,他工作做得憋屈,文章也写不出来,生活过得一团糟。

人这一辈子,最难跨越的不是生活的苦,而是心里的坎。

纠结得失、满腹抱怨,凡事拿不起也放不下,最后只能徒留悔恨与哀叹。

朱光潜认为,避免人生悲剧的最佳途径,就是“摆脱得开”。

打开心灵的枷锁,换种心态重新出发,生命才会收获意外之喜。

英国作家司各特,早年致力于诗歌创作。

有一次,他读到了拜伦的诗作,发现自己的才华远远不及对方,靠写诗难有作为。

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果断放弃深耕已久的诗歌领域,转而去学习写小说。

多年后,他凭借小说成名,还被誉为“历史小说之父”。

莎士比亚说:

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他们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遭遇挫折与考验时,选择画地为牢,你就会过上囚徒般的生活,压抑、无力、暗无天日。

停止抱怨,放下纠结,转变心态大步向前,才能走出脚下的荒漠,踏入下一片绿洲。

5

谈交友

  • “每个人身旁有一个'圈子’,这圈子就是他所常亲近的人围成的,他跳来跳去,常跳不出这圈子。在某一种圈子就成为某一种人。”

朱光潜大学毕业后,进入春晖中学担任了英文老师。

这所中学聚集了一众优秀的文人,比如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

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朱光潜很快就融入其中,与他们结为了好友。

他们崇尚教育自由,带着朱光潜加入了立达学会,并创办了一所立达学园。

他们也积极推动思想独立,与朱光潜一同筹办了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

后来在好友们的指点下,朱光潜开始尝试在这本杂志上开辟专栏、发表文章。

为了帮他打开知名度,夏丏尊将他的文章编辑成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

夏丏尊还亲自为他作序,自掏腰包出版,并紧锣密鼓地进行宣传。

得益于优秀的朋友圈,朱光潜一跃成为文坛新锐。

立于皓月之边,能增星光之势;傍于巨人身侧,可览巅峰之景。

正如朱光潜在书中所说:一个人的好坏,朋友的熏染力量要居大半。

心理学上有一个变色龙效应,是指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别人的言行举止。

越是亲近的人,我们越容易去模仿,变得越来越像对方。

也就是说,你接触什么样的人,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如果身边的人浑水摸鱼,得过且过,你内心的斗志也会被敷衍所吞噬;

若是所处圈子蓬勃向上,人才辈出,你身上的懒散就会被积极所替代。

学会筛选朋友,与益友结伴而行,我们才能走出井底的狭隘,看见辽阔的苍穹。

6

谈休息

  • “世间固然有些事可以违拗自然去勉强,但是勉强也有它的限度。人的力量,无论是属于身或属于心的,到用过了限度时,必定是由疲劳而衰竭,由衰竭而毁灭。”

朱光潜在书中谈到了一个现象。

大多数人以为,延长工作的时间,就能获得更多的成果。

比如一个人打算以每天一百里路的速度,走完一千里路。

他以为,只要自己十天不休息,就能顺利走完全程。

然而,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很不精确。

天天走着不歇,必定愈走愈慢,很快就会完全走不动,只能倒在半路上。

长途跋涉需要走走停停,日常生活亦是如此。

工作时,明明筋疲力尽,你却偏要坚持一气完成,反而会效率低下、忙中出错。

学习时,即使找不到思路,你也非得继续绞尽脑汁,只会让自己陷入焦虑和恐慌。

琴弦太紧会断,弹簧太紧会坏,人过度透支,也很容易垮掉。

杂志《当代生物学》上有项研究表明:

大部分运动、学习任务的改善,并非发生在实际练习的时候,而是在练习中途的休息时间。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只能让你领先一时;适时停下来休息的智慧,才会助你赢到最后。

朱光潜写作时,总会碰到身心倦怠或神思不旺的情况,越想写好就越不顺手。

每到这时,如果他不肯放下手里的笔,最后写出来的东西必然很不像样。

倘若他立即丢开工作,去乡间散散步,便顿觉心情明快、头脑清醒。

等他回到书桌前时,原本苦思不得的灵感,也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这让他明白: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

世间万事万物,都讲究一个“张弛有度”。

一路狂奔、不知停歇的人,犹如没有刹车的汽车,终有一天会走向自我毁灭。

懂得养精蓄锐,充足了精力,养足了体力,方能不紧不慢地登上顶峰。

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朱光潜,被誉为“青年人的导师”。

他以丰富的阅历,温文的态度,引领了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

他深信:人好比一株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和谐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

韶华易逝,生命短暂,不要在懈怠中消耗余生,于踌躇中错过成长。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探索自我,反省自我,重塑自我。

检身养德,修心养性,褪去青涩与躁动,挣脱迷茫与焦虑,每个人都能破茧成蝶。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