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一首乌衣巷,写尽千古凉,一座城1800年的历史在此沉浮<div></div><div><br></div>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3-29 发布于北京

每天学一点知识,让生活充满诗意

欢迎关注槐序姑娘

01 | 蓦然回首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春。

55岁的刘禹锡结束了23年的贬谪生涯,奉调东都。

途经金陵朱雀桥时,怀古幽思,一念感慨,

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的背后,是刘禹锡风雨飘摇的大半生,

回望过去,好多事都成了历史烟云。

自己最好的朋友柳宗元已经过世整整7年。

他们一同参加科考,一同参与“永贞革新”,一同被贬,

一起还朝后,因刘禹锡作“玄都观诗”讽刺新贵,又一起被贬。

柳宗元临终托孤,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他照顾,刘禹锡视为己出。

可是,一转眼这些事、那些人都已随风而去,

只留下回忆里的一片苍凉。

02 | 旧时旧地

十里秦淮河,销金醉梦,是无数热血男儿的天堂。

但是在历史上,这座“石头城”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巨变。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国号“魏”,随后刘备于蜀登基,志在匡复“汉室”。

八年后,孙权称霸东吴,迁都南京,改秣陵为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都南京的皇帝。

50年后,晋军攻陷建业,孙皓投降,东吴正式灭亡,改建业为建邺。

晋武帝崩后,八王争权,互相残害,最终司马炽胜,命琅邪王“司马睿”监管江南。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

随后司马睿被拥戴为帝,定都建康,到这南京已经经历了三朝巨变。

而司马睿能够称帝,王导和谢安功劳居首,他们在“乌衣营”谋划天下,指点江山。

故刘禹锡写:旧时王谢堂前燕。

此后,王、谢两家的后人便长久居在此地,改“乌衣营”为“乌衣巷”,他们族内的子弟则被称为“乌衣郎”。

这里原本为东吴旧地,禁卫军曾在此扎营,将士无一不着乌衣,故因此而留名。

王、谢两家子弟为彰显身份,亦喜穿乌衣。

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王洵,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谢惠连、谢朓,皆是“乌衣郎”。

“三王”、“三谢”在中国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后到了唐朝,乌衣巷却已经沦为了废墟。

所以刘禹锡重游故地,心中无限慨叹,亦觉苍凉。

03 | 怀古柔情

实际上,刘禹锡是一个极乐观的人。

游乌衣巷后过扬州时,他与白居易偶遇,亦是两人的首次见面,白居易请他喝酒,并赋诗为他这些年的经历抱不平。

刘禹锡淡然一笑,挥笔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他这一生,从未消停过,也从未消极过。

否则再回长安城,他就不会重游玄都观,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然而在乌衣巷,刘禹锡却笔触沉郁,回望前朝旧事,念及自己的半生,挥泪写下千古情。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旧时桥上饰有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而现在,放眼望去野草丛生,荒芜一片,断壁残垣在夕阳下备显凄凉。

实际上,刘禹锡这首诗,也在昭示着大唐的没落。

中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经历了“甘露之变”后,又有“牛李党争”,昔日盛景早已不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经长驻在王、谢两家的春燕,如今已无家可归,只能飞入百姓的农户再寻栖息之地。

在这两句诗中,刘禹锡亦有对自己遭遇的感慨,“二王八司马”事件前,刘禹锡和柳宗元踌躇满志,想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奈何朝局突变,那一批人死得死、贬得贬,新贵们得以掌权,他自己又何尝不是那漂泊无依的春归燕呢!

所以,读诗一定要读史,如果不了解南京城在历史上的巨变,和刘禹锡的宦海沉浮,是不太能理解诗中那份深沉的情感的。

(一年时间深度打磨,由诗入史,欢迎订阅)

- END -

#历史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