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赫鲁晓夫对苏联贡献到底有多大,为什么俄罗斯人至今都怀念他<div></div><div><br></div>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3-29 发布于北京

评价一段历史总是应该站在时间的角度上,既要拿着“望远镜”,又要拿着“显微镜”去观察,对于各种各样的资料也总是要不断挖掘和反复核对,才能洞察到一个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

无论是苏联还是世界,对于赫鲁晓夫的评价都各具方向,不过在如今的俄罗斯,还是有不少人会认同赫鲁晓夫的很多做法,若要探析其中的原因,还得回到那一段曲折的苏联历史当中去。

赫鲁晓夫推动着苏联变化

1994年俄罗斯的《新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给了赫鲁晓夫一定的“历史定位”,其中写道:赫鲁晓夫是继列宁和斯大林之后第三位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改革家,他于1964年下台,其执政的10年也是苏联在本世纪最具戏剧性的历史。

这篇文章中还着重提到了柏林危机、匈牙利事件等,并将赫鲁晓夫形容为一个好走极端的人物。

历史学家也普遍认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和赫鲁晓夫有着极大的关系,后来的历史研究中,只要提到苏联解体,就势必会谈到赫鲁晓夫的改革。

可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否是正确的,依旧是国际史中争论不休的问题。

当年在赫鲁晓夫上台后,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

最受诟病的,是他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同时还为斯大林时代的蒙冤者昭雪,将不少政治罪犯都重新释放了出来,新的法律文件也随之诞生。

站在历史的交汇口,赫鲁晓夫完成了“破除斯大林迷信”的任务,开创了一个能够发生改革的时代,从他本人上台开始,改革成为了苏联的主要思路。

当然,这其中也是有着积极意义存在的:赫鲁晓夫已经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或者单纯的某一条道路,而应该是有着多种角度发展的,社会主义也能走向多样化时代。

在这件事上,赫鲁晓夫并不算完全的成功,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失败,他有着成功的地方,当然也有失败的地方,这些都是苏联后人的宝贵财富。

当时,这些举动也促使苏联进入了一个“政治状态轻松”的环境,没有人再会随意镇压其他活动了,后来的戈尔巴乔夫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可是,赫鲁晓夫就算破除了对于斯大林的迷信,后续在苏联国内又有了一些关于他的迷信,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等问题又出现了,这也能看出:赫鲁晓夫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只是没走彻底。

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是赫鲁晓夫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他将贯穿苏联已久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给直接取消掉。

有一张图,应该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赫鲁晓夫咧着一口大牙,拿着玉米拍照,而这张照片的背景就是他的改革,希望通过发展“玉米运动”去开垦荒地,提高苏联的粮食产量。

当然,赫鲁晓夫的目的还是希望农民能够增收,他的做法使得农民获得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力,配合上大规模的垦荒运动,使得苏联的粮食在赫鲁晓夫年代有了充分的提升。

此外,赫鲁晓夫在工业上也有着物质利益的原则,他非常注重下放权力和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并主动提高低工资民众的待遇,建设出了不少的住宅,这对于民众是最为直观的,他们也切身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赫鲁晓夫就算有管理体制的改组,可他并没有触动斯大林时代的两种所有制,那些花样百出的改革都是“治标”属性的,从根本上没有引起苏联经济的巨大变化,成效也不够突出。

那些在短期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人,当然会无比怀念赫鲁晓夫时代,他们看到的也是表面的东西。

苏联的位置本就处于高纬度地区,无论是热量还是光照条件都严重不足,不科学的方式最终导致了“玉米运动”的惨败,老天也并没有给赫鲁晓夫长久的机会,从1961年开始,苏联的气候条件则越来越不利,百万公顷的垦地都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

这到最后反而也成为了压垮赫鲁晓夫的一把“稻草”。

而在外交领域,赫鲁晓夫也曾致力于缓和国际局势,希望用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

他看到了在时代背景下战争似乎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了,于是走上了一条“和平”的外交总路线,这比起斯大林时代确实温和了许多。

为了能避免战争去实现改革措施,赫鲁晓夫还亲自出动,有过越来越频繁的出访和外交活动。

在最初的时候,赫鲁晓夫也对中国极具好感,他本身就引发了东欧风波,还好中国坚定地维护住了赫鲁晓夫的地位,特别是在1957年毛主席出访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时宣布:“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中苏两国分开。”

那会的赫鲁晓夫也认为两国之间的关系将会一片春光明媚,在华沙成立后,他更是认定了只要将苏联新式武器的威力和中国的军事发展充分结合起来,就可以加强中苏军事控制的半径,为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广阔前景。

可在具体的执行方面,赫鲁晓夫还是太天真了,他过于自信苏联的“领头羊”地位,而忽视了中国作为独立国家的主权。

他在向中国提出要建设起“长波电台”来指挥通讯的时候,马上就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这是必然的结果,任何国际活动都不能践踏一个国家的主权。

即便如此,赫鲁晓夫依旧没有深刻认识到问题所在,错过了解决问题的大好机会,就在“长波电台”的事情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联合舰队”事件中两国的分歧最终使得双方南辕北辙。

由于没有弄清楚其中的本质内容,赫鲁晓夫还是不愿意放弃理想,他还专门于1958年7月底出访中国。

四场如同“马拉松”一般的会谈,还是没有让毛主席同意“联合舰队”的方式,因为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底线问题。

不过,赫鲁晓夫总体上的“和平政策”,就算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可这些政策在总体上还是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和平都是建设一切的基础,在那个时代,对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个方面,赫鲁晓夫也算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

他的观念也有很多局限性,因为在他的眼里:就算是实现了和平共处,这也是“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势”,并没有完全放弃过去扩张和争霸的历史传统,和平的本质是和美国拥有平起平坐的国际地位,又要在实力上不断超越美国。

美国白宫中几乎也在天天研究着赫鲁晓夫,他们也很清楚这些政策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就算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可两国之间的核军备竞赛还是在不断升级,这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从结果来看,苏联并没有和西方世界缓和一点关系,反而还粗暴地去干涉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在一些本该严肃的外交场合做出很多有伤大雅的举动,这又再度影响到苏联的国际地位。

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否认了很多赫鲁晓夫的做法,很大程度就是改正了此前的片面,不过,苏联的后续领导者从某种程度上又走了“赫鲁晓夫的老路”,他们认为赫鲁晓夫是对列宁、斯大林的完全背叛。

赫鲁晓夫的历史功过

无论赫鲁晓夫如何在“火药桶”的周围徘徊,从结果来看,令全世界人民都倍感揪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发生,这也算好的结果。

在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中,赫鲁晓夫的一系列举动也算削弱了美国,不过更是使得苏联在竞争中被重创。

中国虽然渐渐和苏联走远,而中国也同样摆脱了苏联的干预,走上了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赫鲁晓夫时代,他将教育与生产力结合在一起,过于强调学生应该增强劳动技能,这使得学生的文化知识课出现了荒废的情况,这对于后来的苏联来说,都是满满的教训。

无论是哪个方面,赫鲁晓夫的改革都是不彻底的,仍然留有斯大林时代文化管制的烙印,也没有给知识分子充分的自由,苏联的文艺发展同样面临着极深的阻碍。

一个中肯的评价是: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没有成功,可却又改变了苏联的历史,使得苏联由单一的政治发展模式逐渐走向开放。

特别是在斯大林的评价方面,苏联人更是意识到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根源在于过度集权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不远处的铁托都说过:“个人崇拜从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的产物,因此这就不仅仅是个人崇拜本身的问题。”

当年斯大林从列宁的手里接过了接力棒,他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却丧失了“民主”这个核心,导致了独裁的出现,斯大林按照自己的模式弄起了专政,很多过去的理想者都将自己的理想放在了领袖个人的身上。

也有一些人出现了悲观的情绪,可他们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办法,赫鲁晓夫的出现则结束了这段历史。

若是说赫鲁晓夫的其他改革都带有明显的局限性,那么他对于“思想解放”的贡献则是最大的,也最容易被后世所接受。

他曾在“秘密报告”中提到:“理论不可能发展,只能是僵化的教条,大家若是都按照斯大林的理论行动,就会越来越僵化。”

无论是赞誉还是诋毁,赫鲁晓夫还是顶住了巨大的勇气和压力揭露了斯大林,成为了苏联历史上第一个改革者,使得苏联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起到了明显振奋人心的作用。

二战之后的年代中,没有一个领袖可以和赫鲁晓夫的成败一样决定性的改变此后历史的走向。

并且,赫鲁晓夫通过改革的模式推动了各种理论的发展,在过度集权的年代,部分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已经和社会脱离,“书呆子习气”和教条主义开始广泛传播,赫鲁晓夫在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展开的经济理论讨论则变得极为活跃。

此外,赫鲁晓夫在苏联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中推动政策改革,又积极提倡改革理论的讨论,这对于东欧国家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正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理论的发展,赫鲁晓夫也果断提出“各国之间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能去走不同的道路”,他也在长期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道路中意识到,动辄批判和开除则是不可取的,他还高度赞扬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认为那里是在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

南斯拉夫也是率先摒弃斯大林模式的国家,他们得到了认可,也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了下去。

经济方面,赫鲁晓夫总体上是失败了,可他提出的很多措施也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

主抓农业本就是一个正确且果断的选择,这使得苏联躲过了可能出现的全国性粮食危机;其次,那些扩大农场、农庄之类的思路也是符合当时农业的发展要求的,到了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都达到了13470吨。

赫鲁晓夫是一个功过都相当明显的人物,无论是哪个角度,不少俄罗斯人依旧会怀念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