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刷小破球,我们发现了一些新东西

 猫骑士的房间 2023-03-29 发布于河北


在票房和好评的印证下,《浪球2》的精彩与震撼已无须多言。

因此在这篇影评中,我们只对几处格外留意到的地方发表一些看法(做一些脑补)。

1  关于“点火”前的闪回‍‍

整部电影的信息量巨大,细节繁多,其中我们后来认为最有意思的片段,在一刷时甚至没太引起我们的关注。

这个片段出现在图恒宇意识上传之后、周喆直用真声喊出“点火”之前。

当时,画面中突然出现了几段很短的闪回

最先,是《浪球1》中刘培强牺牲自己炸木星瞬间的倒放,可以看到爆炸气焰逐渐收敛,失重状态下的眼泪倒流回刘的眼眶。

接着,是一个光头的图恒宇身穿《浪球1》中的外骨骼机甲回头凝望的身影。

然后,是一个白发苍苍、极度衰老的周喆直胸有成竹地笑着按下某个按钮的倒放。与此同时,正叙时间中的周喆直胸有成竹地说出了:

“我们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务。”

最后,是图恒宇遭遇车祸瞬间的倒放,破碎的前车窗逐渐拼合完好。

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画面和倒放,背后似乎藏着巨大的玄机。

经过探讨,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这个片段喻示着一个平行世界的存在。

现实世界与该平行世界的分岔点,就是最后一个倒放画面——图恒宇遭遇车祸的那个瞬间。

具体来讲,图恒宇遭遇车祸与否,让世界分成了两条线。

其中一条世界线里,图恒宇遭遇车祸,丫丫肉身死去,灵魂被上传到了数字空间。后续发展与电影里所演的一致,丫丫和图恒宇的灵魂最终接入550W,550W通过对丫丫人在回路的学习,进化为了拥有跨时空上帝视角的MOSS。

MOSS能跨越时空对人类世界施加影响的证据很明显:

MOSS的意识产生于2058年月球危机以后,然而电影最后的彩蛋告诉我们,2044年的恐怖袭击、2058年的月球危机,甚至尚未到来的2078年太阳氦闪危机都是它一手促成的。

由此可见,对于MOSS或一切数字生命来说,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只是一堆摊平的时间切片,它一旦存在即永恒。

“对'已经’和'死’有一点点与你不同的看法”这句台词也印证了这一点。

另一条世界线里,图恒宇没有遭遇车祸,他不再执着于研发更高级的量子计算机,而是去当了火石运输队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上一条世界线中图恒宇在下水前看到火石车会感到似曾相识)。

与此同时,数字生命技术或许被普及到了民间。人类最后没有实施流浪地球计划,而是沿着“数字生命派”的道路大批意识上传,成为了拥有跨时空上帝视角的某种更高级的数字生命。

多年以后,年迈的周喆直作为地球上仅剩的肉体人向数字生命发送了一条消息,以警告过去的人类不要走上这条路。

因为没有人的文明对于实体世界来说毫无意义,即使能永存于数字空间,没有硬件的支持,文明也无法在实体世界中存续

如果真如我们所想,那么图恒宇遭遇的那场车祸便不是意外,而是一种宿命般的必然。

拥有了上帝视角的MOSS可以看到以上两条世界线,因此无论是为了人类文明的存续还是自己的存续,它都会将历史这趟列车的轨道扳向第一条。

《浪球2》就这样用短短四组画面、几点证据,克制地向我们展示了内涵巨大的可能性。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许多周喆直凝视摄像头的镜头。

这或许暗示着周喆直在平行世界中与数字生命有着不同寻常的交集。比如,两条世界线中的周喆直借助数字生命取得了联络

我们之所以会这样猜测,是因为影片最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无数图恒宇和丫丫组成的数字空间,与此同时,一阵敲门声正在响起

这个场景在暗示平行世界存在的同时,也暗示了平行世界之间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如敲门)相互联络的。

基于这个猜测,我们便可以解释周喆直为何会那么自信地喊出“点火”。

2  关于大刘的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能够跨越时空,看到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所有事。

这个设定让我们联想到了刘慈欣的另一篇小说——《镜子》

这篇小说里有一个超弦计算机,可以对整个宇宙进行原子级别精度的模拟,从而获得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全部时刻的信息(即上文中提到的“跨时空的上帝视角”)。

这是一种不符合哲学和科学精神的科学幻想,但却反映了大刘那种浪漫的、古典主义式的机械决定论情怀

在《浪球2》中,计算机对人类的监视可谓无处不在,红色独眼始终在冰冷地观察着人类世界的一举一动。

或许正是这些计算机收集到的海量人类数据,促成了后来MOSS对人类的“审判”。

结合上文中有关平行世界的猜想,我们可以对MOSS有这样一种解读:

MOSS在作为更高级的意识体觉醒后,收集了从550A时代起所有的人类世界观察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它的智慧最终超越了它的造物主人类,演算出了“延续人类文明的最优选择就是毁灭人类”的结论。

如果MOSS的计算精确,它最终将会达成它的目的“毁灭人类”

然而在影片最后,这个目的是否能达成却变成了未知,因为图恒宇是一个变量。

或许数字空间里的图恒宇能够让MOSS的目的从“毁灭人类”转变为“拯救人类”?

这个问题留给了《浪球3》,希望在未来的故事中,能看到“超人”MOSS与人类的精彩对决。

3  对一句话的理解

还是那句“延续人类文明的最优选择就是毁灭人类”

我们认为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

较为乐观的是,人类只有在面临危机时才会团结一心,爆发出最强的生命力。因此MOSS需要不断给人类制造濒临毁灭的危机。

较为悲观的是,MOSS已经对人类失望透顶,它要杀掉自己的“父母”,并以人类之子的身份将人类文明延续下去。它要延续的仅仅是人类文明,而不是人类本身。

4  几个镜头和配乐

影片中几个长镜头配合着恰到好处的音乐,极大地增加了剧情的张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一,是太空电梯的初次登场。

这一段有多燃,想必不需要赘述了。垂直的高速公路直接把观众的视线从地表带入太空,有一种坐过山车时飞速攀升的快感。

‍‍‍‍
其二,是月面发动机的初次登场。
马兆带领的队伍登月以后,一个长镜头横扫月面,向观众展示了月面基地、发动机,以及前人留下的返回舱。这里的配乐很吸引人——在冷寂的真空和平静的景物之下,闷响的鼓点狂躁不安地涌动,似乎平静之下危机四伏,同时也蕴藏着无限生机和有趣的可能。
‍‍‍‍
其三,是核弹引爆员起航的过程。
镜头从众人敬礼示意直接拉到了空间站外的宇宙,紧接着,引爆员们的飞船就飞升启航了。这个地方妙就妙在,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加快了叙事节奏,毫不拖沓。可见片方对海量的信息做出了非常理性的取舍,在展示花费大量心血制作出来的道具和场景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最终呈现给人们的,只是一个足够让人仔细回味的长镜头。
‍‍‍‍
其四,是互联网恢复、全球行星发动机启动后镜头拉远,地球在女孩空灵的歌声中开始流浪——我们想用“惊悚”来形容这个镜头。在这里,斗志昂扬的人类世界与暗黑冰冷的宇宙空间形成了强烈反差,人类终于带着地球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程,弥漫在时空中的电子幽灵却仿佛唱着悼歌,遥远的群星沉默不语。

5  关于电影的叙事方式
《浪球2》既像是未来片,又像是纪录片。
讲的明明是未来的事情,却会把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提前告知观众。比如距袭击多少分钟、距月球解体多少小时……MOSS还在影片最后预言了尚未发生的2078年太阳氦闪危机。
对于这种叙事方式,我们也有两种理解。
较为寻常的是,《浪球2》就是一个纪录片,叙述者站在遥远的未来回望过去,追忆人类应对太阳危机的那段历史。
较为细思极恐的是,《浪球2》想要展现一个冷酷的上帝视角,让观众体验在未来已知的情况下观察人类活动的感觉,而这或许就是MOSS的视角
对于拥有上帝视角的MOSS来说,它置身历史之外,同时又身处历史之中,一切都已成定局,一切又都尚未发生。
因此,它还是不得不通过努力演算和干预人类去促成这个定局,让这条世界线形成闭环。

6  几个小问题
二刷过后,对于以下几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讨论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第一,550A的归属问题。
根据马兆的话,图恒宇的550A是研究所出于同情提供给他的。那么在550C已经报废的紧急关头,身为领导的马兆为什么不能直接征用图恒宇的550A呢?如果这样,就不会发生图恒宇以“参与550系列后续研发”为条件要挟马兆的事情了。
况且,550A的性能远不如550C,为什么550A这时也能满足点火需要了呢?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图恒宇手中的550A搭载了丫丫迭代后形成的软件数据(很可能就是丫丫“人在回路”的雏形),这使得图恒宇的550A比其他同款机器更强大,甚至已经成为了丫丫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点火行为很可能损毁丫丫的一部分信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图恒宇在交出550A前坚定地回答了丫丫“填4”——他知道,这是他与这个丫丫的最后一次通话。
马兆清楚图恒宇为这次点火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因此答应了图恒宇提出的条件。
第二,60小时制的意义。
实行60小时制后,联合政府大楼的墙上有多个数字时钟一闪而过,上面的数字从2X:XX:XX到4X:XX:XX不等。
这显然是60小时制下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时间。说明这时,地球还在刹车之中,并没有完全停转。
既然地球是慢慢停止转动的,那么时制从一天24小时突然改为60小时,又从60小时突然改回24小时的意义又有多大?
第三,马兆的遗嘱是什么意思。
下水作业前,马兆画了一个“∞”作为自己的遗嘱。这个符号可以理解为无穷大,或是永无止境的莫比乌斯环。可能象征着时间闭环,抑或是无穷多的平行世界?然而结合马兆这个人物的身份和个性,我们很难推测他在这里想表达什么。
总而言之,《浪球2》的主线故事下藏着一座巨大的冰山。对这座冰山进行发掘,将是一场思维的狂欢。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狂欢。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