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祖宗为何规定16两为1斤,筷子长度7寸6分?炎黄子孙应该了解

 共同成长888 2023-03-29 发布于广东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无数先民智慧,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生活水平不及今天,但他们总能通过不断地发明创造改进,让文明传承发展。我们今天觉得不起眼的细节,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比如,老祖宗为何规定16两为1斤,筷子长度7寸6分?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

古代的度量衡与现代有差异,但任何时代人们都能认识到,统一度量衡会比较方便生活,所以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就采取了这种做法。现在的1斤等同于10两,但我们依然常常把“半斤八两”这个词挂在嘴边,因为以前的1斤等于16两,由此影响了汉语文化。

其实,对比之下我们能发现,十进制绝对比十六进制更容易使用,至于先人规定16两为1斤,与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传说他们认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刚好16星,应用到度量衡上,等于顺应自然星象,因为人的生活与天上星象息息相关。

天上的星宿对应着人的时运,这些星辰也在天上看着人世间的一切,做生意的人不能缺斤少两,若缺一两,福星减福;若缺二两,禄星减禄;若缺三两,寿星减寿。劳动人民的观念比较朴素,相信善恶自有天理昭彰,相信奸诈之徒终有报应,这种文化特色反映到了方方面面。

至于筷子长度7寸6分,是对应了人的特殊性,人有七情六欲,人与动物有明显区别,人会使用工具(包括筷子)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所以筷子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大禹治水露宿野外,烧熟了兽肉赶时间要吃,无奈那肉实在太烫无法用手去抓。

于是大禹折下两根木头,试着将那肉夹起来吃。这种传说并没有依据,但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为了方便吃熟食发明筷子,是符合规律、顺理成章的事情。只是那时还没有文字,所以这个过程未能被详细记录下来。不过,筷子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了丰富人文内涵。

筷子在古代有许多别称,如“梜”、“箸”,《礼记》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箸”这个称呼比较文雅,文人写作或者官方记载常用,虽然明代民间有了“快儿”的叫法,但官方是不太推崇的,《康熙字典》就只承认“箸”不承认“筷”。

筷子的形制也有讲究,并不是方方正正的两根木头就能称“筷子”,须一头粗、一头细,一头方,一头圆,暗合“天圆地方”的自然哲学。而太极阴阳知识在筷子上也有体现,太极为一,阴阳为二,一一成二,合二为一,所以筷子要叫“一双筷子”,而不是“两根筷子”。

筷子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远比刀叉丰富。刀叉并不是西方文明的特产,早在战国时代甚至更早的3、4000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叉子进食,但后来更方便快捷的筷子几乎“独霸”了餐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听到使用筷子的不少禁忌,其中的世情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