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刚砸瓷”错砸举例之七

 gudian386 2023-03-29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图7.1.以“化学颜料”砸毁的乾隆款镂空转心瓶

在王刚砸瓷节目里,翟建民这位对化学一无所知的香港古玩店老板,居然以所谓“现代新彩”“化学彩料”为由连砸三件粉彩“转心瓶”,可以说达到了惨不忍睹的程度!

其实,这位老板与眼学专家们在化学和陶瓷颜料问题上屡屡闹出笑话已经是“路人皆知”了。我们曾经剖析过他们对古陶瓷颜料的无知。现在,我们从陶瓷颜料的根本问题上来揭露他们不懂装懂、班门弄斧和欺骗收藏大众的本质。

一、中国陶瓷颜料的历史

因为陶瓷要经受至少七百度以上的高温,所以有机颜料是不能够使用到陶瓷之上的。例如植物类颜料在230度以内就被烧成灰烬了。产生于西方的有机化学颜料,耐受高温的能力也超不过400度。所以,所谓的“化学颜料”,专业所指的就是这些化学合成的、主要用于绘画的有机颜料。

要经历高温的陶瓷用颜料,是无机颜料,就是所谓“矿物颜料”。它们统统都是金属(熔化中的离子状态)、金属氧化物和相关的盐类。例如:红色有三氧化二铁的铁红、氧化亚铜的铜红以及金红(也叫胭脂红、胭脂水),还有所谓“辣椒红”(碱式铬酸铅)。

中国古陶瓷最早采用的陶瓷颜料是史前时代的烟黑、白垩、色土、天然氧化铁,色土颜料范围广泛,其最主要的颜料就是赭石。史后铁系颜料得到了大范围发展,出现了著名的青瓷时代。

中国古陶瓷的辉煌离不开陶瓷颜料。在元代引进钴蓝(氧化亚钴,也叫蓝玻璃,即钴一价离子在硅酸盐玻璃中显示蓝色)苏麻离青之前,中国的彩瓷是“唐三彩”“辽三彩”“宋三彩”“红绿彩”“黄彩”“琉璃彩”

文章图片2

图7.2.翟建民称另外一件转心瓶为“化学彩料”

“矾红彩”“法华彩”等。绿彩采用的是“铜绿”(着色剂铜在还原阶段的两价铜离子)。

钴蓝的引进创造了中国的青花时代。与青花相呼应的高温釉下彩,就是铜着色剂的“釉里红”。中国铜红始于釉里红,是铜的一价离子在釉下显示的颜色。到了明代,铜着色剂开始用于釉中彩,就是所谓“铜红釉”,到了永宣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

青花与上述中国彩瓷颜料的结合,明代出现了“五彩”“斗彩”。中国瓷器颜料从清康熙开始,产生了新的堪称世纪性变化,那就是引进西方的“化工提纯颜料”,称之为“洋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釉上篮彩、金红、锑黄,以及最为著名的“珐琅彩”!据清史记载,康熙皇帝亲自指挥引进洋彩达二十多种。而十七世纪刚好是欧洲开始矿物颜料的工业提纯时代。洋彩全部都是化工提纯颜料。

其实所谓“化学颜料”的准确定义应该是指“化学合成颜料”而不是“化工提纯颜料”,对于无机颜料的化学合成,目前还不可能实现。那是因为不仅是成本太高(例如比提纯颜料高出上百倍),而且产品极其不稳定,尤其是不适合于陶瓷制品应用。相反,提纯颜料不仅成本非常低廉,而且因为其来源于矿石,化学稳定性非常好。

到了晚清,引进化工提纯颜料用于陶瓷制造已经是司空见惯的顺理成章的事了。著名的“大雅斋”瓷器,基本上使用的都是提纯颜料,所以才达到了那样绚丽多彩的效果。

二、砸瓷专家们唯心主义的“化学颜料”

因为现在中国陶瓷制造中普遍采用“化工提纯颜料”,砸瓷专家们不求甚解地认为这样的颜料就是所谓的“化学颜料”。我们在《古陶瓷鉴定的科学依据》里,曾经强调了:专业上,因为不耐高温,“化学颜料”是不能用于陶瓷造成的。因为“化工提纯颜料”与康熙帝之前的古陶瓷矿物颜料最大的不同是后者比不上前者鲜艳明朗,所以在三百年前中国已经采用所谓(不加“所谓”不行,因为眼学区分不了“化工提纯”与“化学合成”的原则不同)的砸瓷专家称呼的“化学颜料”来生产瓷器了。

因为不懂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化工提纯”与“化学合成”,当他们看到颜色明亮或鲜艳时就猜想一定是所谓化学颜料并且妄称“化学彩料”“现代新料”,而根本不知道康熙帝早已经采用了这样的颜料。

这种唯心主义鉴定,大都建立在“不懂”和“感觉”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至少不敢问一问“现代颜料”与“古代颜料”在化学成分上有什么不同,也不敢问问都是什么颜色属于“现代彩料”,只能模棱两可地说:

以欺骗那些不懂陶瓷颜料、与他们一样的不懂陶瓷颜料的收藏大众和观众

。现在我们提供馆藏康熙采用洋彩绘画的瓷器装饰,供读者分享:

文章图片3

图7.3.矾红加洋红的康熙鹿头尊

文章图片4

图7.4.洋兰用于釉上彩的康熙长颈瓶

文章图片5

图7.5.洋彩锑黄的乾隆挂瓷罐

文章图片6

图7.6.洋彩锑黄的雍正石榴尊

由上述四图可知,早在康熙朝开始,就大量使用砸瓷专家所说的“现代彩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