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皋当微笑

 苏迷 2023-03-29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3年03月20日 A07版

□周海飞

“时逢三月择良辰,闲步来寻郊外春。”默诵朋友《游春》中的诗句,跨过一座石板老桥,再沿小路向北走,我踏进了太平旺巷村。旺巷村坐落在阳澄湖西的一片农田里,四周绿水环绕,林中黛瓦时现,好个秀气安静的湖畔小村啊!

江南水乡有着说不尽的历史故事,曲径通幽的城镇街巷有,星如棋布的田野小村也有,眼前这座旺巷村,就流传着正史上记载不多的抗金名臣王皋的故事。

王皋是读书人。南宋绍兴三年,已是柱国太傅的王皋力挺高宗收复中原,高宗听信秦桧之言,决意与金人议和定都杭州。王皋回天无力,怫然长叹:“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吾亦从此逝矣。”王皋隐退实属无奈,不愿降金,更不屑与奸臣为伍。阳澄湖旁的小村那时叫荻扁,王皋认为不为世人注目的水乡小村,正是自己隐居的好场所。

旺巷村不大,太平老街从南端弯弯扭扭通往村北,算是一条主道。南浜街、九思巷、花园浜,连着主道通往东西,高低起伏的民居,围着老街拱着小巷密布。在小村里心平气和地流连往返,我是想倾听历史老人的叙述,探寻王皋的隐居遗痕。是的,王皋是在抗金激流中勇退的,人们还是公正地认同他与岳飞、韩世忠一样,是奋力抵抗的英雄。旺巷村之前叫王巷,更早的时候叫荻扁,村里的千年变化都与王皋息息相关。

王皋故居坐落村南九思巷,一座修旧如旧的三进老屋,斑驳的砖石外墙,写尽了沧桑岁月。头进厅里,王皋塑像正襟端坐,厅顶高悬“槐荫满堂”红木大匾,脚底横置一块有着同样经历的范成大题写石刻:“子高公像赞:轻裘缓带,羊镇东之风流也,纶巾羽扇,武乡侯之优游也……”

在这里,王皋以平民身份与村人一同种田、捕鱼、编织。此时金兵正在围剿南宋小王朝,报国无门的王皋心境其实难以平静。公元1156年,王皋老死村里,终年75岁。长子王易移居昆山,小儿王胤去无锡,二儿王铎留在村里延续至今。王易、王铎、王胤,是祖籍山东莘县的王皋家族在江南三地的分支先祖。

村里许多老屋门口都挂着“王皋后人”字样的小木牌。走入银杏树下的那座挂牌小院,一个白发好婆正端坐在小椅子上洗荠菜。许是见多不怪,好婆看我一眼就知我要问什么,招手喊出屋里阿爹。80岁的阿爹告诉我,他叫王煦昌,利民桥南堍那幢老屋里住的是他堂哥,81岁的王振昌。他们是王皋的第29代孙,排属“昌”字辈,以前在镇上当会计,如今生活安逸。“你问我王家的世传祖训?就是你们在前头王皋故居里看到的'四勤、五戒’啊,'择交游、力稼穑、重师傅、肃官箴、慎祭祀、敦孝悌……’说到底,就是王家的后人,要认真读书,要做老实人,走出家门,就要忠实报效国家。”

好婆跟着笑起来:“王皋家训流传几十代,其实世世代代的旺巷人也都是这么做的,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几个架着宽边眼镜的年轻人从利民桥边走过,听见我们讲这么古老的故事,笑着转身走往由5幢砖木结构粮仓改成的5G生活体验馆。我知道,他们是那家科创公司的编程工程师。

“有浪仰山高,无风还练静。”一阵清脆的少儿读诗声从河对面小屋传出,我晓得,那是一幢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书香小院,前些天范小青刚来作过文学讲座。紧挨着的则是开张了3年的苏图旺巷分馆,一排三大间。

一路走来时还看到,那幢爬满绿植的荻溪文史馆,图文并茂展现的,除有历史成就的王氏家人外,更多的是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突出成绩的旺巷当代人:打造国之重器的张正文、扑入火海救人的姚文、守住职业道德的卞叶……这么走着听着看着,我算是明白点什么了。

太平老桥下,扫着自家小院的吴姓退休老师放下扫帚与我攀谈:“要说变化,还是近些年,旺巷村也在不停地拆旧改造,人们敬重的王皋爱国情操,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体现朴实清白的人文气息,却被村人认可。如今旺巷村踏着时代步伐不失时机地华丽转身了。华丽,不在时尚的高楼,不在喧闹的音乐,也不在灯红酒绿的宾馆,而在下力气保护了自然的生态环境,开发了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弘扬了古朴的书香文化。”

我说:“是的。”一路走过,感觉迎面扑来的、氤氲的,就是一股浓厚得化不开的江南风情味、浩然正气风、现代科创潮。就像一个人,旺巷村大步走向未来,留下的是一串镶嵌着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相融合的结实脚步,这是王皋当年家国情怀初心的继承、发扬和延伸。

“说得好。”吴老师赞起我来,“春到旺巷,古村新生,你看像不像桥堍下的那棵古老银杏,枝繁叶茂,浓绿遮天,青青葱葱。”

是的呀,王皋有灵,当会微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