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用户5616Y0eR 2023-03-29 发布于辽宁

位置: 肺居胸中,其位最高,对其他脏腑有覆盖、保护作用,所谓“肺为五脏华盖”。

特性: 肺叶娇嫩,其性清虚而喜煦润,喜润恶燥,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病,故又称“娇脏”。

【藏象与病能】

(一)主气

元气、真气是肺吸入的清气与谷气相并而成的“宗气”,再结合肾中之精气组成。

1.司呼吸,开窍于鼻

2.司声音: 肺为“声音之门”

2.司声音:肺为“声音之门”

3.合皮毛而卫外

(二)通调水道

生理: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发、肃降则能布散津液,下输肾与膀胱。

病理: 通调失常,水液停滞,可发为痰饮、水肿等症。

(三)主治节

生理: 肺气能辅佐心脏,治理调节血脉的营运,百脉皆朝会于肺。

病理: 肺气不利,治节失常,气病及血,心血虚弱,血脉不利,血瘀水停,可见咳血,紫绀,心悸,肢肿等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肺系疾病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证: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实证:风、寒、热、痰、饮、瘀等证。

二、辨主症

1.辨咳嗽(根据病程的久暂)

暴咳: 病程短,外感所致,每多夹有表证。一般可分为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证型。

久咳: 病程长,内伤所致,多伴它脏形证,常因感受外邪发作或加重。一般分为痰湿、气火、阴虚、气虚等不同证型。

2.辨喘

特征: 呼吸喘促,甚则张口抬肩。

病机: 肺气升降出入失常。

实喘:

病因: 由外邪、痰浊壅肺,肺气失于宣降所致。

症状: 多呈急性发作,呼吸深长有力,气粗声高,脉数有力。

虚喘:

病因:由于久病体虚,精气亏损,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

症状:病程迁延不已,病情时轻时重,呼吸短浅难续,气怯声低,脉来微弱。

3.辨痰

病机: 肺气失于敷布,津液停聚而成。

外感之痰: 病程短,多伴表证,有风寒、风热、痰热、风燥 等不同。

内伤之痰: 多属久病,反复缠绵,有肝火、脾湿、寒饮、气虚、阴虚之别。

4.辨咳血

病因: 火盛伤络,络损血溢或阴虚火旺,灼伤肺络所致。

实热证: 咳痰带血,血色深红,或咳血量多。

虚证: 常为阴虚所致,症见干咳痰少,痰中带血,血色鲜红,时作时止。

5.辨失音

定义: 语声嘶哑,或喑而不能出声音。

实证:

病因: 属外感时邪阻遏肺气,会厌开合不利所致。多为猝发,亦称为“暴暗”。

症状: 常伴有风寒、风热表证。

虚证:

病因: 属内伤,因阴精内耗,咽喉、声道失于滋润,以致发音不利。大多由渐而成,又称为“久喑”。

三、治疗原则:

肺实者,宜疏邪祛痰利气。偏于寒者宜温宜,偏于热者宜清肃。

肺虚者,应辨其阴虚、气虚而培补之。

阴虚者,滋阴养肺;

气虚者,补益肺气;

气阴并虚者,治当兼顾。

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

1.肺气亏虚

症状: 咳嗽气短,痰诞清稀,倦怠懒言,声低气怯,面色㿠白,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肺益气法。适用于肺虚气弱,升降无权之病证。

例方: 补肺汤加减。

本方功能益气敛肺,止咳平喘。

常用药: 黄芪、党参补元气,益肺气;五味子收敛耗散之气;熟地黄滋阴养血;桑皮、紫菀止咳化痰平喘。

随证加减:

若肺气上逆,喘咳较著者,伍以沉香、苏子降气止咳;

肾虚不能纳气,动则喘甚者,加补骨脂、胡桃肉、脐带补肾纳气;

若寒痰内盛,咳痰稀薄量多,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半夏温肺化痰。

2.肺阴亏耗

症状: 呛咳气逆,痰少质黏,痰中带血,口干咽痛,发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 滋养肺阴法。

适用于肺阴不足,虚火内灼之病证。

例方: 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

两方功能清养肺阴,但前方以润肺养胃生津为主,后方侧重于养肺滋肾化痰。

常用药: 北沙参、麦冬、百合润肺生津;天花粉、玉竹滋养肺胃,生津止渴;川贝母、桔梗清肺化痰。

随证加减:

若阴虚火旺,低热明显者,可配鳖甲、青蒿、地骨皮养阴清热;

兼肾阴不足者,加生地、玄参滋养肾阴;

阴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养血和营。

3.气阴两虚

症状: 喘促短气,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舌红苔剥,脉细兼数。

治法: 益气养阴润肺。

例方: 生脉饮加减。

本方益气养阴,用于肺气阴亏耗之证。

常用药: 人参、黄芪、白术补肺益气;麦冬、生地、熟地滋养肺阴;五味子益气敛肺;紫菀、百部、桑白皮化痰清热利肺。

随证加减:

肺阴虚甚,舌红少苔,口干咽燥,加沙参、玉竹、百合等。

(二)实证

1.风寒束肺

症状: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楚,鼻塞流涕,或咳嗽频频,气急喘促,咳痰稀白,痰黏量多。舌苔薄白,脉浮而紧。

治法: 疏风宣肺散寒。

例方: 三拗汤、麻黄汤加减。

两方均有宣肺解表、止咳化痰功能,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失宜的病证。前方作用较弱,用于风寒轻证;后方散寒作用强,用于风寒重证。

常用药: 麻黄、桂枝、苏叶、生姜宣肺解表散寒;半夏、陈皮、桔梗、枳壳止咳平喘,化痰理气;前胡、杏仁、甘草宣肺止咳化痰。

随证加减:

如表寒重,恶寒无汗而不发热者,加重麻黄、桂枝用量;

鼻塞流涕较著,加荆芥、防风、苍耳子;

喉中痰鸣有声,喘哮发作,加苏子、莱菔子、五味子、细辛;

咳声嘶哑或失音者,加蝉衣、胖大海等。

2.风热袭肺

症状: 恶风,发热汗出,鼻流浊涕,咳声洪亮,咳痰黄稠,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肃肺。

例方: 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两方共具辛凉解表、轻清宣肺的功能,适用于风热袭肺,肺失清肃之病证。前方善于疏散风热,宣肺止咳;后方则重在清热解毒。

常用药: 桑叶、菊花疏散风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前胡、桔梗、象贝母、牛蒡子宣肺化痰;黄芩、石膏清泄肺热。

随证加减:

如表寒未解,入里化热,可加麻黄、石膏,清宣并用;

热邪伤津,口干舌红,加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3.风燥伤肺

病症: 咳嗽痰少,或带血丝,咳时胸部隐痛,口干而渴,唇燥咽痛。舌质红,脉细数。多发于秋季。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

例方: 清燥救肺汤加减。

本方清燥润肺,生津止渴,适用于燥邪伤肺,肺津不足之病证。

常用药: 桑叶、石膏轻宣肺热;阿胶、麻仁养阴润肺;太子参、甘草益气生津;杏仁、枇杷叶止咳化痰下气。

随证加减:

如津伤较甚者,配麦冬、玉竹滋养肺阴;

热重者酌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

痰中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4.痰湿蕴肺

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痰黏色白,稠厚量多,或胸闷气短。舌苔浊腻,脉濡缓或濡滑。

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

例方: 二陈汤加减。

本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健脾,适用于痰湿蕴肺,肺气上逆之病证。

常用药: 姜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川朴、苍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茯苓、甘草健脾利湿,和中化痰。

随证加减:

若咳嗽气喘,喉中痰鸣,脘痞苔腻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降气;

伴见脾虚弱者,伍以党参健脾,亦可用六君子汤加味。

5.痰热郁肺

症状: 咳嗽气粗,痰黄质稠量多,咯吐不爽,或有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痛著,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而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肃肺。

例方: 清金化痰汤加减。

本方功能清热生津,肃肺化痰,适用于痰热壅肺,肺失肃降之病证。

常用药: 黄芩、山栀清泄肺热;麦冬、知母清热生津;桑皮、瓜萎仁泻肺化痰;贝母、橘红、桔梗、甘草化痰止咳。

随证加减:

若热伤血络,咳血者,可加丹皮、茜根、茅根以凉血止血;

如阴伤口渴者,可配北沙参、天花粉以养阴生津。

6.气火犯肺

症状: 咳呛气逆,甚则咳血,面赤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胸胁胀痛,口干且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 清肺降火平肝。

例方: 泻白散加减。

本方功能泻肺清热,降火止咳,适用于肝火犯肺,肺失清肃之病证。

常用药: 桑白皮润肺清热,下气止咳;地骨皮、黄芩、知母清肺中伏火;生甘草清热润肺止咳。

随证加减:

咳而气逆者,加金沸草、苏子、枇杷叶降气止咳;

痰黏难咯,加瓜蒌皮、川贝母、黛蛤散清金化痰;

伴咳血者,加黛蛤散、丹皮炭、黑山栀清热止血,气火耗灼肺阴者,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7.寒饮伏肺

症状: 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咳痰稀薄多沫,胸闷气短,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

治法: 温肺化饮。适用于寒饮停肺,肺气不利之病证。

例方: 小青龙汤加减。

本方功能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常用药: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半夏、干姜、细辛温中化饮,散寒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

随证加减:

若喘息不得卧,配白芥子、葶苈子泻肺;

饮邪化热,咳而烦躁,配生石膏清热化饮。

8.痰瘀阻肺

症状: 咳嗽痰多,色白或黄,质稠,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心悸不宁,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苔腻或浊腻,脉结滑。

治法: 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例方: 《千金》苇茎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千金》苇茎汤功能清热泄浊,通瘀和络,用于热壅络瘀,痰阻于肺等病证;桃仁红花煎功能活血理气,行瘀通络,用于气滞血瘀,阻于心肺等病证。

常用药: 芦根、苡仁、冬瓜仁、黄芩、鱼腥草、半夏化痰泄浊;桑白皮、葶苈子清热泻肺;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活血化瘀。

随证加减:

若腑气不利,大便不畅者,加大黄、厚朴通腑泄壅。

(三)兼证

1.肺脾气虚

症状: 咳嗽日久,气短,痰多稀白,面色胱白,倦怠无力,食少腹胀,大便溏,甚则面浮足肿。舌苔淡白,脉细软。

治法: 补肺健脾益气。

例方: 参苓白术散加减。

本方补益肺脾之气,健脾渗湿,用于肺脾气虚,湿痰内蕴之证。

常用药: 党参、白术、山药、白扁豆、炙甘草健脾补肺;茯苓、苡仁健脾利湿;陈皮、半夏、木香健脾行气化湿。

随证加减: 气虚痰湿偏盛,咳痰量多色白,加炙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气虚及阳,畏寒怯冷,尿少肢肿,加附子、干姜、桂枝、泽泻。

2.肺肾阴虚

症状: 咳嗽气逆,动则气促,反复咳血,失音,口干,潮热,盗汗,遗精,腰酸腿软,形瘦。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肺肾,清降虚热。

例方: 百合固金汤。

本方滋养肺肾之阴而清虚热,用于肺肾阴虚,虚火妄动等病证。

常用药: 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补肺肾而生津;鳖甲、知母滋阴清热;秦艽、银柴胡、地骨皮清热除蒸。

随证加减: 肾阴虚明显,目糊,眩晕,加枸杞子、北沙参;阴虚阳亢,头目昏眩而肢颤,加天麻、钩藤、珍珠母。

五、临证备要:

1.肺主气,药宜轻,味宜辛。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选方用药宜轻扬而忌重浊,多用苦甘辛平肃降肺气,或用苦辛温开肺气,或用微辛而酸以敛肺气,一般不用血分药。倘肺气虚而不能摄纳,则又当佐以和营养血之品,有利于肺气之肃降。如痰浊夹有瘀血阻滞,苔腻舌紫,则当使用化痰祛瘀之法。

2.由于肺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因此皮肤干燥,或痛或痒,或麻木不仁,或风疹瘙痒,甚至皮肤变硬等症,辨治均可参用宣肺润降之品。经常鼻塞流涕或鼻孔干燥、衄血等,也可参用清肺气、养肺阴之类药物。

3.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治疗肺经实热证,可以通过泻下通腑法,使肺热下行,若因肺虚不能布津,大肠失润,燥屎干结难行者,当于润肠通腑药中,增入开提肺气之品,使肠润便通。

4.它脏病及肺者,或肺病及它脏者,应重视其他脏腑的治疗。如肺实火证,出现气火咳逆时,可用泻肝而达到清肺的目的;肺气虚弱之久咳、痰多、纳差者,可用培土生金法健脾以补肺。若外感风邪,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肺病及肾,开阖不利而成风水证者,治当宣肺利水,犹如提壶揭盖,使小便畅而浮肿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