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怀宁 曹顺利

城里买菜,多是到菜市场、超市或菜店,这两年因政策允许,部分街道路口又可默许摆摊,当然还有极少许老头、老太提着自种的菜沿街头上门兜售。
我一贯认为,上门推销物品属于劝购,即不是消费者有备而买,而是在推销者诱导下成交。因而推销者经验老道、变通,方能把生意量跑得多一些。这不,一位大爷卖菜,倒是让人见识什么才叫老江湖。
立春之际,尽管气温没有明显回升,但大地已然苏醒,土壤不再倔强着冬天的冻硬,地气明显柔暖。田园小菜,特别是青菜抽苔簌簌往上窜,而且掐得越勤长得越快,那阵子青菜苔子是吃不赢的。田园小菜于我们而言,自己常回乡下种点,还有岳父母在家兴了许多,随时供应着我们,因而菜旺季,我们吃的菜,家里供应足矣。
“移民”至县城里人家,少不了与乡下“剪不断”的牵连,只要经常城乡间“切换”,闲不住的乡亲们绝对不会让自家乡下菜园子空置着。一些老农们种菜除了满足自己需要外,还供应着在县城生活的孩子们,尤其是县城周边乡镇的老农们更是辛勤劳作,把多余小菜弄到县城区,换点零花钱,尽量在经济上不向孩子们伸手。
一日守店,我正窝在老板椅上百无聊赖地刷手机,只见一七旬老翁驻立门口,探头张望,我以为其要买点什么,忙主动招呼:“大爷,想买么东西?”
见有人问话,老翁手拽几(方便)袋菜苔子直抵跟前:“老板,买点菜吧?自己种的菜。”
在如今追求食材绿色环保的当下,“自己种的”似乎是“放心吃”的代名词。如今这“自己种的”也似乎成为小贩激发人们购买欲的“杀手锏”,不过这次于我倒没有诱惑力。我笑道:“不好意思,大爷。我们刚从乡下弄来不少,要吃好多天呢。不然的话,可以消(费)您一点,真是不好意思啊。”
我说的是事实,然而大爷并不理会而无去意,反和我磨蹭起来:“我老奶奶(方言,指其老伴)在医院住院,我待会还要去照顾她。我卖菜换点钱,您就消我一点吧?”意即他的菜是急于抛售,不会贵。
可我是一个不喜欢浪费的人,看着老翁有强求之意,我为难地指着冰柜(摆在门口本是冰镇饮料卖,然饮料不好卖,改为贮放自己吃的菜了)对他说:“大爷,我真不是骗您,您看这冰柜里菜都塞得满满的,已经够多,不能再买了。”
老翁不顾我解释,强硬地说:“那就买一半。”这大爷分明是死缠烂打之意。
我不免心里有点火冒,但看人家年尊辈长的也只能憋着,毕竟自己也是生意人,只是收起笑容:“大爷,大家挣钱都不容易。家里菜已多了吃不完,再买不是明摆着坏掉?糟踏钱的事换作是您也不会这么干吧?”最终因我坚决不买,老翁悻悻而去,寻找下一个买家。
见老翁提着菜向左沿街隔三差五地进店推销,我转身至右侧隔壁店,问店主:“刚才那老头卖菜可到你店里来的?”
店主笑曰:“你是说刚过去的那个卖菜老头?今天没进来。他是不是对你说他老奶奶在医院住院?”
“嗯,对呀。”
“前不久听我岳父说,他老奶奶十几年前就去世了。我已被他忽悠过三次,其实他的菜卖得不便宜。前几日又来卖菜,我把他谎话捅破了,他现在不好意思进来。”
“啊……唉,这老头卖个菜,干嘛用得着撒这样谎呢?”我惊讶道。
呃,大爷卖个菜,竟把亡妻定为正在生病住院的人设,以此博得人家同情,我真的佩服大爷的脑洞大开,只能说:大爷,您真的是大爷。
说实话,一般人只要家里需要,碰到老人提菜上门兜售,多会买下一些,且不会讨价还价。我平常买菜,就喜欢买路边摊老头、老太摆的菜,有时还包圆了(即全要)。菜新鲜是一个方面,主要是看他们年纪大了还出来卖菜挣钱,不容易。买他们菜也算是一种帮助吧。

大爷卖菜撒谎耍点小伎俩,让人转念一想又不是滋味。新鲜菜一旦失水干瘪就分文不值,大爷编造这么个谎话让人怜悯,无非就是为了菜卖得快点,价格高点。农村老人赚钱不易,又没有城里老人享受的退休金,动不动就向孩子们伸手也于心不忍,唯一能做的就是身体力行地在田地中继续“刨食”。看来大爷卖菜如此说辞,对不认识他的人来讲劝购效果肯定不错,不然他不会屡试不爽。
常回乡下,不乏听老人们自嘲:“六十正劳力,七十自搞自吃,八十才能挨着墙壁(意为不能自食其力)”。如今一些农村老人种菜和五谷杂粮,除了自己吃的,多余的拿出去卖,无非就是尽自己绵薄之力,能劳则劳,能挣则挣,活络一下手头。话说回来,若是手头富足,谁愿意那么大年纪了,为了兜售点小菜,还出来与年轻人厚着脸皮撒着谎?
后来那大爷又来过两次,只是遗憾,他每次来兜售,都恰碰我们刚从乡下弄些菜过来,未能成全他一次。他看到我摆放在店门口的冰柜内满满的蔬菜时,也不再说什么,而是失落地离去寻找下一个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