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iffuse Astrocytoma ( DA)

 医学影像小英语 2023-03-30 发布于浙江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iffuse astrocytomaDAWHO级肿瘤占星形细胞肿瘤10%~15%依据2016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分类,将其分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型、肥胖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NOS (非其他分类等亚型好发青年人峰值年龄30~40岁,男性略多。一般DA分化程度低,但多呈浸润性、缓慢性生长,转移为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风险较多,恶变倾向高,患者预后差,平均生存期在5~10年左右。

   临床表现:

多为呕吐、头晕、头痛、肢体抽搐等特点,与颅内压升高、肿瘤浸润密切关联。大部分病理边界模糊,患者受侵犯脑组织扩大、扭曲,但未见破坏。部分伴大小不均匀囊变时可见局部呈海绵状改变,额叶病变者通常可侵犯对侧脑组织,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可见高度分化,以肥胖型、纤维型星形细胞多见,分布于微囊状疏松肿瘤基质内,偶可见核异型,核分裂少,为见微血管增生及坏死,其中肥胖型恶变风险较高。

     影像学表现:

DA常发于幕上,以额颞叶受累常见,同时可发于脊髓、脑干等组织,以小脑少见。有报道表示Ⅱ级星形细胞瘤偏良性患者常位于灰质内,恶性伴进展者则多位于白质内。

   CT平扫可见低密度、低等密度混合灶,边界较模糊,周围少有水肿、钙化、出血,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强化,原因是DA的肿瘤细胞主要沿血管周围间隙及白质纤维束生长基本不破坏血脑屏障因此瘤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较轻或者无强化

     MRI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即囊性肿块、囊实性肿块和弥漫型,T1WI可见等低信号,T2WI可见高信号,FLAIR 呈等、高信号,DWI呈等、稍高信号,少有水肿,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不明显,或仅可见轻中度强度表现,以小片状、环状及结节状强化多见,伴囊变患者多可见非规则环形强化,代表肿瘤间变区,提示可能存在恶变倾向,有转化为高级星形细胞瘤风险。大脑皮层 DA 易囊变,可能与肿瘤沿皮层内纤维生长、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管源性水肿,以及额、顶叶上部皮层血供较丰富有关。

    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肿块为主。

[1]高峰, 陈桂玲, 盛会雪,等. 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5):4.

[2]王朝晖, 高培毅. 大脑皮层弥漫性星形细胞瘤MRI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8, 029(001):1-3,33.

[3]肖冬玲,陈光祥,唐光才,韩福刚,舒健,陆笑非,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分析[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6, 39(2):133-136.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iffuse [dɪˈfjuːs]  astrocytoma [ˌæstrəʊsaɪˈtəʊmə]DA

All specimens[ˈspesəmən]  are confirmed 

astrocytoma through pathology[pəˈθɒlədʒi]

所有标本均经病理证实为星形细胞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