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比喻都逃不出情理去

 野藤斋主人 2023-03-30 发布于上海

1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虢国在虞国的外围,两国的关系,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和“唇亡齿寒”两个谚语来说明。这两个谚语,都是比喻。
“唇”与“齿”,大家都知道。“辅”与“车”是什么呢?晋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唐孔颖达疏:“牙车,牙下骨之名。”颊辅,就是口两旁的肌肉,今天叫腮帮子。牙下骨,今天叫牙床骨。
腮帮子(辅)在外,牙床骨(车)在内。没有了腮帮子,牙床骨就露出来了;没有了牙床骨,腮帮子就塌进去了。所以谚谓“辅车相依”。
唇与齿,则关系更进一步。嘴唇皮子是保护牙齿的,没有了嘴唇皮子,牙齿就暴露于外,就会受寒了。故谚谓“唇亡齿寒”也。
这两个比喻,都是合乎情理的。凡能成立的比喻,都逃不出情理去。如果不合情理,“比喻”也就不能成立。换言之,就是不能称之为比喻。
2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下半回写懦小姐贾迎春的一个攒珠累金凤被乳母偷偷拿去当了银子去赌博,乳母的媳妇反赖迎春使了乳母的钱,幸亏探春等来到,又把平儿叫来,方把迎春乳母的媳妇的气焰压了下去。探春有一句话,说出她“管闲事”的原因:“俗语说的,'物伤其类,唇亡齿寒’,我自然有些心惊么。”
探春的话里除“唇亡齿寒”外,还用了“物伤其类”的比喻。物伤其类,以动物喻人,喻义大家清楚,不用多说。
上述探春的话,是引自古木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冯其庸等的新校本,则作“俗语说的'物伤其类’,'齿竭唇亡’,我自然有些惊心”。
有没有“齿竭唇亡”这个比喻呢?或者说,“齿竭唇亡”这个比喻能不能成立呢?这只要看,它合不合乎情理。
竭,这里当指穷尽。“齿竭唇亡”,牙齿穷尽了,落得一只都没有了,嘴唇皮也就失去了。
有这个情理吗?只有嘴唇皮会影响牙齿受不受寒,没有牙齿会影响嘴唇皮存在不存在。“齿竭唇亡”不合情理,所以这个“比喻”不成立。
不能成立的“比喻”不是比喻。那叫什么呢?无可名之,就叫它“胡扯”吧。
3
古书里有“唇竭齿寒”的说法。第二十一回写到过贾宝玉读《庄子·箧》篇。在这《箧》篇里,就有“唇竭则齿寒”的话。《吕氏春秋·权勋》篇里也有这话,高诱还注云:“竭,亡也。”
“唇竭齿寒”就是“唇亡齿寒”的意思。
曹雪芹当年撰《红楼梦》,写的若不是“唇亡齿寒”,那就是“唇竭齿寒”。无知妄人传抄,则误为“齿竭唇亡”。到现在,又有无知妄人作校注,看不出错误,依然写作“齿竭唇亡”。
非但看不出错误,还在P1017上作注云:齿竭唇亡——亦作“唇亡齿寒”,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比喻两者相互依存,利害关系十分密切。
妄人总是妄人,竟把错的当成对的来作注。青年学子,读书可要当心噢!

20161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