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水厦门20:厦门史上最早水利工程或为集美陈婆陂,和一个皇帝有关

 涛儿—taoer 2023-03-30 发布于辽宁
许多人知道在厦门有个坂头水库,其实,它只是一个区区数百万立方米库容的调节水库,真正的大家伙在后头;那就是集美区后溪镇的石兜水库,总库容8060万立方米,是厦门目前最大的水库,占据厦门第二大河流苎溪的源头。
石兜水库始建于1958年,系当时厦门市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尤其是在引进九龙江客水之前,石兜那可是集美和杏林半岛、厦门岛的命根子。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在这里就有一个人工建成的古老“水库”——陈婆陂,或为厦门史上最早的较大型水利工程。
图片
【图为集美人文馆陈婆陂复原图】
苎溪发源于戴云山脉与博平岭山脉交界处,源头至后溪镇段称苎溪,与支流许溪汇合后称作后溪;是集美区的母亲河。她全长23公里,流域面积146.2平方公里,占据厦门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与同安东西溪流域系厦门两大古代文明源头。
图片
【图为当年陈婆陂的大致位置】
2007年版《厦门水利志》援引旧志记载说:宣宗遁迹过苎溪,有陈婆者进麦饭,宣宗问之,以旱田对。唐大中四年(850年),宣宗命为苏氏于海丰庄后溪头苎溪中筑陂,灌田十余里,该陂名为“陈婆陂”。
这是目前厦门有史记载的首个水利工程。
陂字,念bēi,意为池塘,大一点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水库了。
这段话大致是说,唐宣宗李忱在避难的时候曾经到过苎溪,有一位叫陈婆的请他吃了麦饭。这个“麦饭”是什么东西呢?按照唐代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急就篇》上的考注云:“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野人农夫之食耳”;就是一种难以下咽的、只有乡野穷苦人家才吃的东西。因此,宣宗才会不客气问之:你们这边的伙食怎么这么差呀?陈婆回说:就因为干旱导致粮食歉收啊。于是,等到李忱后来发迹了,当上皇帝了,就命人为他们在苎溪修了大塘。苏氏就是陈婆的丈夫,尊称苏公。这个水塘,也就是历史上的陈婆陂,建成后灌溉了方圆十余里的田地,让当地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这个唐宣宗李忱,在历史上可以算是好皇帝。在他当上皇帝之前,在宫里混得不好,因此逃出来藏在民间很多年。37岁登基,在位十三年,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受到人们的称颂,时称“小太宗”,意思是与唐太宗一样英明。关于李忱是否真的来过厦门?是不是真的在苎溪陈婆家吃过饭?是不是真的命人建了这个陂?历来在学者圈存在不少争议。但在古今多个版本的《同安县志》和其他地方志上,那可是言之凿凿的。直到现在的集美后溪,还保留着与之相关的“皇帝井”、“皇渡庵”等古迹,早已被市、区两级政府列为文保单位。关于这事的民间故事,更是传播千年而不衰。
图片
【图为位于集美区后溪苏营村的皇帝井、皇渡庵】
在位于集美区后溪苏营村的“皇渡庵”碑文之上,也镶刻着关于唐宣宗与苏公、陈婆的故事。
当然,这个时候来苎溪的李忱还不是什么唐宣宗,也不叫做“李忱”,当时他的名字叫李怡,是个落魄不得志的光王。传说他路过苏营时饥渴难耐,幸得村民苏公、陈婆夫妻俩接济粥饭,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进麦饭”。
据说,现在村里供奉“保生大帝”吴本及其高徒“飞天大圣”张圣者的两座庙,就是当年苏公陈婆的草厝所在,也就是今天的“皇渡庵”。庙前有两口井,亦即“龙泉井”和“皇帝井”,外加一个小池塘。在民间故事中,李怡到苎溪一带时恰逢大旱,口渴而找不到水喝。不一会儿便昏睡过去,梦里感觉有一股清泉从屁股底下冒出,醒来后连忙叫人挖下去,果然有汩汩清泉喷涌,而且还甘甜清澈,顿解大渴。村老相传说,庵前小池塘就是李怡坐的位置,而“龙泉井”和“皇帝井”,是他伸展双脚的地方。
图片
但是,毕竟有水也填不饱肚子,还得住在一旁的苏公陈婆,端来“麦饭”给予充饥。关于这顿饭,民间传说的比志书记载更有意思,而且颇具哲理性。
故事说,陈婆给皇子做的饭是高粱粥,配“海瓜子”。这个“海瓜子”是啥东东呢?它是当地人经常用来养鸭子的海产品,同安人俗称“土鬼仔”,都是上不了台面的村野乡人饭食。当年皇子问询此为何物?聪明的苏公抢前答曰:
“这是珍珠糜配凤眼烩”。
图片
图片
细瞧高粱粥和“土鬼仔”形状,还真像那么回事。本来就饿得不行了,吃嘛嘛嘛香;又有如此高雅的菜名,李怡吃得那才真是香啊,那是相当心满意足的。以至多年以后,李怡换名李忱,并且当上皇帝了,面对满桌山珍海味总是提不起食欲来,三不五时便要勾起远在苎溪的美味记忆——“珍珠糜配凤眼烩”。再后来,皇帝宣召苏公进京,并以苏皇兄相称,央其入厨再为皇帝烹饪“珍珠糜配凤眼烩”。只是端到御前时,早已没了皇帝魂牵梦绕的美好回味。这让李忱感慨万千,感悟颇多。他借此宴请群臣,以“珍珠糜配凤眼烩”的故事告诫臣工:为政必须不忘初心,忆苦思甜,恭谨节俭,仁民爱物……
文头说的那个“陈婆陂”,就是苏公那次进京放弃皇帝给他个人的所有恩赐;而专为家乡人民着想,请愿建造润泽芸芸众生的水利工程。
图片
苏公陈婆的义举,滋润着十年九旱的故乡田野,荫庇着众多乡民,绵延数百年之久。他们虽然已作古千年,但他们的形象早已供奉庙里,香火永续,精神不朽!
他们牵头建造的陈婆陂,虽然也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但他们引来的上善之水,犹如那苎溪清流,永滋人们心田!亦如供奉他们神像前的联对所云:

恩重千秋祀

德高万世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