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里的 “五毒”,最后一味尤其珍贵

 为什么73 2023-03-30 发布于北京

欢迎关注☞ 本能系统医学论 2023-03-30 11:33 发表于湖南

五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在中医眼里,可是宝物,尤其是最后一味及其珍贵

白花蛇,又名蕲蛇、酒蕲蛇、大白花蛇,为蝮蛇科动物尖吻蝮(五步蛇)去除内脏的干燥体。

中医认为,白花蛇性温,味甘、咸,有毒,入肝经,具有祛风通络、定惊止搐之功效,适用于风湿痹痛、小儿惊风等。

白花蛇性善走窜,内走脏腑,外达皮肤,祛风通络,为风药中之猛剂,临床用于治疗多种风病,尤多用于风病之重症,为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口眼歪斜、肢体麻木、中风后半身不遂、麻风、皮肤瘙痒等证治疗之要药。

,又名蝎子、全蝎、淡全蝎、咸全蝎、蝎尾、全虫,为钳蝎科昆虫东亚钳蝎的干燥体,若单用尾,则称蝎尾(蝎梢),捕后晒干者名淡全蝎,加盐煮后晒干者名咸全蝎。

中医认为,蝎性平,味辛,有毒,入肝经,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之功效,适用于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等。

蝎辛平入肝,具有较强的熄风止痉作用,因其性平,寒热诸症均可选用,故为治疗惊风抽搐之要药。蝎具有解毒散结之功效,又为外科常用之品。

蜈蚣,又名金头蜈蚣、天龙,为蜈蚣科昆虫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中医认为,蜈蚣性温,味辛,有毒,入肝经,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适用于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顽固性头痛、风湿痹痛等。蜈蚣功效与全虫相似,有较好的熄风止痉作用。

《本草纲目》言其“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药理研究表明,蜈蚣含有两种类似于蜂毒的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有降低血压及止痉作用,其止痉作用较全虫强。蜈蚣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蜈蚣具有通络活血作用,故孕妇慎用。

壁虎,又名天龙、守宫,为脊椎动物壁虎科蹼趾壁虎或同属他种壁虎的干燥体,以个大、完整、干燥洁净者为佳。夏季、秋季可于夜间用灯光诱捕,捕得后用竹片贯穿头腹,将尾用绳固定于竹片上,然后用微火烤干。采集加工时,应注意勿使尾部脱落。

中医认为,壁虎性寒,味咸,有小毒,具有祛风定惊、止痛散结之功效,适用于惊风、癫痫、破伤风、瘰疬结核、癌肿等。

《本草纲目》言其“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处处人家墙壁有之,状如蛇医而灰黑色,扁首长颈,纲鳞四足,长者六七寸,亦不闻噬人”。药理研究表明,壁虎含壁虎素,为一种含碳、氢、氧、硫等多种元素的毒性蛋白,并含有三甲胺、牛磺酸、软质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

蟾蜍,俗称癞蛤蟆,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或同属它种蟾蜍的全体,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

蟾蜍肉性寒,味辛,有毒,具有解毒医疮、消积化症之功效,是治小儿疳疾之要药;内服善攻,外敷善拔,近年来用于治疗白血病、肝硬化、肺结核、肿瘤、食管癌、慢性支气管炎等效如桴鼓。蟾蜍皮性凉,味辛,微毒,内服杀虫消积,外用解毒散肿,近年多用于食管癌、胃癌、鼻咽癌、肝癌、子宫癌、淋巴癌、心力衰竭、痈疽疮毒等。

蟾酥是比较珍贵的中药材,为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含多种生物成分,具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抗辐射、增加白细胞等功效,著名的六神丸、红丹灵、心宝丸等50余种中成药都以蟾酥为主要原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