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讲“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为何不能?鞭春是什么意思?

 鉴识历史文化 2020-07-30

古代民间俗语都来源于生活,而且在民间逐渐发展和传承,这些俗语含有极其深刻的生活哲理。所以后世子孙应该发扬古代的优良传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好的发展。

古代很多民间俗语,都写出了人生的大道理。《古谣谚》就有:“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这样的说法。

意思就是说一个品行端正的女子,不能一个人半夜去看灯会。一个道德好的男人,也不能因为追求虚名,而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前途。

古人讲“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为何不能?鞭春是什么意思?


一、好女不观灯

在古代都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古代虽然男尊女卑,但都有不同的分工。男子出门在外做生意或者考科举,即使在农村男子也要经常参加集体活动。

但相对而言,女子则必须在家里相夫教子。古代对女子的要求还非常多,比如女子要“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有些封建礼教思想把女子,禁锢在一个叫做“家”的地方,一直到容颜尽退、人老珠黄。

古人讲“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为何不能?鞭春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人们认为女子无德便是才,女子只有比较平庸,没有才华才能不引起男子的注意。这样的女子无论放在哪里都没有存在感,所以也不会引起事端。男子如果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也会给男方带来好运势。

古时候最热闹的要数元宵节和中秋节,大街上有很多花灯,也有很多人在猜灯谜。摊位上出售的各种物品琳琅满目,所以一年一度的灯会都会让人向往。

但是对于女子而言,即使外面再热闹也不能够出门,女子每天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能老想着娱乐和玩耍。

古人讲“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为何不能?鞭春是什么意思?

古代人对女子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无才便是德”,又要求女性有一个好的道德品质。既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又要孝敬公婆,同时也要做好家里家外的各项事务。但是又不能够去参加外面的娱乐活动或者灯会。

“好女不观灯”其实也是,对古代女子的一种保护。

由于灯会中鱼龙混杂,各种各样的人都会去关灯、会看热闹,其中不乏有一些品行不端的人。如果一个美丽的女子自己去看灯会,随时都可能会遇到危险,特别是晚上看灯会危险系数会更大。

古人讲“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为何不能?鞭春是什么意思?


古代女子都要恪守本分,每天都要在家里织布、做女红,为男子外出打点行装。即使附近有再热闹的场面,也要在家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古人说“好女不观灯”,既是对女子的保护,也表现出封建礼教思想的弊端。

二、好男不鞭春

封建社会男人都会参加种族祭祀活动,特别在每年开春之后,各个种族之间都会举办祭祀仪式。家中一定地位的男子都会参加这种祭祀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来年能够获得大丰收。

古人讲“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为何不能?鞭春是什么意思?


农村祭祀活动的过程中,会制作出一个泥做的或者木头做的牛,当时被称作为“春牛”。

全村会选出一个身体强壮的男子来鞭打“春牛”,即使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也是一种独特的祭祀礼仪。

每一个男子都想通过鞭打“春牛”,来证明自己的强壮,所以在众多男子竞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小心思或者损人利己的动作,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在众多男青年中脱颖而出。

成为能够鞭打“春牛”强者,而且“鞭春”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古人讲“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为何不能?鞭春是什么意思?


鞭打“春牛”本来就是一种祭祀的仪式,也是活动中的一个项目,但是村里的青年男子通过不良的行为,获得鞭打“春牛”的资格。

这就使原本的祭祀活动,失去了意义,所以后来人们将“鞭春”作为一种贬义词,说的就是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比喻男性品质低劣、上不得台面。

宋朝陈元靓在《皇朝岁时杂记》中,就曾记载过“鞭春”:

“立春,鞭牛讫,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致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肉者,其家宜蚕,亦治病”。

所以后来为了安全起见,好男儿最好不要“鞭春”。

古人讲“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为何不能?鞭春是什么意思?


结 语

很多民间俗语都来自古代人的生活习俗,虽然这种民间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但是我们在学习古人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我们的时代发展,有选择性的进行发展和传承,才能够使古人的告诫变得更有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