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88)——曹丕的文治武功·屡伐东吴之谜

 新用户6303bXRU 2023-03-30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第六节 屡伐东吴之谜

在东吴与(蜀)汉“聘使往来以为常”,紧锣密鼓地修复关系建立抗曹同盟的时期,曹丕居然丝毫不察,还赌气式地加紧进攻东吴,不断地坚定孙权联(蜀)汉抗曹的决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的疑问太多了。

一、为什么曹丕要选择舍近求远的路线征吴?

曹丕从小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战争经历和经验都十分丰富。连续两年耗费国力,劳师远征,并且两次走的路线都和以前曹操征吴时不同。

曹操是由颖水或涡河入淮,顺流或溯流至寿春。再从寿春南部傍芍陂,沿肥水转入巢湖,越湖入江,进逼建业。曹丕则是由颖水或涡水入淮后,顺流东下,过泗口(泗水入淮处)至淮阴,然后循中渎水南行,至长江北岸的广陵故城。

曹丕线路中的水道异常难行,并且比陆路迂远。尚书蒋济在曹丕第二次出广陵时就专门提醒过曹丕,曹丕不听,结果数千战船果然在津湖(今江苏省高邮市内)水域搁浅,行走不通。曹丕竟然想烧掉一半战船而行,有些将领则干脆请求曹丕留下兵马在此屯田算了,颇有些尴尬。

蒋济认为此处地势低洼,不能屯田。涨水时,东吴水军会来侵袭,落水时又不能通航。焦头烂额的曹丕自己从陆路先走,留下蒋济来处理这个麻烦。蒋济组织人力开凿出一些新河道,聚拢船只,然后筑坝拦水,注水入淮抬高水位,才使战船顺利通过。

从广陵渡江,平时就不容易,在有东吴防御的情况下,要想军事强渡更加困难。那时,长江口以北的海岸线在今海岸线内侧数十公里处,广陵故城及其对岸的丹徒,都濒临喇叭状的江口,江潮澎湃,南北相隔四十里,曹魏军根本无法渡江。

曹丕以后,魏军南侵,都不出广陵。后来的南北分治时期,北方进攻南方也不选择这里,大多选择采石矶渡江,原因就是采石矶江面比这里相对狭窄。

二、为什么曹丕两次征吴都没和吴交锋就引军而还呢?

曹丕两次征吴固然都受到气候的影响,但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寻找或者尝试进攻的方法,而曹丕没做过任何尝试。

最后一次出征前,曹丕下诏说:“我今天征讨敌人,要坚持数年……要在离长江不远的地方修筑宫室,往来其中,发现有攻击敌人的机会,就出奇兵攻击。没有机会,就让六军游猎,捕获野物犒劳军士。”

这个战略太奇葩了,不像出征,不像驻守,不像狩猎,不像屯田,整个一个四不像。事实上曹丕并没有实施这个战略,既没有筑官室,也没有长相守,只是率领大军浩浩荡荡而来,浩浩荡荡而去。

曹丕究竟想干啥或者在干啥?

第七节 平定青徐之乱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对此深有疑问,在史料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通过抽丝剥茧的缜密考证,发现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曹丕两次都不是真正的征吴,而是借征吴之名平定发生在魏国境内的青徐之乱。

下面以田余庆先生的观点为主,给各位读者捋清楚这个事关曹魏政权兴亡的重要事件。

各位读者还记得曹操在洛阳去世时,臧霸别部和青州兵擅自大摇大摆地离开洛阳返回青州、徐州之事吧?要不是贾逵处置得当,让沿途郡县供应粮草的话,数万人马就有可能沿途抢掠粮草,魏国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就是这次行为,种下了青徐之乱的种子。

臧霸,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今山东省费县方城镇)人。其父臧戒是县监狱的一个牢头,因不听太守私杀囚犯之令被太守迫害,准备送往郡里治罪。时年十八岁的臧霸召集了十几个食客在费县西山将父亲救出,并杀死太守,与父亲逃亡东海郡。

臧霸以此扬名。黄巾民变时为陶谦的骑都尉,借讨伐黄巾之机,发展为徐州内的一方霸主,率军驻扎在开阳(今山东省临沂市内)一带。臧霸为帅,手下有孙观、孙康、吴敦、尹礼、徐翕、毛晖等将领,实力雄厚。

吕布进入徐州后,臧霸无力和吕布抗争,就投靠吕布。吕布被曹操击败后,又投曹操。曹操任臧霸为琅邪(今山东省临沂市)相,孙敦为利城(今山东省临沭县东南)太守、尹礼为东莞(今山东省临沂市沂水、莒县北部一带)太守、孙观为北海(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南)太守、孙康为城阳(治所在今山东省莒县城阳镇)太守,徐翕、毛晖二人也任郡守,但未记明是哪个郡,并将青、徐二州都交给臧霸治理。

臧霸由此牢牢地控制了青徐二州,当时曹操正与袁绍争夺北方领土,臧霸为曹操守住了东方,还有余力提供部队支援曹操,为曹操最终战胜袁绍立下了汗马功劳。

臧霸控制青、徐,李通控制淮、汝,钟繇坐镇关中,从东、南、西三面保护了曹操的后方,使曹操无后顾之忧,专心对付袁绍。

臧霸后任徐州刺史,徐州由此成为臧霸集团的传统势力范围。曹丕继位魏王时,臧霸任镇东将军,又都督青州诸军事,但在劝曹丕称帝的进劝表中,臧霸名下并没有这个职务,仍然是“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起码说明臧霸并没到青州赴任。曹丕也许是想借助臧霸的名望来缓和青徐部队擅自离开洛阳造成的不良影响。

青州兵,前面说过,这是曹魏军事体系中一个特殊的军种,只服从曹操的指挥,其他任何人无法染指。曹操一死,无人能够管辖青州兵。青州兵擅自离开洛阳后也只能是回到青州,势必引起青州地区的动荡不安,曹丕才有让臧霸都督青州兵的举动。

臧霸所部和青州兵擅自离开洛阳一事,对曹丕是个很大的刺激,摆明了没把他这个继承人放在眼里,相当于在曹丕的心上扎了一刀,这种痛曹丕无法忘记,也因此,曹丕从继位开始就在思考和谋划如何铲除青徐势力。

首先是需要一个执行者。曹丕选择了曹休。

曹丕为魏王至称帝的一年时间里,曹休四次升迁。

第一次,由中领军升为领军将军。曹操任丞相时,在相府内设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主要职责是统率禁军,扈从左右,类似于。因为这种特殊性,只有亲信才能担任中领军。曹丕称帝后,提升了中领军的级别,扩大了职权,升为领军将军,主管五校、中垒、武卫三营,主管皇宫警卫。

曹丕以曹休为领军将军,是要整顿宿卫,尽快消除青徐兵鸣鼓擅去所引起的政治、军事混乱,保障曹丕安全;

第二次,迁镇南将军,代替去世的夏侯敦处理前一年襄樊之战的善后事宜;

第三次,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主要是对付东吴;

第四次,都督青徐,就是针对青徐隐患,将臧霸及其所部和青州兵置于曹休监督、管辖之内。

清除青徐异己势力的步骤是从曹丕第一次征吴时开始的。曹休在升任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的同时还获得了一个“假黄钺”的特权,之所以赋予曹休这个特权,也是专门对付臧霸的,因为臧霸有“持节”的特权,而“假黄钺”有权诛杀持节将领。

曹休率张辽、臧霸督二十余军东出洞口,因张辽重病在身,实际上曹休就督率臧霸一人。也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臧霸向曹休发出了怨言,说:“国家(汉、魏皆称天子为国家)不愿意听我的建议罢了!如果给我一万步骑,我一定能横行江东。”

臧霸此时说这句话透露出三个信息:一、臧霸就解决东吴问题向曹丕提过建议;二、曹丕没听;三、臧霸此时借题发挥,发牢骚表明他对此事耿耿于怀。

曹休将臧霸的话转告给了曹丕。曹丕认为从臧霸所部擅自离开洛阳至今,臧霸的胆子越来越大,清除青徐异己势力的行动已刻不容缓。各位读者还记得上期提到的一伐东吴后,曹丕论功行赏时,征臧霸为执金吾,位特进的事情吗?当时说这是个奇怪的升迁,里面藏着一个阴谋,这个阴谋就是以升迁为名剥夺臧霸的兵权,并将其软禁在京。从此以后,臧霸栖身洛阳,再也没有任何作为。

紧接着就任命曹休都督青徐,着手清除青徐异己势力。

臧霸虽然被剥夺了兵权,但其原来的部下却人人有兵。振威将军、青州刺史孙观此前跟随曹操征孙权时在濡须被箭射伤左脚,仍然奋力作战,后来估计是伤口感染,不治而死,其青州刺史之职由儿子孙毓接替,可见青徐二州确实都掌握在臧霸集团手里。

而吴敦、尹礼、孙康等人还在,仍然有兵在手。臧霸兵权被解除,势必导致这些人的恐慌,引发各种行动,带来社会混乱。

这就不是曹休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得由曹丕亲自出马,连续两年广陵之行的根本原因即在此。这就容易解释为什么曹丕两次征吴都走广陵,两次都没有和吴交战,因为本身就不是征吴,只是借征吴之名集结大军,然后以大军威慑青徐异己势力不得轻举妄动。

两次广陵之行都和青徐异己势力的反抗相始终。

第一次广陵之行,先是赦免青徐囚犯,这些囚犯应该就是得知臧霸被解除兵权后表示过不满,甚至从事过反对朝廷的活动。曹丕赦免他们是想显示宽厚,收买人心,求得安宁,然后变更郡守,将地方权力交到自己人手中。

青徐兵擅自离开洛阳时,朝中就有大臣提出变更各郡太守,全部由谯沛人担任,也就是由曹氏家族或夏侯氏家族的人担任,虽然这个行为立即遭到尚书徐宣的反对,但应该在曹丕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更换郡守,没有资料说明全是由谯沛人替换的,但起码是由曹丕信得过的非青徐集团的人担任。

赦免囚犯的行为没有换来青徐集团的顺服,变换太守的行为更是遭到青徐集团的强烈反抗,有人公开起兵造反了。

黄初六年(225年)五月,曹丕大军行至谯沛,六月,利城郡兵在蔡方、唐咨的带领下举郡而反,杀了太守徐质。曹丕派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王淩一起镇压了反叛,然后也赦免了被迫跟随造反的人。

徐州刺史吕虔也参与了这次平叛,可见这次叛乱波及青徐二州。徐州别驾王祥是琅琊王姓大族,吕虔利用琅邪王氏的家族势力和社会影响,来对抗青徐豪霸势力;王样则利用这次军事活动提高自己家族的声望。

这次军事行动之后,王祥的地位逐渐上升。这是琅邪王氏家族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王祥是曹魏及西晋大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青州的平定,主要靠青州刺史王凌和别驾王基。情形和徐州相似,也是官方利用地方豪族势力来平叛。

起兵造反的蔡方下落不明,另一位领头人唐咨则逃到了东吴。唐咨本来就是利城人,造反失败后从海上逃亡东吴,被孙权重用,一直带兵打仗,官至左将军。奇特的是三十三年后,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唐咨受吴国派遣,帮助诸葛诞守寿春,又被魏国俘获,重新回到魏国。魏国以唐咨为安远将军,用以招徕降将。这是后话。

利城兵变平息后,利城郡作为地名彻底消失了,不知被曹丕并入何郡,或者更名为何郡。可见曹丕对这个地方深恶痛绝。

汉末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凭借传统政治、经济优势和家族武装盘踞一方,影响和左右着地方时局的变化,是汉末政治、经济、军事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末群雄称霸一方的背后都能看到地方豪强的影子。如曹操靠陈留孝廉卫兹起家,平吕布时得到陈珪、陈登相助,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李通、臧霸这两支地方豪强势力为其镇守淮汝和青徐,确保讨袁时无后顾之忧。曹操军中的李典、任峻、许褚等将领本身就是地方豪霸。

如刘表依靠蔡、蒯家族统治荆州。刘备也曾依靠陈登家族的支持得到徐州,兵败后又得到糜氏家族的经济资助,从荆州到益州的过程中,又得到荆州豪族的支持。孙权更是主要依靠江东顾、陆、朱、张等世族的支持才坐稳了江山。

但也有不支持曹操的地方豪霸,比如曾与臧霸同为泰山群寇的东海太守昌豨就不支持曹操,包括在官渡之战前期在汝南与曹操作对的除黄巾外的其他武装。曹操以霸制霸,让臧霸对付昌豨,李通对付汝南反抗势力,对付不了时才派出部队增援,如派曹仁支援汝南,派张辽支援臧霸,这才稳定了后方。

对于执政者来说,地方豪强是把双刃剑,支持你时是得力助手,反对你时则是祸起萧墙,破坏力和影响力都十分巨大,可以严重到危及江山社稷的程度。因此,当青徐兵擅自离开洛阳时,曹丕就感受到了威胁和危险,必须小心谨慎而又要当机立断地来处理这个危险的问题。

曹丕通过两次广陵之行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控制一方的问题,防止了肘腋之变,稳固了统治,也巩固了北方统一,确保了曹魏政权的延续。从这个角度来说,曹丕算得上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谋略家。

顺便交待一下臧霸的后事。

臧霸其实是个很厚道,对曹魏政权也很忠诚的人。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在南皮打败袁谭后,臧霸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子弟和诸将的父兄家属送到邺城。这是表示忠心的意思,即将家属做人质。曹操为表信任装大度没有接受。这也是一种驾驭将领的办法。此后臧霸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所在有功。

臧霸历事曹操、曹丕、曹睿三朝,自从被曹丕解除兵权后,就再没有出现在战场,一直在洛阳做一个闲置官员,直到去世。魏明帝谥其为威侯。

臧霸并没有叛逆之心,而是被他的部下所害,代人受过,可惜了!

第八节 功过得失

曹丕主要功绩有三项:

一、设立九品中正制,改革官员任免制度,稳定了官员队伍,保证才能之士都有晋身之道。九品中正制在曹丕时期运行得比较正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曹丕以后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形成了门阀制度,反而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选人用人的最大阻碍。但这既不是曹丕能够想到的,也不是曹丕能够控制和改变的。

二、设立戊己校尉,将魏国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扩大到西域。

三、平定青徐之乱,确保了曹魏政权的稳定交接和稳固延续。

但曹丕也有三大失误:

第一,偏重儒学,使政治生态重新回到汉朝时的结构。

恢复三公制度、尊孔、实施以家世、道德、才能并重的九品中正制,都是对曹操的反动和对汉朝的复辟。

原因在于曹丕执政与曹操执政有本质上的区别,曹操尽管已经为王,出行警哔与天子无二,但仍然是臣,上面笼罩着一个汉天子,要靠废三公、立丞相、为王等形式和过程来集权,必须对政权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于自己的统治。

而曹丕为帝,唯我独大,下面就不能有一个分权的丞相。曹操以臣代君,必须去掉儒学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所以要唯才是举,大力引进寒门人士。曹丕为君,为维护统治,巩固政权,又必须提倡儒学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

曹丕是个很有能力的政治家,为维护和稳固统治而偏重儒学,也知道会出现儒学豪门重现社会的弊端,因此想以九品中正制来制约或制衡儒学豪门。这个想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九品中正制的设计上,以家世、道德、才能作为标准,寒门子弟在第一道门槛前就进不去了。曹丕时代,这个问题还没凸显出来,曹丕以后就逐渐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

另外两大失误是什么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