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陶瓷馆宋代陶瓷(四)定窑瓷

 与照耀同行 2023-03-30 发布于北京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定窑是我国北方重要名窑,因窑址位于宋代定州而得名,以烧造洁白恬静的白瓷著称,自明代起列入五大名窑。与青瓷系的汝官哥钧的神秘身世不同,定窑的窑址和传承非常清晰,宋人诗词和笔记中就有很多对定窑的记载。

根据文献和考古,定窑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最早出现于南北朝,隋唐时烧青釉瓷。晚唐、五代开始烧白釉瓷,北宋早期取代了邢窑的白瓷地位,精品曾被挑选出进贡用作官府和宫廷用瓷,堪称最早的北宋官窑。

北宋后期,皇家为追求更高的质量和情趣,开设了专供宫廷的汝窑和官窑,定窑改为主要生产民瓷。北宋和金代是定窑的兴盛期,元代时因瓷土资源枯竭衰落,明初受靖难之役而彻底终结。

传世定窑瓷基本分为宫廷和民间用瓷两大系列,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了一些精品定窑,1949年后故宫博物院继续收集传世品和考古出土发现,现共收藏了200余件,其中14件北宋定窑精品在陶瓷馆展出。

定窑瓷陈列品中最显眼的,也是定窑瓷的代表,还是故宫陶瓷馆里最热的网红,当然是从小就在历史书、美术书和各类媒体上看到的孩儿枕。

这件孩儿枕太有名了,现在借到香港故宫展览去了,如果只是偶尔一次去陶瓷馆,那能不能看到要靠人品了。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

孩儿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外底素胎无釉,开有两个出气孔。

整器作婴孩形象,双臂交叉环抱,头枕臂上,双腿交叉上翘,伏卧于榻上,以背为枕面。榻呈椭圆形,四面雕刻海棠形开光,开光内外雕刻蟠螭和如意头纹。婴孩眉清目秀,梳娃娃髻,身穿印花长袍,外罩坎肩,下穿长裤,足蹬软靴,手持绣球,体态丰腴,神态可爱。

孩儿枕是北宋定窑白瓷名品,完整器只存世3件,北京故宫收藏1件,台北故宫收藏2件,3件造型相同,只是北京故宫这件坎肩上没有花纹,台北的一件有花纹,另一件颜色更发黄。

孩儿枕来历不详,至迟清早期已在宫中,乾隆帝对他非常喜爱,称之为“定瓷娃娃凉枕”,总共写了11首咏孩儿枕诗,是200首咏瓷御制诗中单件题诗最多的。

小学课本上看到他,觉得没有唐老鸭、蓝精灵好玩。初中历史书上看到他,觉得大头娃娃样子好土。高三教材上看到他,觉得全身都是高考知识点。现在看到他,觉得好难得啊。

日月交替,江山轮转,他却始终光洁和稚真。

定窑白瓷工艺水平很高,原料加工筛选精细,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烧成后胎体洁白,胎质坚密细腻,釉面匀净细薄,色调上属暖白色,给人以温润恬静的美感。北宋定窑白釉碗。

这件白釉碗敞口,深弧腹,圈足。碗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釉,釉色灰白,口沿和足沿均镶铜鎏金釦。

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五年御制《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诗,并命人刻在碗外壁,在他看来,这件定窑白瓷碗与玉无异了。

乾隆皇帝御制咏瓷诗中有32首咏定窑诗,故宫现有6件题刻御诗的定窑瓷。

不过经他鉴定并刻诗的定窑瓷中,只有这件碗和两件圆洗为宋金定窑,另3件是其他窑口和后世仿定窑瓷。

北宋早期定窑釉色白中闪青,之后则白中微泛黄,呈现象牙般柔和质感。

北宋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这主要是由于当地以煤取代薪柴作为烧窑燃料,窑炉气氛由还原转向氧化,这也是北方地区制瓷业的一项重要技术革新。

樽式炉直口筒腹平底,底下承以3足,外壁凸起6道弦纹。炉内外施白釉,口沿无釉,釉面滋润,釉色白中闪黄。

这件定窑炉跟旁边的汝窑三足樽式炉的外型一模一样,一水儿的宫廷范儿。

定窑的另一大贡献是在白瓷上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新阶段,被后世誉为“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北宋定窑白釉刻划缠枝牡丹纹梅瓶。

划花、刻花是定窑的常见装饰方法,划花是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

刻花应用更多,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常用于瓶、钵、碗、盘上。

这件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瓶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

肩部刻菊瓣纹,腹部刻划缠枝牡丹纹,胫部刻划仰蕉叶纹。

瓶上刻划的牡丹尤为生动,花纹线条清晰,深浅不一,有刻划一气而成之感,而且在图案一侧常划一细线,以凸出图像的立体感,显示出定窑工匠娴熟的刻花技术。

整器造型挺拔秀美,上下比例恰当,易于实用,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已知唐代中期就有了宫廷用瓷制度,只是当时还没有专供宫廷的官窑,是从各地窑场定烧或挑选精品送到宫廷和官府。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蟠螭纹直颈瓶。

北宋初期沿用民窑进贡制度,因此定窑较多烧造宫廷造型瓷。

瓶口平出沿,细长颈,圆腹,圈足外撇。瓶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底无釉。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腹部刻划蟠螭纹,所刻蟠螭形象生动,线条遒劲,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定窑刻花纹饰多有云龙、莲瓣、荷叶、萱草、游鱼、游鸭纹等。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蟠螭缠枝莲纹折腰洗。

洗撇口,折腰,圈足,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口沿无釉,镶有铜鋀。

内外壁刻划缠枝莲纹,内底中心部位刻划蟠螭纹,蟠螭身形矫健,富于表现力。

定窑瓷还常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新官”、“五王府”、“尚食局”、“尚药局”等字,均为宫廷和官府用瓷的标记,以为拣选时与民用瓷区分。北宋定窑白釉刻回纹盏托。

盏托,又名茶托子,是盛放茶盏的用具,东晋时已出现,到宋代形制更加丰富多样,常见于宋代壁画和绘画作品。

这件盏托造型规整,釉色温润,外壁近口沿处和托盘内壁近口沿处各刻回纹一周,纹饰简洁,具有美观而实用的特点。

唾盂最早出现于汉代,有瓷器、金属器、漆器、玻璃器等多种材质。考古证明,早在唐代定窑已烧造白釉唾盂。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卉纹唾盂。

唾盂敞口束颈,下接圆洗形腹,浅圈足。通体施白釉,积釉处呈牙黄色。圈足内侧有一窄圈无釉,为垫烧部位。

口部内壁刻花卉纹,做工精湛,刻花纹饰流畅自然。

随着瓷业兴盛,生产量剧增,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印花技法大量应用于各窑口,在北宋后期达到成熟,金代更为普及。北宋定窑白釉模印孔雀牡丹图盘。

此盘敞口,口镶铜釦,浅弧腹,圈足。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釉,釉色白中泛牙黄,外壁可见泪痕状流釉。

盘内印花装饰,内壁印4只孔雀穿牡丹花,内底印双雁穿花,纹饰之间以一周回纹相隔。

定窑所印主题常见花卉纹和动物纹组合,图案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虽繁而不乱,罩釉烧出后图案生动,凸凹有致,难以想象这是印出来的。

印花装饰是将半干的坯体扣在雕刻有图案的整块模具上,用手拍打使花纹印到器物上,然后施釉入窑烧成,操作简便,易于批量生产。北宋定窑白釉模印云龙纹盘。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釉,釉色白中闪牙黄,口沿无釉。

盘内印花装饰,内壁印祥云纹,内底印一矫健行龙。

定窑瓷器上常见龙凤纹装饰,表明定窑瓷业生产与宫廷有密切联系。

宋金各窑都有印花装饰,而定窑印花最为出色,结合了唐代金银器模造技法和丝织物构图,其图案清晰,布局严谨,题材广泛,为印花之首。

北宋定窑白釉模印凤衔花纹碗。

碗呈斗笠式,敞口,斜直腹,圈足。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釘。

外壁光素,碗内印花装饰,主要纹饰为凤衔花纹,近口沿处边饰为回纹。

北宋中期以后,定窑瓷器为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进行了工艺改革,大量采用覆烧工艺,就是将器皿反扣着焙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

这种新工艺为防口部粘釉,要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称为芒口。

北宋定窑白釉刻萱草纹温碗。

为了美观,一些精品定窑瓷会用金、银、铜等镶嵌器口,称为金装定器。

这件体型很大的温碗,敞口上就镶着铜釦,通体施白釉,内外皆刻萱草纹,纹饰线条清晰流畅,刀法简洁大方。

定窑的盘和碗在上釉时常常不均匀,入烧后釉水会垂流,形成似蜡泪状凸起,称为泪痕,也成为鉴识北宋定窑的一个基本特征。

到了宋徽宗时,为了实现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统一,宫廷不再使用有芒口的定窑,改用专为宫廷烧造的汝窑和官窑。

北宋定窑白釉刻缠枝石榴纹碗。

这件碗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牙黄,局部有泪痕状流釉。碗内光素无纹,外壁一侧刻花朵,一侧刻绽开的榴实,缠绕的枝叶将花与榴实连为一体。

上世纪60年代,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了一批有明确纪年的北宋早期定窑白瓷,明显都采用正烧工艺,但有瓷器口部仍镶金属圈装饰。

结合文献研究认为,五代至北宋初年,南方的钱塘国精于以金银为瓷器镶口,曾大量进贡给北宋,因此对于镶口定窑器应详细分析其年代。

北宋定窑除了烧造白釉瓷器外,也有黑釉、酱釉产品,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俗称黑定、紫定,烧造数量远远小于白釉瓷,因此尤显珍贵。北宋定窑酱釉盖碗。

酱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金属元素的高温釉,釉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达5%以上。

这件碗通体施酱色釉,口沿和圈足内外无釉露胎,附带出沿伞形盖,盖顶置瓜蒂形钮。这种形制的盖碗,在宋代北方各窑场普遍烧造,器物一般无纹饰,也有个别以刻划莲瓣纹装饰。

定窑考古中还曾发现高温绿釉白胎瓷残片,胎和纹饰与定窑白瓷完全相同,只是采用了绿釉,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绿定。

不过传世品和考古中都没见过绿定整器,这件珍贵的标本在陶瓷馆标本厅展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